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扩招工作的特征分析与实施路径

2022-03-18潘毅吴涛

教育与职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源产教师资

潘毅 吴涛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继续扩招200万人。高职院校持续实施扩招计划,体现了国家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肯定,也是政府基于我国国情的重要战略部署。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工程自2019年实施以来,积极推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数百万社会人员获益,社会关注度极高。但由于受众面的扩大,扩招生源呈现出多年龄层、多岗位群、多区域性、多学历段以及学习能力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如何保证培养质量是扩招工作的重中之重。培养质量是扩招工作的核心要素,生源类型的特殊性必将倒逼高职院校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扩招工作中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本文以产教融合为平台,以分类培养为抓手,有效探索扩招工作中人才培养特征和实施路径。

一、产教融合:高职扩招人才培养的必然渠道

1.扩招工作的需求性分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接,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要确保扩招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只从高职院校单方面解决问题,应以如何满足扩招生源的需求为切入点逆向思维,解决生源的核心问题,最大程度提升扩招生源的主观学习能力。通过对江苏省高职院校2020年录取的12189名扩招考生样本进行调研分析,其中生源类型主要由退役军人、企事业单位人员、待业人员(含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含农民工)构成,考生类型结构和报考意愿差异性较大,同时对考生报考意愿统计分析,获得高质量就业和学习技能促进职称(职位)晋升分别占比44%和40.6%。

2.产教融合与扩招工作的关联性分析。从我国高职教育本质出发,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技术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企业也可以将生产经营中闲置的资源支援职业教育。从高职扩招本质出发,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人才培养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互融的合作模式,实现人才“量质并举”,校企合作共赢。具体内容包括学校和企业对接、专业和产业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课程知识与生产要素对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从而有效提升扩招生源的技术能力和素养水平,增强未来二次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是推进扩招工作,提升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基于产教融合平台的扩招人才培养,有助于形成高职院校、企业、社会人员三方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对于当前稳定就业形势、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具有积极作用。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扩招工作的特征

1.产业需求为先,高职扩招把好“进门关”。扩招工作中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就是生源质量。招生工作是高职扩招工作的“进门关”,扩招工作中生源的筛选不能单纯停留在“等、靠、要”的层面,或者只是应收尽收,只重视量忽略了质。在建立公平公正招考制度的基础上,扩招工作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围绕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区域产业急需人才为目的,着力研究扩招专业和人才培养。2020年江苏省发布的《江苏人才发展报告》显示,就业劳动者总量的21.3%为技能型劳动者,但高技能人才在就业人员中占比不足6%,其中高级技工及以上人才的缺口高达数百万人。因此在扩招工作中注重技能型生源的筛选,不断扩充区域内技能型人才数量已经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国家不断在教育经费方面向职业教育倾斜,扩大了高职院校奖助学金的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高职院校顺利完成扩招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撑。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与政府沟通,以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和有关院校的合作需求为切入点,建立共同参与、多方协同的长效运行机制,务实开展项目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支持企业内部设定职工升学奖励和学费补助等利好举措,搭建技术岗位员工的职业晋升途径,积极调动企业一线员工的报考积极性,确保扩招生源的量质并行。

2.产教一体并重,扩招工作师资量质并行。扩招工作中生源数量的增加、生源类型的多样化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配比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师资缺口问题在高职院校扩招工作中普遍存在。根据全国高职院校扩招200万生源的总量,参考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总量和高职教育常规标准下18∶1的生师比,初步推测还需要引进5.5万名师资。目前除规模扩大、升格本科等刚性因素外,各省人社厅对于高职院校师资引进均严格把控,仅有的编制计划也预留给高水平人才引进。因此基于保障高职院校扩招的师资力量如何补给,也是本次扩招的重点。

本校师资队伍仍是扩招工作的主力军,应积极组织本校骨干教师赴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产品研发,同时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扩招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基于产教融合平台,依托联合办学模式,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最终实现政企校三方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中心,优先保障本校承担扩招教学工作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获得必要的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着力确保扩招工作中师资队伍的量质并行。

