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文学书写
——论忽培元《乡村第一书记》
2022-03-18张新,马宁
张 新,马 宁
(1.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阜阳分校,安徽 阜阳 236000;2.安徽开放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蓬勃迈向未来。”[1]因此,作家要倾听时代的声音,扎根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形式,展现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气。当前,面对伟大的脱贫实践,作家有责任书写记录。忽培元的《乡村第一书记》正是响应时代号召的经典尝试,作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讲述乡村第一书记白朗带领干部群众复兴文化、繁荣经济,脚踏实地破解难题,保卫绿水青山,建设美好家园的创新实践,描绘了一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一、为时代定格,书写精彩的扶贫实践
作家忽培元出生在陕北延安,在关中农村度过童年,高中毕业后到陕北农村插队,能够深刻感受到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艰辛。他曾担任大队支书和四个大队联队党总支书记,且身为国务院参事,长期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当他看到众多乡村第一书记忙碌的身影和感人事迹时,响应时代的号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创作出讴歌新时代的文艺精品《乡村第一书记》。可以说,《乡村第一书记》是新时代的文学书写,是一部扎根农村、关注农民的优秀作品。
《乡村第一书记》让人们了解到目前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的现状、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这部小说充分发挥了文学的写实功能,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自出版以来,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提高了广大扶贫干部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二、彰显人民性,书写人民的精神追求
“‘人民性’的高扬使文学不耽于做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火热生活的记录者、书写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辱使命的塑造者,是时代记忆的保留者,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者。”[2]当前,有不少脱贫攻坚文学作品,如《十八洞村》《高腔》《太阳照进“无人村”》《乡村第一书记》等,从不同角度参与到扶贫实践中,见证了乡村第一书记的身影。《乡村第一书记》中第一书记白朗的爱民情结、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突出业绩就像一团火,点燃了上牛湾村及周边群众的热情。白朗的形象既具有时代风采,又有个性特色,他是众多扶贫英雄中的一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脱贫攻坚中的精彩实践。“他们像火种,在沉寂多年的山川大地播撒下复苏振兴的希望之火,点燃起亿万农民的创业热情。乡村第一书记,他们不仅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骨干力量,更是新时代培养造就千百万优秀党政人才的重要有效途径。”[3]在群众眼里,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民群众不能缺席。《乡村第一书记》中描绘了第一书记白朗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成功实践。白朗面临的上牛湾村没有任何村集体经济收入,没有任何凝聚力,连党员会和村民大会都开不起来。党支部软弱涣散,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白朗面临的重大难题。白朗从姜太公的“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3]中受到启发,随即召开党支部会,提出了恢复拜祖活动,以彰祖训,凝聚人心,这一举动得到两代老支书姜建国和姜怀安的支持。他们利用中秋节,按照传统习惯恢复祠堂拜祖,“忠以爱国,孝以敬先;勤以兴家,俭以孕廉;国泰民安,子孝父欢;家和邻睦,人贤村安。”[3]“忠孝勤俭”是上牛湾的祖训,这是村民最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人生信条,是人们世代求之不得的生活理念,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是上牛湾人的精神支柱。拜祖仪式结束后,白朗又立即召开党员大会,正式恢复党组织生活。白朗坚信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以及内涵丰富的“忠孝勤俭”族风祖训的时时提醒,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脱贫攻坚必须依靠群众。小说中白朗引导更多的青年回到家乡,实现人生梦想。建设扶贫车间,支持大学生姜珍珍和魏涛回乡创业,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帮助回乡创业的退伍军人刘秦岭,维护绿叶公司的合法权益,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支持刘秦岭揭发村支书姜耀祖与金鑫集团私订合同、侵占牛尾河沟生态观光园、建豪华别墅群的违法违纪问题,匡正了村风党风。
