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英译象似性研究
——以《小雅·采薇》为例

2022-03-18秦梦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士卒采薇原诗

唐 军,秦梦螺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诗歌语篇中普遍存在着象似性语言表达,这种象似性不仅存在于词汇和句子层面,也存在于篇章层面。[1]正如Hiraga所指出:“象似性不仅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的各个层面,而且对于诗歌语言而言,象似性是其规则,并被强调为制约诗歌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2]本文以中国古代经典诗歌《诗经·采薇》为例,探讨象似性原则在《采薇》不同语言层面上的体现,探究其对译者理解诗歌文本、再现原诗形式附加义以及实现“神形皆似”翻译效果的重要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为《诗经》等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提供新视角。

一、象似性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采薇》从士卒百姓视角出发,以“采薇”起兴,描绘出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士卒们久戎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离愁别绪与厌战悲苦,深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命运。《采薇》彰显了《诗经》重音韵、重形式、重意境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其开篇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与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以形式结构上的一咏三叹,深化情感内容的层递升华,蕴含丰富的形式附加义。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映照所要表达的诗意,具有“以形示意”的表达效果。

象似性关注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联,[3]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理解与再现形式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提供了视角。“象似性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原文形式及其附加义或示意效果的再现、传递,是实现‘形神皆似’的理想翻译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4]对于《采薇》等文体风格与语义联系紧密的诗歌,译者可从不同语言层面多维度理解其中的象似性特征,在译文中尽可能采用相似而自然的语言形式再现原文信息,将原诗的象似性特征载入译作中,还原诗人作诗时的认知感受,传递原诗的神韵和创作意图,实现译作形式和意义与原作的统一。

二、《诗经·采薇》及其英译象似性分析

与欧美国家译者对《采薇》的英译不同,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文不仅重视对原诗内容与主旨的诠释,更注重诗歌的“形美”,力求与原诗保持形式一致。下文将分析《采薇》英译的篇章顺序、语篇特征、词句数量、语符距离、话题结构及语言标记等,从象似性角度探究杨译本对原诗的忠实情况,解读译者为再现原诗形式与意义所作出的语言选择及其表达效果。

1.篇章顺序映照时间顺序——顺序象似性

《采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其篇章顺序,用自然物候变化来表现时间流逝。前三章中对薇菜的描写及末章中今昔对比的情景描绘,皆对应植物生长的自然顺序及季节更替的时间顺序。这种篇章构建顺序对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的映照体现了顺序象似性。

例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5](P302-303)

译文:We gather vetch,gather vetch,While the young shoots are springing.Oh,to go back,go back;But the year is ending…/We gather vetch,gather vetch,While the young shoots are tender.Oh,to go back, go back;Our heart are sad…/We gather vetch,gather vetch,While the young shoots are tough.Oh,to go back,go back;The tenth month is here again…[6]

第一章“薇亦作止”意为春天薇菜刚刚发出嫩绿的尖芽;第二章“薇亦柔止”意为夏天薇菜长出肥嫩的叶片;第三章“薇亦刚止”意为冬天薇菜的茎叶老硬。诗人描述薇菜生长状态的顺序是:作—柔—刚,这是薇菜生长的自然顺序。诗人所构建的篇章顺序映照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自然顺序,喻示春—夏—冬的时令更迭,体现了顺序象似性原则,以此渲染营造出士卒在外行军作战的时间跨度之长。

杨译文采用了与原诗相同的篇章构建顺序,将表达薇菜生长状态的句式译为“While the young shoots are…”;将表现薇菜自然生长顺序的关键词“作”“柔”“刚”分别译为“spring”“tender”“tough”,形象地诠释了薇菜由初生萌芽到稚嫩再到坚硬的生长状态,再现了原诗中薇菜生长的自然顺序。译文有效传递出原诗的形式附加义——以植物漫长的生长过程比拟士卒长久的戍边岁月,将士卒出征之久却归乡不得的凄苦心情包蕴其中。

例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5](P304)

译文:When we left home,The willows were softly swaying./Now as we turn back,Snow flakes fly…[6]

例2意为:“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末章前四句通过今昔对举描述了自然界节序如流的变迁。时间上由“昔”而“今”、空间上由“往”而“来”,象征着时间的更替与空间的转换;所见之景由“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暗指季节经历过自春而冬的变迁。诗人所构建的篇章顺序映照时空的转换顺序与季节更替的时间顺序,符合顺序象似性原则,反映了士卒行役时间的久长及对岁月蹉跎、时光消逝的感慨。

