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现实困惑及实践理路
2022-03-18劳家仁
劳家仁
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劳动对人、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价值,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形态呈现出多样化、更新快、多元并存的特征,这些变化影响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推进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相比其他类型的教育更注重实操和技能,与劳动教育有着紧密联系。职业教育是一种技术技能教育,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加大对技能学习的重视,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可以说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是一体的,两者不可分割。因此,职业教育在注重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职业院校应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职教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1.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劳动教育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格、劳动道德的职责。职业院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体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劳动教育的功能与职业院校的育人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克服传统思维的影响,改变劳动教育就是“家务劳动、打扫教室、上劳动教育课”的观念。职业院校应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方法。职业院校除了加强专业技能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教育的扎实有效推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观念,让学生从排斥劳动逐渐向亲近劳动转变,增强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接受学校的各种专业教学安排,从而使教学环境更加稳定和谐。
3.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融合职业素养培育要求。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以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为逻辑起点,把劳动素质培育要求融入职业素养培育要求之中。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获得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这与职业院校“学做合一”、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初衷一致。二是塑造正确的劳动态度和情感。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不仅是使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尊重广大劳动者,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三是传承工匠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使学生以大国工匠为榜样,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惑
1.认识层面: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功能,“劳动教育更多地指向的是一种以劳动为主要教育途径的教育形态,即凡是通过劳动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都是载体意义上的劳动教育”①。因此,劳动教育应突出“育”而不在于“劳”。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智力培育活动,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造成部分学生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②。但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些高校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和勤工俭学等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但其中开展活动是主要的,劳动教育是次要的,且在活动中也不能保证全部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无法满足劳动教育普及开展的需要”③。这一做法从根本上来讲是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没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
2.实践层面: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专业技能训练。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以及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技术技能教育只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方面。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未能真正理解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含义,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专业技能训练,从而淡化了劳动教育在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要求,不注重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理路
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劳动教育的内涵,把握劳动教育的特征,优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
1.科学规划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④。职业院校应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实施规划和责任要求等进行总体谋划,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第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⑤。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学部(教研室),统一组织全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一支由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职教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能工巧匠、劳动模范、企业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第二,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从三个方面开展:首先,学校开设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例如,围绕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开展专题讲座,确保劳动教育每年不少于16学时。其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劳动月、劳动日等,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最后,编写劳动教育校本教材。通过校本教材,明确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
第三,开展各级各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活动是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有效渠道。首先,发挥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开展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如打扫校园卫生、清理校园杂草等,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加强学生劳动技能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养成。其次,学校加强与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家长的联系,推进劳动教育走进家庭、迈向社区、融入社会和企业,实现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联动,形成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的局面。
第四,重视劳动教育考核评价。职业院校应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开展劳动技能鉴定、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评比等活动,全面展示劳动教育的过程与结果,把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第五,落实劳动教育的各项保障工作。职业院校应加大对劳动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劳动教育的专项资金,确保劳动教育的经费、场所和设备等落实到位,推动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2.打造特色校园劳动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积淀和凝练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职业院校要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职业院校要梳理学校的办学历史,讲好学校发展故事,弘扬学校发展中形成的爱校如家、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
第二,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以大国工匠为榜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第三,宣扬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知名校友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内涵。
第四,加强劳动教育宣传阵地建设,创新劳动教育的宣传方式方法,积极运用各种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B站,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感染力。
3.发挥课程思政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拓展,属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突出办学特色。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实训直接对接劳动教育,以技术为重要载体,帮助学生养成日常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把推进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作为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重要抓手,用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专业技能+课程思政”的模式,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获得劳动经验,掌握劳动技能,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从而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
4.突出工匠精神培育和产教融合的职业院校育人特色。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依托,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第一,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对职业的高度热情,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至善至美和高度负责的人生态度,对所从事职业高度认可的职业精神。”职业院校可以“工匠大师工作室”“党员项目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为依托打造创新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育吃苦耐劳精神。
第二,以产教融合为依托创新劳动教育思路。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例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每学期邀请华为高级管理人员到校开设讲座,将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融入企业、适应企业打好基础。
[注释]
①班建武.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辨析及其实践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56.
②④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03-20.
③王洋.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与推进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