《乡村第一书记》不回避生活的艰辛,以文学的力量激发脱贫攻坚的意志,这是文学对脱贫攻坚的贡献。扶贫更要扶志气,提高村民的自尊自重自律能力是关键。白朗还利用冬闲策划系列活动,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凝聚人心。太公祠堂是上牛湾人的精神家园和道德养成之所,是防止人们迷惘堕落的最后一条道德防线。拜祖就是一种提醒与温习,是对来路的回顾,对家族崇高精神财富的敬仰,对先贤的顶礼膜拜。白朗在太公祠堂办村民图书室,目的是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有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新型农民。他帮助村里大龄青年解决婚姻大事,举行健康向上的集体婚礼;筹备上牛湾敬老院,实行全村七十岁以上老年人全部由村里免费供养;按照村里与东华集团签订的合作协议,东华集团出资援建希望小学……他尽其所能,想方设法凝聚人心。
白朗不仅利用恢复拜祖凝聚人心,巧妙抓党建,还利用民营企业家帮困行善,协助政府专项投资。他先后组织村民在村里打了四口深井,彻底改变了上牛湾村长期饮用不洁窖水的历史,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尤其是,他找到了激活内在动力的关键“穴位”,调动了农民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循环沼气改厕发展庭院经济,修路通电,产业致富,恢复学校,建设村部,重点帮扶,精准脱贫,基层党建,带动回乡青年创业,培养发展年轻党员,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重点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关键是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乡村第一书记》书写了白朗克服困难、带领上牛湾村和周边八个村的农民成功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同时,他也在脱贫攻坚中成长了自己。
三、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文章合为时而著。《乡村第一书记》描绘了今天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充分体现了作家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家抓住了精准扶贫的精髓和乡村振兴的要义,展现了乡村第一书记的满腔热忱,以诗意的笔触和浪漫主义情怀写下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建设,以文学来表现宏大的时代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不仅继承了柳青《创业史》等名著经典的创作精髓,而且立足新时代,为读者提供了耳目一新的审美内涵和丰富的表达方式,是新时代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力作。
《乡村第一书记》全面再现了中国农村贫困落后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通过积极的现实主义塑造人物。如:上牛湾村的老支书姜建国在任四十年,“老牛破车疙瘩绳,慢慢腾腾度光景。光景越度越不行,到头还是穷穷穷。”[3]他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咱上牛湾的事情,必须由上牛湾人来掂量着办。”结果好长一段时间,上牛湾村连党员会都开不起来。而村支书姜耀祖文化不高,正经本事不大,做事讲究实惠,无利不起早。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自己家建起最讲究的新式楼宅。姜耀祖名义上是村支书,实际上已经失职变质,是一个典型的蜕化变质的党内败类。他与上上下下的同类人及周围的各种利益集团互相勾结,织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关系网,控制着广大基层社会,占有大量的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按照现实主义理论的要求,典型人物塑造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内容。典型人物既代表了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是特殊与普遍的融会贯通。”[4]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经典人物成为经典,正是典型发挥作用。典型人物充满激情,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比如:退伍军人刘秦岭,带领一批年轻退伍军人,承包荒山野沟,绿化造林,发展产业,带动一批贫困户就业脱贫,给人一种正气,看到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希望。
四、塑典型形象,刻画正反人物性格
《乡村第一书记》为我们提供了书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经验同时,也丰富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扶贫干部的人物形象。《乡村第一书记》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善于精心刻画人物性格,善于塑造正反两方面各色人物,其中白朗和退伍军人刘秦岭的形象塑造更为成功。
白朗是《乡村第一书记》中形象塑造最为成功的典型人物。他来自国家机关,思路清晰、敢想敢干、年轻有为,具有一个年轻智者的政治魅力。他善于利用有利因素,通过乡贤文人姜万福恢复太公祠堂拜祖强调村规民约,聚集人心,恢复党组织生活;通过广东同学联系浙江老板利用高科技技术发展产业修路;帮助刘秦岭绿叶公司保护了上牛湾村生态环境,发展壮大了绿叶公司;指导姜珍珍利用扶贫车间,发展中草药种植加工基地,解决贫困妇女就业问题;积极依靠县委书记石坚,解决修路、用电、引进项目、乡风文明诸多问题;争取两代老支书的支持,实现自己的工作梦想;关注救助残疾退伍军人姜战斗,解决困难,树立信心,重新就业,组织家庭,过上幸福日子;在金鑫集团和绿叶公司发生矛盾纠纷时,旗帜鲜明,大胆支持绿叶公司。他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用正义解决尖锐的矛盾冲突,敢于和不良现象作斗争。与其繁重工作相伴的还有远在大洋彼岸的恋人陈璐,多年的相知相识越走越远,最终分道扬镳,形同陌路。工作的压力、尖锐的矛盾、情感的纠葛,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他通过打井、修路、用电等实际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改变了村民对乡村基层干部的认知。白朗是一位真正有作为的乡村第一书记,具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和为民服务的赤胆忠心,是作者倾心塑造的理想化的扶贫干部。在白朗身上,渗透作者本人的人生体验,呈现出明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有力地回答了精准扶贫中“谁来扶”的问题。
