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回溯与愿景前瞻

2022-03-18刘亚西陈沛酉

教育与职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高职

刘亚西 陈沛酉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工程。对于破解的路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曾明确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凸显了教育之于破解“三农”问题的基础性和紧迫性地位。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直接将“加快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作为擘画职业教育发展图景的核心任务之一,强调从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之价值定位、政府履责、资源统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十余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等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全面梳理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成就,认清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新挑战,对于继续发挥职业教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发展的问题缘起

(一)为何要面向农村办职业教育

从世界性维度来看,农村问题并非中国独有。马克思就曾在《资本论》中剖析了城乡割据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资本掠夺劳动者技巧和土地资源的深层逻辑。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也提出,城乡失衡的根源在于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客观差异,但这种失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尽数转移向工业部门之后会趋于平衡,达到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经济状态。既有理论分别从社会制度、劳动力转移等不同视角揭露了农村问题的破解路径。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演进的实践经验表明,仅依靠制度的、经济的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工农之间的深层矛盾,譬如农转非人口的就业技能提升与“人的市民化”问题、农民传统技艺与农业生产智能化的脱节问题、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与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落实在“人”的身上。因为无论是城镇化或是工业化,本质上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迭代转型,必须引入教育的手段加以干预。

那么,职业教育在破解农村问题方面有何独特优势?历史地看,自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要“从平民社会入手”和“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到晏阳初针对农村“穷病”提出“生计教育”,职业教育办学已然将“平民性”“职业性”等属性镌刻进了基因血脉中,承载了阻断代际贫困、促进教育公平等天然职能。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更是多次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资逾100亿元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极大地提升了职业院校面向农村的基本办学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一是不断加强资源投入向农村倾斜,如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试点免除学费政策等;二是深入推进“一网两工程”工作,持续完善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以及组织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两项工程;三是探索“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针对农村、农业以及农民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意味着我国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变革和挑战: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到“十一五”末,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约25万个,带动超过40%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深刻变革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民现代化生产与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在2010年达到52%,实现了“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①,而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对于保障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意义重大;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不容乐观,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4.17%,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但我国城镇就业供大于求以及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面临严峻挑战。

与此不相适宜的是,我国职业教育支撑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农林渔牧业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比仍高达93.6%,高中学历占比5.8%,大学专科学历占比仅有0.5%,反映出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然而,农村职业教育却面临规模持续下跌、资源投入不足、涉农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滞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在我国首个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将“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作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进行了专项部署。从概念内涵来看,所谓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指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包括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等。从战略任务来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化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与协调发展等;二是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专业人才;三是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等。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成就

(一)夯实基础:持续深化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1.着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我国政府长期秉承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向农村倾斜的基本原则,通过开展各类“项目”“计划”等,增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例如,2010年,教育部提出在19个省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以及开展面向区域的涉农专业改革试点工作;2013年,启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截至2020年已公布五批共计263个示范县名单;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共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截至2017年有11个省份共计投入省级财政经费1002万元,启动了22个试点农业职教集团或涉农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

2.实施标准引领的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设。201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为中职学校同时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自此育训并举成为中职学校办学的基本遵循。之后,教育部又相继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标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等一系列制度标准,其中不乏专门针对涉农专业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专门规定,为职业院校服务“三农”工作提供了管理规范与质量标杆。

3.重视面向农村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自2011年启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随后还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等文件,强调要提升职业院校师资能力建设,尤其是加大面向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力度。同时,还支持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广泛吸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企业等组织中的农业技术骨干到校任职。例如,教育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实施农技人员特聘计划,截至2019年底共计投资1.01亿元,在全国853个县累计招募特聘农技人员近4000人。

(二)强化担当: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1.持续扩充招生规模。教育部强调中职学校要加大面向农村地区的招生力度,灵活采用注册入学、集中录取、多次补录等形式,广泛吸纳农村青年、农民工等群体。2016年,教育部启动了“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每年在全国范围资助30万农民工接受专科及以上学历继续教育。2019年,又启动了“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面向农村“两委”班子成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养100万名高素质农民。此外,各省市自2009年开始逐步落实中职免学费政策,对于东西部中职学校联合培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两省财政也会给予每生共计4000元的经费资助。由此,职业教育招生体现出“普农”“惠农”两大特征,并且职业院校扩招农村生源出现从中职转向高职的“学历高移”现象。

