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问题与对策

2022-03-18陈明霞

教育与职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才职业教育

陈明霞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对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

“作为具有鲜明‘地方性’特征、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必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①职业教育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类型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联。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乡村振兴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素质的实干型人才,二者之间高度契合。2020年,教育部召开定点扶贫与职教扶贫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守住乡村振兴支撑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要加大职业教育对农村农业人才的培养,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可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重大作用,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大有可为。

一、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

(一)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成长发展

乡村人才是一个多元化概念,包括村“两委”干部、新型职业农民、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农民工群体以及各类农业技术科研、推广人才。乡村人才范围广、种类多,但是现有的人才总量较少。“据统计,目前农业科研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人才占农村常住人口比例不足6%,难以带动庞大的农村人口发展乡村大局。”②同时,乡村人才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历层次较低。在安徽省2019级高职扩招入学学生学情分析中,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为例,在学历(力)结构上,该群体学生中人数最多的是高中同等学力,占比38.41%,其次是中专、职高或技校毕业的人数,占比为33.03%,而全日制专科及以上的人数仅占1.57%。

面对乡村人才需求量大和学历基础薄弱等现实情况,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推乡村人才成长发展。一是职业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人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是“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新时期必须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指向,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输送各级各类人才。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让更多人才了解乡村发展的大好前景和重要地位,培植具有“知农”“爱农”“兴农”情怀的人才,使其树立扎根农村、振兴农业、服务农民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乡村人才结构,高质量高水平对接乡村振兴需求,保证学有所用、用有所学,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多元的人力资源和支撑。二是职业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盘活“乡土”人才。与城镇发展模式有所不同,乡村振兴离不开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他们扎根乡村,吃苦耐劳,了解乡土民情和乡村发展需求,愿意也希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己的力量。针对“乡土”人才学历不高、技能较差的短板,职业教育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可以较快提升现有乡村人才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乡村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能力基础和知识基础。注重乡村现有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挖掘“乡土”人才的发展潜力,也是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成本最低、见效最快、效率最高的途径。

(二)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不再是单一依靠农业的发展思路与模式,逐渐形成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发展的格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与农业相关的互联网经济也取得了较好发展成果。“而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必然倒逼人才结构的调整升级,如此重任便又落到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载体的职业教育肩上。”③在此背景下,乡村人才的需求结构不断调整,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主流。

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助推乡村人才能力结构转型和乡村人才素质升级上。在能力结构上,“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将现代化、信息化和专业化融为一体的并且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④。职业教育需要加强涉农专业群建设,根据不同乡村实际,调整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注重乡村人才的综合能力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乡村人才能力结构新体系。在新的能力结构中,既有关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技能,还有经营能力、管理能力、治理能力、信息化等复合能力。一是促进乡村人才更新技术技能。乡村人才能力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对乡村人才加强终身学习提出了强烈要求,如此才能应对信息化社会发展带来的技术技能变化,因此需要职业教育为乡村人才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构建技术技能培训体系,保证乡村人才不断更新技术技能。二是促进乡村人才提升文化素质。提升乡村人才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因此要转变乡村人才的思想认知,在帮助乡村人才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注重其综合素质发展。三是促进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治理。乡村人才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升,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增强,将推动乡村治理走向精细化和现代化,改善乡村治理的人文环境,形成乡村治理的良性循环,最终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三)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创新创业

乡村人才是乡村产业发展与创新的主力军,通过产业发展与创新才能加快形成乡村经济特色,进而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的形成。“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农业产业创新要素有效合理配置和带动农业产业整体优化的关键。”⑤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既能解决农村原有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外来人才主动在乡村就业创业。

职业教育可以培育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意识。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提出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时代新潮流。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是“以就业为导向”,这使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人才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创新创业的熏陶与教育,创新创业思维被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打好思想头阵。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主群体的出现与壮大是创新创业教育在乡村人才中取得的较为突出的成果,他们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之后,根据乡村发展实际,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凸显的发展格局,带动了大批人群脱贫致富。职业教育还可以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模式更加注重培养乡村人才的实践能力,通过企业的委托项目和各级各类创业比赛,让乡村人才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创新创业的魅力,培育和锻炼其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企业和农村集体共同为乡村人才提供创新创业项目,联合企业、学校的技术人员与优秀师资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二、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问题

乡村人才振兴离不开职业教育。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层面已经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做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乡村人才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为乡村人才提供了层次多样的技术技能培训,以安徽省为例,职业教育参与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每年为安徽省培养500余名省级现代青年农场主、3000余人次新型经营主体和1000余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业教育中乡村人才的参与面不断扩大,在2019年高职扩招已经报到入学的学生中,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群体8000余人,村两委干部群体接近600人。但是,职业教育在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长久以来职业教育都被认为是层次较低的教育,对乡村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尽管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认识在学界得到了认可,国家和政府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文件定义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指明了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但是在实践中去落实还需要一定时间。乡村人才群体普遍认为接受普通教育才是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依然注重教育的学历提升功能;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导致他们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天然的抵触。