杨译文顺应原诗篇章构建顺序,注重体现出从过去到现在的时态转变。“昔”句译文采用了“When+一般过去时”结构,后用“left home”表示当年从军离开家乡,意指“往”。“今”句的译文采用了“now+一般现在时”的结构,后用“turn back”表示从战场归还家乡,意指“来”。将象征四季变换的诗句“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分别译为“The willows were softly swaying,Snow flakes fly.”根据原诗所描绘的景象如实翻译,直译春日的象征“柳树”和冬日的象征“雨雪”为“The willows”和“Snow”,用自然物候的变化喻示春去冬来的时间推移。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诗句所体现的时空转换顺序与季节更替的时间顺序,传递出原诗通过今昔对比的情景变换暗指岁月易逝、节序如流的形式附加义。

2.重章复沓彰显语义连贯——对称象似性

《采薇》前三章以重章复沓的对称句式呈现出薇菜生长的变化与农历节令的更迭,衬托了语义内容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体现出对称象似性原则,即“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对称性”。[7]如例1,在这三章具有平行关系的诗句中,各章语言骨架相同,“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在三个章节中不变,表达薇菜生长状态的句式“薇亦……止”与农历节令更迭的句式“岁亦……止”在三章中重复呼应。各章诗句结构基本相同,每章只变换表示薇菜由萌芽到坚硬的关键字(作—柔—刚)以及农历节令由年末到十月的关键字(莫—阳)。这三行诗句构成成分前后之间形成明显的平行对称结构,诗人所构筑的相似的语言形式层层递进,衬托语义内容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共同呈现出薇菜的生长属性变化与农历节令的更迭变化,体现出对称象似性原则的运用。

杨宪益的翻译采用了与原诗篇章相同的平行结构,力求贴近原诗重章复沓的语言形式。“采薇采薇”“曰归曰归”的译文“We gather vetch, gather vetch”和“Oh, to go back, go back”在三章中不变。表达薇菜生长状态的句式“While the young shoots are…”在三章中重复呼应,仅变换表示薇菜由萌芽到坚硬的关键词“springing”“tender”“tough”,以展现薇菜的生长属性变化。对于表达农历节令更迭的对称句式“岁亦莫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采用相同的“主系表”结构在三章中相互照应,以形容年月的更迭与士卒内心的忧愁。因而译文较好地还原了原诗循环对称的语言结构,有助于彰显原诗内容上的语义连贯,渲染出戍边生活的艰辛漫长和战士日夜盼归的焦急痛苦,再现原诗“以形示意”的对称美。

3.词句重复强化意义表达——数量象似性

《采薇》中常见叠词、叠句的使用。前三章中对词、句等语言形式的重复运用象征着意义表达程度的增强,使得诗歌意义在反复咏唱中传递与深化。词句数量的增加对意义表达程度的映衬符合数量象似性原则,即“语言形式的数量与其意义的数量(即力量和程度)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即象似关系。”[4]

从例1可知,《采薇》前三章在词汇、句子及篇章层面都体现了数量象似的用法。每章一、三句“采薇采薇”及“曰归曰归”由叠词构成。同时,这两小句也以叠句的形式在前三章中重复三遍。诗人在前三章中重复使用“采薇”及“曰归”共六遍。因薇草的嫩苗可作食用,士卒风餐露宿常以薇草充饥,故诗人对“采薇”的重复侧面反映了边疆环境的艰苦。对“曰归”的重复则表露出戍卒纵使千般思乡盼归,却无法归乡的无奈。诗人以叠词、叠句的使用衬托戍边生活之艰苦及戍卒对归乡的期盼之切,这种词句重复的语言形式对诗歌意义的映衬反映了数量象似性原则的运用。

杨宪益在翻译时遵照原诗叠词、叠句的形式,直译“采薇采薇”为“We gather vetch, gather vetch.”译“曰归曰归”为“Oh,to go back,go back.”三章回旋往复。采取相应的数量形式,将“采薇”“曰归”的译文“gather vetch”“go back”在前三章中同样重复了六遍,在反复咏唱中推进了原诗意义的传递,照应久戍思归的诗歌主题,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原诗的数量象似性,再现原诗“以形衬意”的表达效果。其译文有益于增强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力,使读者深入感知到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凄凉以及对故乡强烈而深切的思念。

例3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5](P302)

译文:We have no house, no home, because of the Huns./We cannot sit or take rest, because of the Huns.[6]