2.优化人才培养过程。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培养“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创业人才和新型农民”。到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之升级为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同时,2021年最新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首次按照岗位群逐层递升的逻辑,将2010版中职专业目录和2015版高职专业目录进行了统合。其中,农林渔牧大类中职和高职专业调整幅度达58.8%,新增职业本科专业13个。此外,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更新和规范了不同层次的涉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要求,尤其强调对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要单独编班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学习时间和多元教学模式等。

3.加强毕业生就业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政府主要通过“到村任职”“西部计划”“农技特岗”等项目优先选拔涉农专业学生,并以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各职业院校则通过订单培养、城乡职业学校联合培养促进就业等方式,拓宽毕业生面向农村的就业渠道。进入“十三五”后,职业院校进一步通过集团化办学机制、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强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及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作用等,提升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创新引领:积极探索涉农科研创新与技术积累

在我国首个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并未将科研创新与技术积累纳入职业教育专项建设任务。一方面,历史地看,我国农业领域的科研创新通常由涉农普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承担,而职业教育往往承担的是面向就业的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当时我国涉农职业教育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缺乏科研探索与技术创新条件。但是,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等建设项目的推进,一批农业类高职院校不断集聚科研创新和技术研发资源,探索在农业科技产业链中充分发挥“中试车间”作用。

首先,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涉农类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有效凝聚了农业大类之下的多学科研究力量,以及来自不同方向和领域的研究资源。在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中,有4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10所农业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成功入选,为开展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活动奠定了基础条件。其次,结合历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公布的信息可知,我国农业类高职院校通过联合地方政府、农业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等,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立教科研平台、农业技术研发中心等专门机构,开展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活动。根据《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全国250余所涉农高职院校中,有七成院校的横向与纵向服务到款额达100万以上,有五所院校达到1000万以上。最后,以校内骨干教师团队为主体,通过引进具备行业权威的专家、大师以及企业领军人才等,打造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教师团队,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开展新品种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等,形成了一批产业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例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2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9个科技团队,在近10年来共计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1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37个,研发创新技术140项,获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3件,获得各类农业类重大科技成果奖励46项。

(四)拓宽面向:服务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做出独特贡献

1.开展“农转非”职业教育与培训。首个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后,我国政府相继发布了多个关于“农转非”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指导性文件,一是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紧紧围绕产业重点领域进行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和课程内容改革,面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企业职工开展继续教育;二是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体,联合地方成人教育学校、农村中小学校等机构,完善覆盖县、乡、村的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三是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春潮行动”等项目,面向初、高中未升学毕业生、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以提升其在城市就业、再就业的能力;四是实施“求学圆梦行动”“高职百万扩招”等计划,大量招收农村人口进行学历与能力提升,联合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等探索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村人口继续教育新模式。以“求学圆梦计划”为例,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566所高校、1644所教育培训机构等参与行动计划,共开展学历继续教育29万人次,非学历培训238万人次。

2.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二五”期间,以服务农村“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为目标,我国教育部、农业部等相继组织了“农村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民技能培训项目,不断扩大面向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同时,教育部还联合农业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工作,于2012年和2014年相继发布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的工作方案》《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等,为职业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了标准范例。进入“十三五”以后,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职业教育服务面向不断扩大。一是出台《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作为我国开展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规划;二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建设,2017年农业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遴选工作,在目前已公布的两批共计200个示范基地名单中,主体建设单位是职业院校的有51个,占比25.5%;三是广泛开展农村人才培训,优化乡村振兴人才结构,根据《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我国250余所高职院校的近1000个涉农专业点,为服务乡村振兴培养了4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四是采取共建科技产业园、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方式,面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以提升农民致富能力,据统计,“全国高职院校近八年累计为农村贫困地区派遣技术专家7.6万人次,开发特色产业项目8421个,引进产业项目4323个,实现产业增收达45.15亿元”②。

