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流政策下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研究
2022-03-18杨红荃王志成
杨红荃 王志成
“教育分流是指依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术性向测验,将学生分层别类,导流进入不同的学校和课程轨道,按照不同要求和标准,采用不同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使学生成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以具备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①1980年国务院颁布的《中等教育改革报告》是我国首次提到教育分流的官方政策文件,文件中提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大大增长。1983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印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后称职普比)大体相当,这也是相关政策首次对职普比做出相对明确的规定。在教育分流与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学生数量的骤增对中职师资力量的配备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我国中职教师质量并未达到国家相关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仍有待提升。除此之外,虽然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大众对其仍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接受职业教育就意味着个人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导致在教育分流后的择校阶段,学生和家长更愿意选择普通教育。针对这些问题,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的个人发展通道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满足职教领域人才的上升发展需求,消除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才能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职教硕士的特性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确认通知的结果》,标志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后称职教硕士)专业学位的正式成立。要想满足教育分流政策实施后出现中职院校对教师资源的需求以及职教领域人才上升渠道的供给,目前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职教硕士的培养方式。在此之前,应该先明晰职教硕士的特性,笔者通过分析职教硕士的就业面向、与职业教育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和考核的区别,认为职教硕士应具有师范性、专业型和实践性。
(一)职教硕士的师范性:回归中职院校,形成培养闭环
师范性是指在职教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对其培养方式采取目的性的规划,针对中职教师这一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2015年,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下称《培养方案》)对职教硕士的培养目标做出规定。面对教育分流后中职院校高水平师资相对匮乏的情况,职教硕士学位点的设立为中职院校师资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继而形成了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发展通道。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所以二者的培养方式也应该相对区别开来。普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带领学生探索“是什么”的问题,通常研究的是现象的本质。职业教育因其特有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操作性教学为主,重点告诉学生“如何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从中职开始接受这一思想,一直到硕士层次,培养单位都在强调学生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在此理念下培养出的职教硕士回归到中职院校,会为中职在读学生制定出更具有适切性的培养方式。所以,职教硕士对口中职教师的针对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职院校教师质量和数量的问题,更形成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培养闭环,保障了中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职教硕士的专业性:独特培养体系,助力专业发展
专业性是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专业特性,具体体现在职教硕士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教学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我国的教育分流主要从义务教育结束后开始,学生从普高、中职开始接受两种类型的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就升学而言,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渠道。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分流后升入中职学校,继而通过高职院校进入技术本科获取专业学位。从微观角度看,职教硕士的专业性体现在其培养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根据《培养方案》可将其培养目标概括为五个方面:“热爱教育事业”“了解相关企业生产活动和行业发展趋势”“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掌握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与职教学术型硕士对学生知识储备、建立知识体系的要求不同,职教硕士作为未来的中职教师更加强调学生对教学事业的热爱以及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教学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导向性非常明确。二是课程设置,与职教学术型硕士纯理论的课程设置不同,职教硕士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部分。职教领域教育硕士课程教学所遵循的思路应该是实际反哺理论,而不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行动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价值以及逻辑上的优先性。职教硕士的专业性体现在学生需要将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实习时需要将专业知识与实习工作结合;在中职院校实习时需要将教学知识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三是导师队伍的组成,职教硕士在工作中需要具备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这决定了职教硕士的导师队伍组成是多元化的。《培养方案》规定,培养院校需要建立“双师型”导师组,主要分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培养职教硕士的理论基础及综合能力,校外导师有职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培养职教硕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四是学位论文,职教硕士的学位论文形式灵活多样。《培养方案》中提出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由此可见,职教硕士的学位论文基本来源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较于职教学术型硕士理论研究学位论文要求,职教硕士的学位论文更像是学生带有实践意义的复合型“产品”,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
(三)职教硕士的实践性:基于职教特性,突出实践能力
“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活动,具有实践性,指向实践能力,是职业岗位要求的内在依据,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手段,同时,也是工作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内容,渗透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活动中。”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实践’二字,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培养目标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③职教硕士作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其重要表征是拥有相对完备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是指在职教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教学理论、专业技能用于实际教学场景的特性。实践性既是职教硕士培养本身的目标要求,也是其培养成果得以展现的方法途径,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专业知识最后都需要通过企业实践或是实际教学来呈现。职教硕士实践性的呈现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基于知识形态转化的实践性。在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体系建构同样重要。理论知识的特点是抽象化、碎片化,且逻辑严谨,大多是解释事物“是什么”,一般描述事物的具体概念。职教硕士需要将碎片化的理论知识构建、演绎成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程序性知识体系,程序性知识由完成特定任务的多个行动步骤组成,通过各个行动步骤将理论知识实体化,程序性知识通常解答具体事件“怎么做”,一般回答问题的解决方法。