除此之外,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发展不够理想,也是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从2015年安徽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情况看,全省设置1个及1个以上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7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22.97%。”⑥截至2019年,安徽省有16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置有农林相关专业,涵盖种子生产与经营、现代农业技术、休闲农业等21个高职专业。可以看出,经过4年的发展,高职开设涉农专业的院校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所。经统计,安徽省2019年高职扩招中也只有10所高职院校提供了涉农专业供扩招生报考,只占招生院校总数的13%。相对于其他专业的蓬勃发展,涉农专业的发展形式可以说相对保守,“农业+”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也相对缓慢。

(二)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全

乡村人才包含的群体较为复杂,相对于群体结构较为单一的人才培养,乡村人才的培养任务更加艰巨,困难更为凸显。不能简单认为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前加上农村农业农民等涉农字样,就能培养出乡村人才。乡村各类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培养体系的前后衔接,畅通人才学习与成长通道,才能为乡村人才的专业化、持续化发展提供保障。当前职业教育还无法建立起覆盖乡村所有人才群体的培养体系,已有的培养体系注重的是提供基本的技术技能培训,对乡村人才的后续发展和技术技能提升投入不够。

“现行职业教育体系没有基于城乡融合战略思想统筹设计,缺乏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系统规划。”⑦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但缺乏系统性、统筹性的乡村人才培养规划,导致对乡村人才培养的后劲不足。培养体系不全还体现在中高职关于乡村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关于乡村人才培养,功能定位不明确,界限模糊,提供的课程内容和技术技能培训雷同较多,影响了乡村人才继续接受教育的热情。同时,对乡村人才接受职业教育缺少继续深造的制度与政策支持。高职教育体系还未完全成熟,乡村人才在接受高职教育后继续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受限,难以朝专业化方向继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活

乡村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上我国农村与农村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乡村振兴各具特点,需要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当前,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培养模式依旧套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中,没有深入调查乡村发展需求、联系乡村发展实际,对乡村人才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学习环境了解不够,导致乡村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乡村实际脱节,人才培养成效不显。由于乡村人才群体广泛,不同人才群体培养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需要职业教育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

尽管“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已经进入职业教育教学领域,但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使用不够充分,提供个性化教学指导与技术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难以为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提供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职业教育为乡村人才提供针对性、灵活性的培养模式。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职业教育采用了线上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性化教学,但是还没有做到全覆盖,而且线上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最终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四)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课程资源不优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乡村振兴急需的人才类型,也是乡村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主体。除涉农专业以外,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与乡村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乡村人才的青睐。安徽省2019级高职扩招入学学生学情分析显示,在专业大类选择上,农民工、新兴职业农民及村两委干部群体排在第一名的均为财经商贸大类,农民工和村两委干部群体排在第二的均为电子信息大类,农业经济管理、会计、电子商务等专业成为乡村人才群体选择的热门。

首先,职业教育中相关课程的设置未能根据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做出相应调整,依然还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专业设置,涉农专业与其他服务乡村发展的专业之间割裂情况较为严重,片面认为涉农专业才是培养乡村人才的主渠道,忽视了相关专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中“农业+”专业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建设和支持力度不够。其次,现有课程资源内容陈旧,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与乡村人才和乡村发展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资源的内部整合较为欠缺,无法为“一专多能”型人才提供专业的课程资源支撑。最后,现有职业教育的课程资源中关于乡村人才的综合素养培育较为欠缺,课程内容大多重视乡村人才某一方面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乡村人才文化知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育,尤其是对乡村人才“知农”“爱农”“兴农”的情怀熏陶不够,致使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不高、后劲不足。

三、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不仅需要从职业教育内部发力,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也需要政府、社会等主体为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出谋划策、创造氛围、搭建平台、构建机制,共同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全新格局。

(一)聚焦乡村需求,精准供给乡村人才

聚焦乡村需求,职业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服务举措。一是职业教育要将“农业+”专业群作为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主阵地”。乡村人才的培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专业建设上,只有成熟的“农业+”专业群才能为乡村人才的更好发展与成长提供保障。职业教育要重视“农业+”专业群的规划和发展,围绕乡村振兴实际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农业+”专业群。二是职业教育的乡村人才培养方案要“接地气”。在方案制订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实地调研,要以乡村发展实际情况为方案制订的前提依据,以提高乡村人才综合素质为方案目标,以助推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为方案考核标准。三是提升职业教育师资水平与乡村人才成长需求的匹配度。要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实操能力。重视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师资评价要打破“唯学历”的限制,积极聘用行业、企业的技能师傅或者农村技艺大师担任授课教师。

聚焦乡村需求,政府部门需积极做好规划协调。一是要加强对不同地区乡村人才数量、需求及发展情况的摸排。建立乡村人才需求清单,提前做好乡村人才培养的规划,建立服务乡村人才教育、培训和成长的体制机制。二是要对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乡村人才需求做好调研和预判工作。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和乡村人才需求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作用,使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之间实现精准对接,打通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难点与堵点。既能保证乡村人才需求的正常供给,也能根据乡村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乡村人才培养计划。