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村发展与建设必然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而这对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办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何以“留住”懂农、爱农的乡村振兴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过去十余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导致支撑农村发展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大量外流,进而表现出农村人口比例失调、素质偏低等问题,学界通常将其描述为“空心村”现象。对此,留住一批懂农、爱农的乡村振兴人才,成为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在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诸多治理路径中,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在功能、结构、要素等方面具备高度耦合性和促进作用的。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曾长期存在“为农”与“离农”的价值辩驳。尽管进入“十一五”以后,强调既“固农”又“转移”的“兼顾型”价值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国家政策层面也越来越强调面向农村现代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但在实践层面,受长期以来“面向城市”的职业教育传统办学观念、从事农业生产的低收益现实、农村学生十年寒窗只为“跳农门”等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备经营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人才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从农民受教育程度来看,截至2019年,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比仍高达84%,高中学历占比11.3%、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4.7%,相比对应城市人口48.8%、24.2%和27%的占比,凸显了我国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覆盖面仍有不足;从涉农专业规模来看,2017年,我国高职、中职涉农专业招生人数分别只占全国的1.73%和3.24%,毕业生人数分别只占全国的1.60%和4.58%,说明涉农专业招生办学仍面临边缘化困境;从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来看,职业院校在调整办学理念、专业方向、课程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仍相对滞后,跟不上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何以提升农业技术创新与转化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1—2019年,我国农业GDP增加值增量由4.1%下降至3.8%,明显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究其原因,固然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的“老人农业”现象有关,但在更深层次上则体现为农业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的不足。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以机械化、自动化为代表的物理技术进步,二是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进步。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以农机作业水平为例,相比小麦、大豆、玉米等约90%的机械化率,我国其他农作物如油菜、马铃薯、花生等,其机械化率仅有约60%,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肩负重要责任,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职业院校参与涉农技术研发与创新仍有较大不足。例如,在2013—2019年农业部举办的“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评比中,主要完成单位有高职院校参与的仅有8项,占各类奖项总和的比例不到1.2%。而大量缺席涉农技术研发与创新环节,既不利于丰富和拓宽职业院校农业技术创新的服务面向,也导致职业院校难以有效承接农业前沿技术,实现前沿基础研究面向产业的转化推广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进而出现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现象。尤其是随着智慧农业、休闲农业、订单农业等新兴业态的出现,对农民的数字化素养、集约化经营与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职业院校参与涉农技术推广提出了新挑战。

(三)何以关切农村留守老人的“老有所依”

截至2018年,我国农村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20.46%,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3.84%,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20.74%。学界通常认为,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就可以视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已然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尤其是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的“老龄化”还呈现出速度更快、区域差异更大、家庭人口小型化和空巢化等典型特征。如何更好地关切如此大规模的老年人口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事项之一。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在该领域的实践表现不佳。第一,我国职业教育养老护理类人才供给不足。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指出:“2019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人,但目前全国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30余万名且素质参差不齐。”③还有研究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还面临“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供需缺口持续拉大、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产教融合广度深度不够”④等挑战。第二,职业教育参与老年群体人力资源开发不足。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老年职业教育经验表明,开发“第三年龄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内关于武陵山区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人力资源适应性较好,且再就业意愿较强。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参与和承担“老龄社会”教育责任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作用发挥极为有限。

四、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前景展望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此背景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应主动作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一)转变育人理念,培养走向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

针对“留住”人才的问题,学界曾一度有职业教育“离农”与“为农”的辩驳。但有研究指出,这种辩驳既违背了人口自由流动的人权伦理和固化了城乡二元格局,也不符合职业教育“‘育人’这一本体价值”⑤。因此,应跳出“非城即乡”的逻辑框架,从学生发展的立场重新定义乡村振兴人才。具体而言,现代化乡村振兴人才不能局限于传统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农”角色,而是走向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的生产经营性、专业技术型、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正如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所指出的,“农民”与“工人”只有职业类型上的差异,而不再是一种身份象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发展。对此,一是要重塑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将“农民”视为一种职业选择,改变传统上只有农村生源学生才会选择涉农专业的现象,拓宽面向、广纳贤才,真正培养一批爱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治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要随着农业产业链的横向延展,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关领域延伸办学,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职业农民总量已超过2000万,其催生的一千亿元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市场亟待开发”⑥,应充分利用政策利好加强投入,扩大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三是要根据城乡职业教育在涉农专业建设方面的优势资源禀赋,进行横向上的资源互补与对接,实现城乡联合培养,同时从纵向上打通中职、高职到职业本科相互衔接的学历贯通渠道,完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四是要对接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及时更新涉农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探索涉农专业“1+X”职业等级证书制度,实现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技能等级评价的有机融合。

