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下高职教师能力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2-03-18孙德伟林玉桓雷艳玲

教育与职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校企技能

孙德伟 林玉桓 雷艳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是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为“双高计划”),提出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等内容,这些作为双高建设赋予学校层面的目标与任务,究其本质是对教师多元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与映射,只有高职院校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双高计划”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才有实现的可能。如何围绕双高建设目标任务,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能,成为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的意义与内涵

“双高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逻辑起点,打造一支结构均衡、德技双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将会为“双高计划”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基础。

(一)政治能力是首要前提

服务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强化师德引领的政治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的首要前提。“双高计划”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赋予高职教育承担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使命。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价值归属感,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融合统一。

(二)融合创新能力是必然要求

服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提升多元跨界融合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的必然要求。“双高计划”提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战略定位。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除了传统的基本教学能力之外,更要加强对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实践和认知,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新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要求,将企业最新技术、最新工艺引入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提升跨专业、跨知识、跨领域多元复合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构建跨界交叉融合创新的知识体系,才能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

(三)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是时代特色

服务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打造,提升应用导向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的时代特色。“双高计划”提出紧密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分门别类地建设功能复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和技术技能平台,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职工继续教育,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在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之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成为高职学校办学功能的重要延伸。对高职院校教师而言,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办学功能拓展,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为路径,以服务终身教育和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科研应用意识、技术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以及培训资源开发和培训教学实施能力,真正做到“当地离不开”。

(四)数字化应用和改造能力是有效支撑

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突出教师数字化应用和改造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的有效支撑。“双高计划”提出“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专业,主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需求,推动无界化、智能化、个性化学习成为时代的潮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而言,要善于主动把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培养数字经济创新思维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积极应对数字经济对应岗位群、职业群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力,多媒体、多空间、多平台融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能力以及数字化教学场景和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能力,切实推进传统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五)国际化产教资源整合推广能力是必然路径

服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办学目标,提升国际化产教资源整合推广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的必然路径。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及其与产业发展的深厚联系,使其成为最适合“走出去”的教育类型。“双高计划”提出职业教育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主要力量。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要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紧跟企业“走出去”步伐,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点,通过职业教育帮助企业破解“走出去”困境,为其提供技术技能支撑,这需要教师具备“将教育资源要素和产业资源要素相融合”的能力,以产业的国际化引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以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推进产业的国际化。

二、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反思

(一)来源的多样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能结构性失衡

1.“继承性”教师素能结构失衡。我国高职院校多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由于高职发展积淀时间较为短暂,这一批原有中职教师目前仍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中坚力量,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其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但专业理论的前瞻性、系统性不足。

2.“发展性”教师素能结构失衡。伴随高职教育飞速发展,高职院校从普通高校大量聘用应届毕业生进入教学岗位,这些应届毕业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但企业实践经历不足,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仍然较为匮乏,这种脱离企业的相对单一和封闭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体系已然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的趋势。

3.“合作性”教师素能结构失衡。兼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力量,数量得到迅猛发展,但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能工巧匠较为缺乏,特别是国家级、国际化高水平行业领军人才不多。此外兼职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但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整体质量堪忧。

4.“思政性”教师素能结构失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路径。当前,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引导专业课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对共建、结伴同行仍需不断探索。

(二)认识的滞后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师校企合作应用性能力不足

1.校企合作动力不足。从学校层面看,高职院校大多划归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天然连接的纽带被割裂,加之校企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奖惩机制等尚不完善,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合作办学动力不足。从教师层面看,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沿用本科院校评聘标准,评审指标重学术成果、轻科研应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教师的校企合作意识较为淡薄。

2.校企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由于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经历较为匮乏,将最新行业企业资源引入人才培养体系的能力不足,跨专业、跨院部、跨行业的高水平混编教师团队仍在探索之中,资源整合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依然以碎片化项目合作和浅层次低密度合作为主。

3.教师校企资源应用能力不足。一方面,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成效不显著,据部分调研显示,教师到企业实践专业匹配度低,实践锻炼时长严重不足,且以考察观摩和实习指导等形式居多,企业实践锻炼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教师参与的高层次研发应用项目数量少、规模小,这与“双高计划”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培养目标有差距。

(三)渠道的单一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在国际话语体系的权威性不够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走上了快车道,职业院校走出国门开展海外培训、参加国际技能大赛、举办国际论坛等,不断拓展国际化视野、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师生的国际素养。但高职教育作为专科层次为主的教育,职业教育纵向发展的层次体系不够健全,吸引力有限,教师“走出去”开展国际化办学的方式、路径、载体等都有待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国际职教标准制定和职教资源的国际输出能力仍然较弱,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还不够。

三、“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对策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环节,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是实现高职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第一资源。开展“三师三能”型高职教师能力建设,就是要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国际化素养等专业认知能力,培养学业导师;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提升教师的校企合作资源整合与应用能力,培养产业导师;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提升教师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和社会培训开发实施等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创新导师。