3.产业驱动教学,扩招生源按需分类培养。扩招工作面向的主要是社会人员,与传统高中毕业生相比,这类人群的自我发展规划、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有较大差异,因而他们的学习诉求更为明确具体。笔者对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录取的671名考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回收645份,其中有效问卷623份,有效回收率92.85%。调研发现,不同类型的人群对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的需求各不一样,如退役军人和进城务工人员意向在周末时间上课,而企业员工和下岗人员更希望在工作日下班时间授课;退役军人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技能,尽快融入社会,企业员工希望掌握前沿技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升职加薪,而下岗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更希望通过学习尽快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扩招工作中,要以地方产业需求指导教学工作,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分层分类分阶段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和培训企业资源,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扩招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协同实施教学培训,实现扩招人员学历和技能的双提升,从而推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4.产教理实一体,扩招考评做到“有里有面”。百万扩招计划的全面实施,基于社会人员的特点,非正式教育也将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企业顶岗实习、校外技能学习、社会经验累积等都可以成为扩招考评工作的组成部分。扩招的社会生源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迫切希望尽快提升自我价值,获得高质量二次就业的机会。扩招工作应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融合产业背景和理论教学,为社会人员提供最具实效性和应用性的知识与技能,并以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为导向进行考评,激发社会人员的学习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5.产教务实求质,扩招工作倒逼就业品质。高职扩招,根本出发点就是进一步满足社会人员对高质量就业的渴求。如何通过本次扩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或者二次就业,从而实现稳就业保民生的目标,也是本次扩招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主要效能一直被定位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端,而常规的普通全日制毕业生到岗过渡期比较长,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即招即岗”的要求,因此扩招工作对这一短板形成了有力补充。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准确分析扩招生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背景,积极实施分类教学,做好扩招生源的分类培养工作,扎实推进“引企入校”“现代学徒制”“共建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模式,倒逼社会人员实现高品质二次就业。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扩招工作的实施路径

1.专业导向,校企联合按需引流生源。“技能缺口”是我国人力资源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而高职扩招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破解“技能缺口”的有力措施。自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开始实施百万扩招工程以来,扩招工作已经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而专业设置是做好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先决条件。设置扩展专业应以地区产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托,尤其注重地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保持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产业的高度契合。

高职院校还应依托地方高质量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着力体现高层次、高水平、复合型的“三位一体”专业特色优势,有效吸引高质量生源;同时与企业积极实施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根据企业总体规模和“蓄水期”发展需求,共同制定招生专业和计划,实现生源、计划和需求的精准匹配。在保证公共基础课时的前提下,扩招生源按照工学结合模式,重点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的学徒制模式,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为扩招生源未来的精准分类就业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扩招人才培养和企业良性发展的“共育共赢”。

2.师资导向,校企共育保障扩招师资。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师资建设因其承担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和必要性,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是必然选择,而跨界合作、校企共育是产教融合的精髓所在。扩招工作层面下的校企共育,应包含育人和育师两个层面,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是扩招工作中师资能力提升的风向标。师资培育,不仅包括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的各类合作研究,还要通过共建“双师”培训基地、“双师”人才交流项目、“双师”人才工作室等实践平台,积极实施“四常四提”模式下扩招工作师资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组织教师赴企业开展随岗教学常态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组织教师赴其他院校跟岗访学常态化,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依托“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引企入教常态化,提升教师生产实践能力;开展教师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常态化,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科研能力是教学能力的升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是社会人员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围绕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结合扩招工作师资队伍培育项目,积极搭建校企公共技术服务和工程技术研发平台,优先组织承担扩招工作的教师深度参与企业技术工艺研究和产品研发,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研发等科技服务;打造专兼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推动教师自身技术项目和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推进成果产业化。