(二)嵌入农业科技价值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

农业科技价值链(Science—Technology Value Chain)是指从农业科技原创构想、技术孵化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中,由企业、高等院校、非营利科研机构、推广机构等一系列创新主体组成的,能够使科技研发价值实现增值的“创新链条集合体”⑦。在该集合体中,根据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类型定位,应积极融入科技价值链的技术孵化环节,发挥好技术原创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试车间”作用。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农业类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推动部分优秀农业类高职院校或涉农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试点工作,积极向农业科技价值链的前端转移,深度参与和对接农业科技原创环节;二是要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集聚农业科研院所、行业技术专家等多方优质资源,打造科研技术创新与转化攻关团队,搭建集生产、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科教产融合基地等,深入开展农业技术积累与转化;三是依托农业职教集团、职教联盟等渠道,创新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合作模式。从实施形式来看,一是以高水平高职院校为技术创新核心,以“1+N”的链接模式直接将农业前沿技术面向企业和学生推广,“1”代表高职院校本身,“N”代表企业或学生;二是以农业科研院所为技术创新核心,以“n+1+N”的形式,将高职院校嵌入多个农业科研院所研发团队,及时将农业前沿技术等融入技术攻关项目或课程内容,面向企业和学生推广,“n”代表科研院所,“1”代表高职院校,“N”代表企业或学生;三是以大型农业科技集团为创新中心,以“1+N+n”的形式,将高职院校嵌入多个大型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中心,将企业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与技术服务资源,面向学生进行推广,“1”代表高职院校,“N”代表大型企业研发中心,“n”代表学生或农户。

(三)承担“老龄社会”责任,构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如前所述,基于农民“老龄化”规模大、空巢化等现象突出的现实,传统上“养儿防老”的惯习依赖逐渐被打破。加之农村老年人口在受教育方面的缺失,人口红利的挖掘与释放相对不足,使得其晚年生活经常面临精神和生活上的双重“失落”。对此,应注重拓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基本职能,将承担“老龄社会”教育责任纳入职业教育办学的顶层框架,探索面向终身教育建构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具体而言,一是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等相关部署,重点完善面向农村的养老护理类人才培养学科布局、培养规模、学历提升、职业培训等,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支撑能力;二是要面向农村老年人群,营造“活到老、学到老”的社会氛围,鼓励有条件的老人积极参与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形塑健康积极、充满活力的农村老年生活风貌;三是要充分发挥现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县域职教中心为核心,联合各类老年服务中心、成人培训机构、老年大学等共建共享,面向农村老年人口开放教育资源,开展补偿职业教育;四是要根据老年人口群体特征,从传统文化、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诸多方面,开发面向“老龄产业”的专业课程,课程形式应根据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坚持“手把手”指导、通俗易懂、休闲放松的基本原则,以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手段设计教学方案;五是要注重乡土文化的沿袭与传承,尤其是对于一些身怀绝技绝艺等传统文化精髓的老年人口,要广泛吸纳其参与到师资队伍中,搭建“乡村技艺”大师工作室,传承中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①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我国农业进入机械作业为主新阶段[EB/OL].(2010-12-22)[2021-05-23].http://www.moa.gov.cn/ztzl/nygzh/gzdt/201012/t20101222_1795803.htm.

②张烁.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N].人民日报,2021-02-28(5).

③万仁辉.全国政协委员陈文华建议:完善养老护理体系[N].江西日报,2020-05-25(3).

④刘理晖,王伟进,顾天安.补齐短板,加快养老护理人才职教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21-05-10(4).

⑤李学良.农村教育的“离农”、“向农”之争——兼论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8(2):69.

⑥张樵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递增,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超千亿[EB/OL].(2021-05-24)[2021-05-25].http://www.cvae.com.cn/zgzcw/nczj/202105/02718013e29b4a968c03b219cfb87 f9d.shtml.

⑦黄钢,李颖,王宏.农业资源型技术创新三环模式及链接特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125.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职业高职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