(一)基于人才培养视角,打造四能并进的学业导师

1.强化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培养,提升教师思政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要围绕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培养,提高立德树人意识,把握立德树人方向,掌握立德树人方法,提高立德树人能力,切实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设立师德负面清单,在教师引进、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考核评价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师德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刚性约束作用。创新师德学习实践,通过组织新教师入职宣誓、开展“四有”好老师评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强化教师师德承诺践诺,注重提升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和教师政治素养,为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提供良好的政治前提。加强全员师德培训,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培训的必要内容,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和思政育人意识,充分挖掘师德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2.强化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能。要精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需度,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围绕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等,多阶递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批行业有权威、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就培训阶段而言,从初入职场的新手期到逐步发展为骨干教师的成长适应期,再到专业带头人乃至行业领军人才的精英提升期,基于每一阶段教师成长的核心能力,设计不同的培训任务和培训路径,构建适应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终身教育模式。就培训方式而言,根据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成长需求设置不同学分目标,建立以学分银行为基础的教师培训管理体系,为教师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提供成长指引。就培训内容而言,围绕思政能力、实践能力、数字化能力、国际化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社会培训服务能力等不同层级能力需求,设计不同培训模块,构建教师企业实践、国外研修、国内访学等不同路径的教师培训内容体系,引导教师不断精进其专业技能。

3.强化技术技能人才数字能力培养,提升教师信息能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以人工智能促进传统专业改造、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这些都依赖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一方面,要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导技术与产业链融合创新中,主动对接“数字产业链”和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紧紧融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拓展专业内涵,在推进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同步提升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精准研究数字经济对应的岗位群、职业群,建立适应数字经济产业链的课程体系。围绕数字经济创新思维和数字经济技术应用能力,打造面向数字经济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多媒体、多空间、多平台融合的教学资源,探索数字化教学模式,创设数字化的教学情境,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新生态,为无界化、智能化、个性化学习提供基础和前提。

4.强化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创设国际化发展平台,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成为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一环。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舞台,依托国内留学生培养平台,开设双语课程,培养双语教师,开展留学生学历教育和短期交流项目,积极参加国际化论坛、举办国际职业技能大赛,提升教师的国际化办学能力;设立教师海外培训进修专项资金,建立海外师资培训基地,与国外优质院校开展联合办学项目,引进国际优质职教资源,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人才培养等,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师国际化引进能力;依托鲁班工坊等海外办学项目、海外培训基地,助力企业走出去,校企协同选派教师赴海外开展国际留学生在地培养培训,在输出中国职教标准和职教资源、开展国际职教援助服务、宣传推介中国职教改革经验中,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提升教师国际化输出能力。

(二)基于产教融合视角,打造校企双向融通的产业导师

1.着力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提升校企合作资源的整合能力。“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本质上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一体两面,前者代表高职教育迈向高端、争创一流的目标,后者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则和路径。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牢牢把握产教融合的方向使命,强化产教融合意识。其次要通过“引企入校”,吸引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联盟、产业学院,设立校中店、校中厂、技能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材工作委员会、产教协作分理事会等管理架构,引聘中高级管理人员、产业教授、技术骨干、大国工匠等人才资源,探索企业资金注入、核心技术引进、管理模式共享、企业智慧引入等校企双元共建形式,与企业共建管理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资源共同体,将优质企业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纳入学校办学资源,打造利益相关方合作共治开放包容的产教命运共同体,搭建产教融合协同治理平台,提升产教融合整合能力。

2.探索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提升校企合作资源的转换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紧紧把握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通过各类落地产教融合项目,引入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专业转型升级,将行业企业发展方向转换为专业建设方向;对接技术前沿,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校企共同编写活页式教材、教学案例库、在线开放课程等,将企业最新生产技术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对接岗位群任职要求,积极参与1+X证书试点,共同制定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教材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习实训标准等系列标准,及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学历证书、专业教学标准相结合,将企业技能标准转换为人才培养标准;对接生产过程,通过“引校入企”,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工作站、企业工作室、企业实践基地等,校企联合探索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利用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实习实训,基于企业实景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场景,建立基于目标任务导向、基于工作工程,以企业为主的考核评价标准等,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生产过程转换成人才培养路径,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互脱节的问题。

(三)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打造赋能“三大变革”的创新导师

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则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培育,助推企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

1.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变革为支撑,提升教师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能力。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要积极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探索科技创新到创业实践的“科创融合”机制,柔性引入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专家,打造跨专业跨行业的混编项目团队,提升组团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完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审制度,将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发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的积极性;探索形成技术技能积累持续发展新机制,校企共同搭建科研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共同开展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转化、智库咨询等各类服务工作,让教师在真实项目运营过程中不断磨砺并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能力。

2.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变革为导向,提升社会培训资源开发和实施能力。坚持“育训并举”,适时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水平紧缺人才,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要紧紧抓住1+X证书、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国家重大改革制度,以及社会扩招、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遇期,结合学校优势专业,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针对急需紧缺工种、乡村振兴、退役军人培训、特殊人群服务等重点领域,审时度势挖掘培训需求,校企联合开发培训资源、联合组建培训团队,灵活采取送教入企、引训入校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开展技术技能培养培训能力,适时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人才瓶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效率,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校企技能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劳动技能up up!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