3.教学导向,“区园企校”联动分层精准教学。扩招工作中的教学质量是决定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素,但针对社会人员的特殊性和时效性,要实施定制化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根据入学时的文化和技能水平,为不同类型、不同职业的社会人员定制不同的培养目标,防止培养过程中出现要求不匹配的情况。针对扩招生源的学历背景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基于“区园企校”模式是做好扩招人员分层分类教学的有效依托。通过优化完善“区园企校”共发展的合作机制,聚集政园企校四方优势资源,提升各方参与扩招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扩招工作中“3+3+1”的贯通式培养结构,即以“区园企校”为依托,形成以信息轴为基础、资源轴为支撑、项目轴为重点的“三轴”联动模式,同步完成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品质就业三类功能,实现“区园企校”模式下扩招工作人才分层分类精准培养。

基于“区园企校”平台,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结合企业员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现有的学习基础和工作经验,以学分制银行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对于这类群体以往的学习经历给予一定的学分兑换,开设对应的专业基础及实践类教学课程。以退伍军人群体为例,针对该类型人员的职业规划,就可以增开消防安保类的实践课程;对于企业员工和农民工,根据其以往从事的相应岗位和工种,增设相应的专业内容,甚至可以联合技工类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同时进一步开放技能提升类的选修课范畴,使学生的学习空间范围更加广泛、未来社会适应性更强。

4.评教导向,产教协同创新互通考评。基于社会考生的特殊性,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管理,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配备上予以倾斜,必要时可配备学业导师,在专业课程、人才培育、学分兑换、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创业帮扶等方面对社招人员给予尽可能的指导和帮扶,帮助学生增添顺利完成学业的信心。同时在扩招工作中,按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式,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根据地方企业用人需求导向,实施重点岗位决定重点课程,主干课程贯穿主要岗位,最终实现与企业开展协同人才培养。同时充分利用有关学校和培训企业资源,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扩招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协同实施教学培训,实现扩招人员学历和技能的双提升。

由于社会人员在上课时间方面的不确定性,单纯以三年学制来规定社会人员的学习期限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只会造成大面积的学生学分不够或者学时不足导致无法顺利毕业。因此针对社会人员应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兑换,适度放宽扩招学生的学业时间,规定其学分以累积的方式建立成绩库和学分银行,灵活有效地对社招学生的成绩和学分进行科学化管理,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修完规定的学分即可顺利毕业。同时扩招生源的学分兑换应侧重于考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以往的学习经历,对于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成果予以免修、认定,从而避免学生重复学习,最大化提升学习效率。

5.输出导向,提升品质推动分类就业。高品质就业是扩招工作的核心导向,社会人员报名本身就带有提高学历、提升二次就业质量的直接目的,而提升就业质量又是做好扩招工作的关键所在。单纯从学历提升角度分析,社会层面对于学历提升渠道较多,扩招工作与之对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根据各所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报名对象学历分析,55.8%以上的考生已经取得了专科学历(含非全日制),他们报名扩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获得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扩招工作的突破点和亮点应该是帮助社会人员高品质就业。高职院校首先要与地方政府、人社部门积极沟通,在技能人才落户、职级评定等方面给予社会人员积极支持,对于本地就业的人数不断上浮给予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根据企业招聘的时间节点,社会人员在毕业时间上,也可以弹性增加为一年两次,从而最大化利于社会人员尽早实现高质量就业。

进一步依托企业平台,加大校外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吸收优质企业资源,建设一批教学教研、技术研发、员工培训、技术输出和技能考核等多功能生产型校内实训中心,满足扩招生源对提升技术技能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要借助“区园企校”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合作企业的质量和高度,尤其注重与国企、央企和500强企业合作开展就业基地建设。对于扩招生源中有一定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的社会人员,应积极实施“拔尖工程”。“拔尖工程”依托学校“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组织相关人员深度参与企业技术工艺研究和产品研发,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研发等科技服务,推动技术项目和技术成果转移化、推进成果产业化。

基于产教融合、区园企校为依托,通过“专业导向、师资导向、教学导向、评估导向和输出导向”五类扩招工作实施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扩招工作的特征分析与实施路径,反推高职院校扩招工作有效融合稳定就业和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需求,走“有质量地扩招”之路。

猜你喜欢

生源产教师资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