例3出自首章,交代了本首诗歌的背景:王室遂衰,戎狄交侵,人民深受其苦。作者通过对“猃狁之故”的重复运用,强调猃狁之患是导致士卒们远离家园、无暇休整的悲惨境遇的直接原因,表露出士卒们对猃狁交侵的仇恨,以及对战争破坏祥和宁静生活的满腔嗟怨。诗人借诗句的重复映衬诗意表达的强烈程度,符合数量象似性原则。

杨宪益在翻译转换中保留对原诗句重复运用的语言结构,直译“猃狁之故”为“because of the Huns”,并在原诗相应的位置作重复,因而能再现原诗的形式,传递出诗人借诗句的重复以突出所经苦难皆因猃狁入侵的形式附加义,还原原诗句数量象似手法的运用,将士卒因猃狁入侵而流离失所、奔波劳战的愤恨与哀怨展露无疑。

4.词语间距映照概念距离——距离象似性

在《采薇》中,作者认知或语义概念上相接近的描写对象,其语言形式在诗篇的空间分布上也会较紧密。认知上的战车与战马之间关系密切,故诗人在表述时将其放在相邻的诗句中,体现了距离象似性,即“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8]

例4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5](P303)

译文:His war-chariot stands ready yoked with four proud stallions.[6]

在《采薇》所创作的西周时期,战车和战马是军队的主要战备,每辆战车通常驾四匹战马,用缚在衡上的轭驾在车辕两侧或以皮条系在车前。正因为战车和战马的密不可分,更容易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表达,例4中“戎车”与“四牡”两词语在语符距离上相近。这种概念认知上相近的词语表述体现了距离象似性。

杨宪益把例4相邻的两个小句合译为一句,增译“yoke with”用作“war-chariot”与“four proud stallions”之间的连接,意为用轭把四匹骏马驾在战车上,向读者展示出战车与战马的紧密关联,反映出其概念之间的距离相近。译文较好地还原了原诗通过“戎车”与“四牡”间的紧密分布映照其在概念认知上关联密切的示意效果,再现了原诗的距离象似性,有益于目标语读者直观感受到原诗作者的创作意图,激发读者联想,使其头脑中产生战车驾起,四匹战马并驾齐驱的具体形象。

5.话题成分映射认知图形——非对称象似性

《采薇》作者把所描述事件中突显程度高的信息置于句首话题位置以示强调,把其他信息置于述题的位置,这种语言表述映射着从图形到背景的认知次序。诗句话题与述题间信息突显程度的不对称反映了认知上突显的图形与模糊的背景间的不对称,体现了非对称象似性。

例3中,从话语分析角度来看,“靡室靡家”为作者陈述的对象,属于本诗句中的话题,作者将其置于句首以突出士卒的悲惨境遇。“猃狁之故”为以话题“靡室靡家”为中心展开叙述的内容,属于本诗句的述题。依据图形与背景的认知原则,“靡室靡家”在时间顺序上为后发生的结果事件,可在读者认知上被视为图形,具有突显程度高且对背景有较强依赖性的特征。“猃狁之故”在时间顺序上为先发生的原因事件,在读者认知上视为该句的背景,为衬托图形的部分。诗句话题“靡室靡家”到述题“猃狁之故”的排列与从图形到背景的认知次序相一致,其间信息突显程度的不对称映射着认知上突显的图形与模糊的背景间的不对称,体现了非对称象似性。

杨译文顺应原诗句的话述结构,译“靡室靡家”为“We have no house,no home”作为本诗句话题置于句首主句,以强调士卒离家失所的凄凉处境。再译“猃狁之故”为“because of the Huns”作为本句述题,进而说明造成“We have no house,no home”的原因。译文话题“We have no house,no home”与述题“because of the Huns”与原诗句相对应,其间信息突显程度的不对称,再现了作者认知上突显的图形与模糊的背景间的不对称,保留了原诗句的非对称象似性。杨译文有助于还原诗人将士卒离家失所的处境置于句首话题,以突显戎狄入侵对士卒造成巨大苦难的示意效果,使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到士卒们远戍在外、有家难归的悲惨境遇。

6.语言标记突显额外意义——范畴象似性

《采薇》作者用设问句及反诘句的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观点,偏离了问句“有疑而问”的功能,具有标记性特征。[9]相比普通的问句,设问句及反诘句具有突出语义,增强语气的表达效果,用其承载认知上额外的、不寻常的意义,与范畴象似性的表述吻合。这种象似性明显体现在认知范畴上的“基本的/非基本的”这一非对称关系跟语言范畴“无标记的/标记的”这一非对称关系相对应。[10]

例5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5](P303)

译文:What splendid blossom is that? It is the blossom of the cherry tree./What great chariot is that? It is the chariot of a nobleman.[6]