退伍军人刘秦岭是《乡村第一书记》中浓墨重彩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带领退伍军人开发牛尾河沟,成立绿叶公司,保护生态环境;他长期救助残疾退伍军人姜战斗,捐助村民每户五百元建立沼气池,改旱厕为水厕,发展循环经济;他紧跟第一书记白朗,振兴乡村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就业,脱贫致富;他协助省报记者吴刚,巧妙搜集副县长李宏伟等人的违法犯罪线索;他坚持正义,与金鑫集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刘秦岭一身正气、满腔热血、年轻有为、敢想敢干,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他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乡村振兴的人物形象,是贫困乡村的一股正能量,是乡村振兴的胜利曙光。
还有退休多年的老支书姜建国,是村里的实权派,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他开始认为第一书记是个摆设,也不希望上边派人来,不放心儿子姜耀祖担任村支书,在工作中逐步认识白朗,支持白朗开展工作。九十多岁的老支书姜怀安,德高望重,在关键时刻支持白朗恢复祠堂拜祖、聚集人心,还教育孙女姜珍珍大学毕业回乡创业。这些人物是正统与道义的化身,在上牛湾村有地位,有威望。这些人物,不仅代表过去上牛湾村的历史存在,也是当今乡村稳定发展的基石。正是这种基层稳定的社会结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才能从历史中走出来,进一步在现实中发展。
乡村教师蔡金凤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个浪漫主义的人物形象,与白朗一见面就出现从未有过的神清气爽。她暗恋白朗,默默地帮助白朗,心甘情愿无声地陪伴,关键时刻帮助白朗走出内心坎坷,最终与白朗走到一起。年轻的退伍军人王小五、姜喜才、梁大海、高云峰、李大顺,都是绿叶公司的骨干,有文化、有理想、深明大义、敢于担当,在绿叶公司生态环境保护和修路发展产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这一系列人物都是上牛湾村的先进力量,虽然着墨不多,但均是画龙点睛。他们既有乡村青年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人生诉求,也有共同的理想追求,由此让读者看到了农民的朴实与坚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乡村第一书记》中大力塑造正面人物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些负面人物。官气十足的副县长李宏伟,世故圆滑,只管往上爬,从一个村支书官至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他被金钱俘虏,从此只好为人家站台打工;信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得空捞钱;暗中支持金鑫集团破坏生态环境;借全域旅游开发,建设特色小镇,在牛尾河沟开发高档别墅。村支书姜耀祖,利用红船俘虏县乡各级官员,不顾集体利益,私下与金鑫集团签订协议,违规开发别墅捞钱。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严重脱离群众,败坏了党风党纪,无力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反而阻碍乡村振兴的发展。还有贪财好色的镇党委书记马国玺,为地痞流氓充当恶势力保镖的姜武,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流人物刻画形成鲜明对比,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乡村复杂的社会现象。
《乡村第一书记》通过对县乡村各级各类人物的塑造,赞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使读者看到了农村基层现状的复杂与无奈,也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与光辉。这一系列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当下乡村社会的基本构成,也在文学叙事上为作品进一步阐释获得张力,通过明确的主题内容和文学形式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力量。从这些人物形象中看到了《创业史》《山乡巨变》《平凡的世界》等诸多作品中现实主义精神的一脉相承、不断发展。
当然,或许因为创作局限,作品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人物成长经历过于理想化,乡风文明建设不是单纯靠祠堂拜祖实现,目前还有思想道德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农民夜校、群众会等措施。当前是法治社会,需要依法来解决合同纠纷,不能用阶级斗争的眼光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扶贫干部赵志远心脏病突发丧生,以身殉职不是因为填表,而是心累,积劳成疾,心理压力大,长期得不到休息,有病不能及时治疗。目前脱贫攻坚最主要在乡村两级,为了树立第一书记形象,基层政权形象过于弱化。然而,瑕不掩瑜,作者塑造的乡村第一书记,如同一道亮光,饱满鲜活,生动形象,带有时代体温,是新一代年轻共产党员代表。中国正是有这样千千万万个“乡村第一书记”,才能将这场脱贫攻坚战顺利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