(二)优化课程资源,提升乡村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加大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度。围绕“农业+”专业群建设,加强课程资源的内部融合,消除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壁垒。同时,要注重外部课程资源引进力度。农业类普通本科院校、农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及乡镇优秀企业都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课程资源。通过外部课程资源的引进,加快课程资源的更新换代,保证课程资源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二是注重提升课程资源的思想性、引导性。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的很多乡村人才都不愿意留在乡村就业或创业,这与乡村人才的思想认知有很大的关系。为此,在课程资源中要融入爱农、兴农、事农教育,加强思想认知教育,让乡村人才认识到新时期的乡村振兴环境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汗流浃背、风里来雨里去的原始农耕模式,与农业相关的加工产业和服务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只要愿意扎根乡村,同样拥有广阔发展天地。

三是提升课程资源的信息化程度。要根据乡村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不断积累的培养乡村人才的经验与优势,加快自主研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进度,丰富和优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要加大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引用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平台,让更多更优的课程资源进入到乡村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中来。

(三)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以生为本

一是充分发挥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通过与行业、企业、农村集体等主体的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以生为本。如根据乡村产业发展实际,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农村集体开展“订单班”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乡村人才入学即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依托行业、企业、农村集体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的实践实训,建立一批实践实训基地,使校园与乡村有机结合,拓展乡村人才实践实训的空间。

二是建立和完善分层分类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乡村振兴产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线工人,需要提供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技术技能等实操能力的培训;对于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涉农人才,应注重农业生产规律,实行“送教下乡”,在不耽误乡村人才参与农业生产的同时,就近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技术;对于参与乡村服务行业的乡村人才,在提供专业技术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培育,因为乡村服务更多面对的是老年人、儿童等,这些群体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三是积极探索线上教学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线上教学一来可以解决乡村人才参加职业教育的经济成本问题,减轻其经济负担;二来可以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只要有学习需要,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线上教学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联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当然,线上教学要想取得更好的成果,还需要在实际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断摸索,适合线上教学的课程可以提倡与优化,不适合线上教学的课程内容则要通过线下教学、实践教学等其他方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发展渠道

一是建立整体性培养策略。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培养不是碎片化、暂时性的,要确立乡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思维。要视乡村人才为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入学条件、流程及标准,建立常规化的培养和管理机制;在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上要为乡村人才提供充分、多样化的选择,保障一专多能型人才成长;在关注乡村人才经济价值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的培育,重视乡村人才民主意识、文明乡风、管理能力的发展。

二是加快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中高职在乡村人才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上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培养对接,如“3+2”或者“2+3”等形式;课程内容设计上避免重复,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要体现差异性和一致性,保证学习的递进性和层次性;教学方式上中高职要结合自身特色,合理开展理论和技能教学,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合、恰当的方式方法。

三是做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在乡村发展和乡村人才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下,乡村人才继续深造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为此要在政策驱动下主动作为。通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互认与纵向流通发展,抓住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契机,为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创造更好的条件。只要乡村人才完成了相应的学分,参与了规定学时的学习,取得了规定的学习成果,通过相应的考试获得各种证书,就都能按规定进行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转换,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为乡村人才进行深造和终身学习提供制度支持。乡村人才学习和发展渠道的建立与畅通也是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之一。

(五)健全乡村人才激励制度,提升社会认可度

一是出台参与职业教育的倾斜政策。大部分乡村离职业学校所在城镇较远,乡村人才接受教育的经济成本较高;乡村人才总体而言文化基础较差,接受教育的认知难度较大。为此要为他们提供单独的学费优惠、减免和奖助学金等政策,既可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勉励他们认真学习,还可以鼓励更多的乡村人才参加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乡村人才设置单独的招生计划,为他们的学习成长提供一定的保障。

二是明确扎根乡村的激励政策。目前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结构还没有完全打破,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发展前景等与城镇还有一定的距离。要想乡村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仅仅靠职业教育是不现实的。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看到乡村发展前景,打破他们的既有偏见,激励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和信心;要提供政策优惠,给乡村人才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如创业贷款优惠、工资补助、乡村就业奖励等,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要加强乡村网络、物流等建设,逐渐减小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差距,在乡村也能享受到城市的基础服务水平。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的方式方法。对乡村人才的评价要改变以学历为唯一标准的做法,只要在乡村行业产业领域内做出较大贡献,一心一意服务乡村、发展乡村的,都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要根据乡村人才的实绩开展人才评价,在全社会树立尊重乡村人才、热爱乡村人才的评价氛围。特别是对于贫困偏远地区、工作条件恶劣的产业,更是要尊重乡村人才的贡献价值与社会意义。

[注释]

①吴一鸣.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的“角色”担当[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106.

②唐语琪,那晴,尹俊梅,等.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0(2):42.

③徐小容,李炯光,苟淋.产业振兴: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融合机理及旨归[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1.

④谢丽娜.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样态与改革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8):104.

⑤陈家斋,高春娟.高职院校培养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20(6):83.

⑥哈满林.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5):39.

⑦石丹淅.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0):9.

猜你喜欢

人才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