二是基于教学实训的实践性。教学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将已经转化的程序性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在教学实训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程序性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和开发更加切合环境的新的行动方式。这种行为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对新环境独立分析然后寻找适配的程序性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训中,这种能力能帮助职教硕士更加从容地完成教学实训任务,同时赋予了程序性知识活性。三是基于企业实训的实践性。“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技术进化的核心机制是组合,即将适合的组件和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解决方案。”④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是根据实际需求对技术进行转化和运用从而制造产品。职教硕士在企业实训中参与这一过程,实践性体现在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运用进去,以产品需求为目标组合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完成生产任务。
二、职教硕士的价值取向
教育分流政策实施以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与改革。针对目前中职院校高质量师资短缺的问题,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主动对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开展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对于职业教育本身而言,开展职教硕士培养工作优化了职业教育体系;着眼于社会需求,提升了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储备;对于职教体系中的个体而言,保证了个体学业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优化类型教育体系为目标价值取向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正式肯定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存在。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对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教育分流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总体上落后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相对处于空白。随着市场对高级技术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需要不断上移,填补其培养层次的短板,在纵向上形成更为全面的培养体系。所以,职教硕士学位点的设立不仅完善了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学制体系,也弥补了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缺失。职教硕士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复杂技能操作的能力外,还具有分析和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教育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模式、导师队伍、实习要求以及考评方式等方面也与普通教育硕士明确区分开来。依靠职教硕士自身独特性设立职教硕士学位不仅优化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完善了同等层次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
(二)以提升技能型人力资源质量为核心价值取向
提供拥有熟练生产技能、灵活应变能力和强大创造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支持产业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此类人才既是技能知识的拥有者,也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者。因此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利用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人力资本是过去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优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拥有一定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能更快适应行业环境的变化,把最新的行业技术运用到一线生产过程中。技能型人力资源的质量不仅决定了行业发展的先进程度,还影响着国家工业、产业的现代化,进而决定了经济的增长速度。职业教育肩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其教师队伍是否能够健全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技能型人力资源的质量。
至今,教育分流政策已影响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三十多年,职普比已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中要求的大体相当的目标。《纲要》赋予了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整职普比的权利。随着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中职院校急需大量“双师型”教师。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存量,根据《中国教育概况》2016年至2020年的数据,2016、2017、2018三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有所减少,2019年、2020年呈上升趋势;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和“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处于上升的势头,但仍未达到《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50%”的要求。职业教育师资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其自身质量显得至关重要。职教硕士毕业后对口中职教师,提升了中职院校师资质量,同时也对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形势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三)以促进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
“在学历社会的制度背景下,普通高中具有‘地位取向教育’的特征,相比之下,职业学校赋予个人向上流动的能力有限,具有‘生存取向教育’的特征,这导致教育分流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从事不同的职业和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⑤再加上“选拔制”的升学制度,职业教育的地位容易被大众误解为低于普通教育,“谁上职校”的问题困扰着学生和家长,以至于不太愿意把职业学校作为择校的优先考虑。在目前的政策文件中,职业教育已被划定为类型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理应享有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但现实情况是,初中阶段教育分流后,中职学校招生在普通高中之后;大学阶段,职业学院的招生同样需要在本科学院招生完成后进行。职业教育对比拥有多层次学位体系的普通教育,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吸引力难以望其项背。因此,只有在各方面与普通教育看齐甚至赶超,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类型教育,学生才能在选择时摆脱“唯分数论”的桎梏。为缓解分流政策导致的择校焦虑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应文件用来拓宽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发展通道,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概念,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此外,还提出了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次年,职教硕士应运而生。对于职业教育体系来说,职教硕士学位点的设立丰富了其学位制度,拔高了现有的人才培养层次;对于选择职业教育的个人来说,职教硕士成为个人寻求专业发展的理想选择,是提升个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三、教育分流政策下职教硕士培养的路径选择
教育分流实质上是人才模式培养的分流。普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探寻事物真理的研究能力,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职教硕士作为分流后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应继承职业教育特色,着重培养其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职教硕士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强调招生指向性,调整职教硕士生源结构