例5中,“维常之华”中的“常”意为“棠棣”,常用以指兄弟。棠棣之花繁盛象征战友们如兄弟般的团结友爱、情深意重,并用以起兴战车的高大威严。将帅所乘战车的高大则展现了军队的装备精良,喻示大周军事实力的强大。诗句“彼尔维何?……”及“彼路斯何?……”以设问的形式分别突出了棠棣花的繁茂及战车的高大,彰显其所蕴含的丰富寓意。这两组设问句通过“明知故问”,展现了军队团结一心的高昂士气以及兵强马盛的军事实力,偏离了问句“有疑而问”的功能,体现了标记性特征。这种有标记的语言形式承载了认知上具有额外意义的信息,基于范畴象似性的解读,具化并深化了对于诗句所蕴含的形式附加义的理解。

杨译文重视对原诗设问句式的临摹,抛出问题“What splendid blossom is that?”“What great chariot is that?”并分别作出回答“the blossom of the cherry tree”“the chariot of a nobleman”。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形式突显出棠棣花的枝繁叶茂及战车的高大辉煌,展现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及威武的军容,以有标记的设问句式承载诗句在认知上所具的额外意义,与原诗句所体现的范畴象似性一致。译文直观地传递出诗人借设问形式强调棠棣花的繁茂、战车的高大,彰显其丰富寓意的形式附加义,有助于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关注,进而让读者体会出诗人托物寓意的深层意义。

例6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5](P303)

译文:How can we settle in one place?We march to three different posts in one month.[6]

例6中的“岂”意为“哪里、难道”,表示反诘。“一月三捷”为对“岂敢定居”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在人的认知思维中,戍卒在外出征居无定所,表明其为抵御外敌而饱受转战奔波、风餐露宿之苦,揭示了当时严峻的战争状况。诗句“岂敢定居”以反诘的语气强调士卒频繁作战连定居休息的机会都没有,反映了战事的频繁危急以及外敌猃狁的猖獗。反诘句的运用能加强语气,突出士卒戍边征战的艰辛,戍卒对战事无休止的强烈不满情绪也得以从中流露。这种为增强语气的“无疑而问”偏离了问句“有疑而问”的功能,具有标记性特征。诗句以有标记的反诘语气突显出“岂敢定居”在认知上所蕴含的额外意义,体现了范畴象似性。

杨译文采用与原诗相同的反诘句式,译“岂敢定居”为“How can we settle in one place?”,用疑问的形式传递戍卒居无定所这一确定的信息,其后紧跟“We march to three different posts in one month.”对前句作补充说明。译文用加强语气的反诘句强调戍卒在外征战无法定居休息,突显出战事频繁及士卒辗转奔波、风餐露宿的艰辛,以及对猃狁不断入侵、战争无休止的强烈不满与无奈。译文以有标记形式突显原诗句“岂敢定居”在认知上承载的额外意义,与原诗句所体现的范畴象似性一致,有助于让读者体会到诗人以反诘语气所抒发的强烈情感,引发读者对士卒所处战争环境的思考,赋予译文鲜明的感情色彩。

三、结语

象似性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联,映射着人们的概念结构和经验结构。[3]本文通过对《诗经·采薇》双语文本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诗歌形式与结构和认知思维之间的关联。杨宪益译文在注重对原诗意义准确传递的同时,忠实于原诗的形式,兼顾原诗的形美与神美,尽可能完整地传递与保留了原诗的形式附加义或示意效果,将原诗的思想内涵和寓意载入英译本中。基于象似性原则理解《诗经》等重音、形、意的中国古典诗歌文本,对翻译实践与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有助于译者在翻译中关注原诗句或语篇结构和认知思维之间的关联,再现诗歌结构背后的概念意义,实现译作形式和意义与原作相统一的理想翻译效果。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加速以及中国诗歌在国外影响力的增强,许多源自《诗经》的经典诗句在国际政治文化场合中被引用,中国典籍外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搭建了桥梁。《诗经·采薇》以丰富的语言形式传递诗歌主旨,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及不幸命运,深刻地反映了古人极度渴望和平、厌倦战争的态度和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采薇》英译通过再现原诗形式附加义及其思想意蕴,将中国自古以来向往和平的精神与深沉而坚定的家国情怀传递给世界。通过推动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倡导和谐世界的文化价值取向。[11]

猜你喜欢

士卒采薇原诗
望梅止渴 废寝忘食
峨眉山月歌
吴起治军
唯美食不可辜负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改诗为文三步走
一曲征歌写华章
妖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