就招生而言,职教硕士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生源结构存在明显不均衡的现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形成的是两种不同的上升通路。但现实层面看,职教硕士生源大多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从普通教育跨步到职业教育,缺乏教学科研适切性。除此之外,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专家小组对职教硕士人才培养的调研结果可知,职教硕士跨专业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前置专业不吻合严重拖延了职教硕士的教学计划,从而导致培养质量的下降。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第一,职教硕士的招生需要扩大对拥有职业教育背景或技术专精型人才的招生比例。招生院校应注重挖掘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高质量生源。第二,强调前置专业的高度吻合度。职教硕士学位点的设立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职教师,职教硕士的专业科目即其未来在中职院校的任教科目。此外,专业的发展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在这种要求下,职教硕士前置专业的高度吻合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院校在招生环节应该严格筛选,保证专业方向的一致性,把前置专业是否吻合作为招生环节对考生考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构建职教硕士校内外管理机制,加强培养单位间的相互沟通
职教硕士拥有与普通硕士不同的素质结构,“师范性、专业性、实践性”三性合一的培养目标是其重要特点,这代表着职教硕士在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需要熟练的技能操作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靠单一学院或单一院校的力量无法完成其培养任务。在校内,需要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专业学院”为核心的双元管理架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保证学生师范性的发展;专业学院以专业知识的传授见长,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体现职教硕士的专业性。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院间的相互沟通,及时交流和改进培养方案,保障培养质量。此外,对于各学院间由于培养理念差异所产生的培养过程中的冲突,院校应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对各培养主体进行明确的权责划分,也可以将管理主导权交给研究生院,尽量做到权责分明,避免出现问题相互推诿。针对目前还未设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培养院校,可以将职教硕士的管理权交给专业学院,再聘请教育学院的教师与他们一同开展培养工作。《培养方案》规定职教硕士的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实践教学实践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分别不少于三个月。在长达半年的校外实习阶段,学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校外管理机制来监督学生的实习表现,确保实习质量。实习实践是职教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实习单位作为培养主体,培养院校需要适当放权给实习单位,同时制定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当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按照要求严格执行,打消实习单位的管理顾虑。另外,学校需要安排校内老师作为“联系人”,在学生实习期间辅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培养院校与实习单位间的沟通。同时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多与自己的校外导师、岗位领导交流,以寻求帮助。
(三)多主体共建三导师制度,消除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冲突
教育分流政策的实施对教育进行了类型上的区分,教育类型的不同意味着需要实施不同的培养方式。映射到硕士层面则分成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职教硕士作为职业教育领域专业硕士,拥有与学术型硕士不同的“三导师制”,即“高校导师+中职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职教硕士的培养涉及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各培养单位在培养过程中的出发点、价值观不同,难以形成培养合力。因此,在职教硕士导师制度的建设上应该转变思想,多主体共同建设。政府在此过程中应将侧重点放在政策的制定、相关经费的投入以及“三导师制”实行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上;高校与实习院校、企业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培养质量上,共同构建职教硕士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加强院校与实习单位间的交流;校内外导师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与各培养单位的具体需求,在职教硕士的课程学习、校外实践、论文工作等环节给予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职教硕士作为“三导师制”的直接作用对象,应该及时反馈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使其成为“三导师制”落实到位与否和是否需要改进的重要根据之一。
(四)强化职教硕士考核评价制度的针对性,消除学术化评价的印记
教育分流致使教育体系分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具备各自的培养目标。职教硕士作为教育分流后职业教育体系高端应用型人才,在评价考核方面,也需要相应的评价方式来保障其能力的健全发展。当前,职教硕士的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通常是直接学习学术型硕士的考评方式。但根据职教硕士人才的培养定位可知,职教硕士培养的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职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是其重要特点。目前的考核方式仅对其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进行考察,职教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教学能力是否达标无从知晓。为了保证职教硕士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除对职教硕士的“学术性”考察之外,还需加入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和职业教学能力的考察。第一,“证书考察制”。在对职教硕士进行毕业考评时,要求具备能够反映相关能力的资格证书,如教师资格证。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规定高等院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分类对教育类研究生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凭考核结果免考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部分或全部科目。职教硕士获取教师资格证代表其拥有了合格的教育教学类知识,展现了其师范生的特性。除此之外,职教硕士还需要获得代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专业类型资格证,从而展现职业教育的特性。专业类型资格证能表明职教硕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能直接体现职教硕士的技能实践能力。第二,强化教学能力考核。在职教硕士教育实习阶段,将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的表现作为过程性评价,并将其作为毕业考核的评价指标之一。在职教硕士毕业考察阶段,可由职业教育学院教师或教育学院教师组成的面试小组多次考查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职业教育知识在真实情境下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将其作为毕业达标指标之一。加入对职教硕士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教学能力的考察可以凸显职教硕士与普通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同时也顺应了国家实行教育分流政策是为培养技术技能实践型人才的初衷。
四、结语
教育分流政策的实施为我国职教硕士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在学生结构逐渐稳定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对师资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中职学校提供专业课教师的职教硕士培养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认为,职教硕士需具备师范性、专业性与实践性等特性,应在注重研究职教硕士生源结构、管理机制、导师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对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全方位全过程提升我国职教硕士的培养质量。除此之外,应将职教硕士的培养视为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动态问题,在动态过程中不断更新其培养方式,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不断革新。
[注释]
①王晓燕.迈向“有差异的优异”——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分流模式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9,40(9):71.
②李必新,李仲阳,唐林伟.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0):31.
③黄胜,邹立君.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2010(9):17.
④俞慧刚.职教本科的根本使命:培育学生“技术适应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111.
⑤张济洲,黄书光.谁读职校——基于社会分层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