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与优先策略
2022-03-18牟光宇
牟光宇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发展重心发生了重大调整,从以往注重数量与规模转变为质量与效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带动了行业经济结构的变化,作为市场发展的中间产业部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受经营成本上涨、经济不确定性以及外贸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流通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长期粗放化发展模式下,流通产业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放大,有效供给不足,经营效率衰退,服务意识单薄,服务创新偏弱等现实问题极大阻碍着流通产业的转型进程。基于此,本文从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与现实问题入手,重点讨论转型期的关键任务,并从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一、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与现实问题
1.符合经济转型期的现代化要求
现代化转型是流通产业面向新世纪发展的现实诉求,流通产业的现代化首先要求流通技术的现代化,包括仓储物流技术、信息共享技术、标准化技术等。流通技术对流通效率的影响是直接性的,也是决定流通产业是否具有高收益的关键所在。[1]对于流通企业而言,促进流通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既需要了解最新技术的研发动态,还要密切关注掌握或运用技术所需的基本条件及各类资源,使企业处在技术革新的前沿。其次,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还包括流通模式的现代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流通模式不再局限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双方,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在流通传递过程中的委托代理责任更加凸显。仅以我国为例,在电子商务普及的背景下,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消费整个过程的实现必须有第三方物流的参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效率决定了整个交易环节的经济效益。再次,流通业态的现代化也是流通产业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步骤。尤其是随着新零售、新物流、网络经济的兴起,流通产业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既包括传统的地摊经济、百货商场、零售店、物流集散中心,也有依托新技术兴起的网店、代售点、代销店、连锁零售超市等,流通业态已经逐渐打破了边界限制,无边界化、跨时空、跨地域成为现代流通组织的重要特征,为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顺应流通国际化的不可逆趋势
全球化、国际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可逆现象。21世纪流通产业转型要以国内需求变化为落脚点,跟进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动态,适时对行业发展在商品服务、增长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第一,加快促进流通产业对外开放水平。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仍然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外资规模在整个流通经济中比重相对较小,跨境流通行为又以消费品流通为主,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我国流通组织与国外的经济联系,导致国外先进的流通技术与管理方式难以及时传递到国内,从而延缓了国内流通产业的技术革新。第二,流通产业的发展要打破边界。这里的流通边界不仅指地理层面的边界,还包括流通业务边界。长期以来,受限于经济基础条件,我国在流通设施配套与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做出相应调整,而与国际流通市场的关联程度较低,在业务内容、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化程度偏低,国内流通企业的外部输出也因此受限,这导致了我国流通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撼动传统国外流通组织的市场地位。第三,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地位的提升。国际地位是决定流通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具有话语权的基础,也是推动流通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依仗。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在国际市场运营、国际品牌建设、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流通服务的创新性明显偏弱,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流通组织缺乏具有优势地位的盈利模式,在国际流通供应链中所占份额较小,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进一步推动流通产业在产业链、品牌链、供应链等方面的体系建设,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3.满足区域发展的均衡化要义
流通产业水平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发展,当前我国流通产业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距,以东西部、城乡间差距较为明显。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处理好城乡间的局部失衡问题对流通产业的均衡发展更具实践意义。首先,我国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城乡流通产业均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农村处于政策倾斜的边缘,尽管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地区的流通设施得到一定完善,但距离市场标准化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尤其在公路建设、仓储基地、信号基站、网络服务等方面,农村地区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与城市流通产业相比严重滞后。其次,业态单一化是制约农村流通产业向均衡化靠拢的重要原因。[2]我国农产流通产业主要以小而散的零售经营为主,杂货店、代销店是流通组织的主要形式,经营产品类型多、业务边界模糊,其服务群体以当地居民为主,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在流通供应链中处于底层位置,利润份额占比较低。同时,限于地方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现代零售、物流的参与度偏低,导致农村流通产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增长点,在市场均衡化过程中处于短板位置。最后,农村传统流通形式对均衡化发展也形成天然阻碍。农村流通组织缺乏系统性,规模小、质量低、服务差等虽然不符合现代流通的发展要求,但却与当地经济生活形成了短期融合,这显然不利于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阻碍了流通经济的均衡化过程。
二、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1.优先推动流通体制转型
流通产业体制转型的基本目标是宏观调整为辅、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经济机制。从当前我国流通产业转型的全局发展来看,市场化体制的推进任务任重而道远。第一,现阶段的流通价格调整机制仍不完善,尤其在我国流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情形下,价格失衡问题比较突出。而现有的法律、政策措施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导致价格扭曲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复位。在部分中小城市,价格波动的收敛趋势并不明显,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另外,在局部垄断的约束下,还会出现行业内部的约定价格,这种约定性价格的形成对中小型流通组织并不友好,会导致行业内部竞争的失衡,而目前尚未有健全的政策或者法律条款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有效约束。第二,流通体制转型的法律机制仍有待完善。作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流通经济部门同样面临着产权划分的社会诉求,这也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的基本依据,而流通产业转型本身是由市场需求升级所引起,因此转型过程、结果都是向着区别于以往的更高层次发展,在流通业态、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内容等方面或多或少会出现新的调整。而现有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传统流通产业属性基础之上的,面对流通产业转型,法律的调整与更新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法律漏洞会相对增多,从而对转型的推进造成约束效应。
2.加快促进流通增长方式转型
流通增长方式转型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经济虽然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流通部门的经济增长总体上仍呈粗放型特征。[3]从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来看,推动流通产业增长方式转型主要是引导行业的粗放化模式向集约化过渡。第一,在要素配置层面,不仅重视物质资本的投入,而且要关注人力资本的积累。事实上,我国长期以来的流通增值主要依赖规模、数量的增加,而知识、技术要素在产值增加过程中仅占较小的份额,尤其在零售、批发等传统流通部门,流通服务内容过于陈旧,各类投资的追加仍然主要用于规模扩大,而忽视了人力资本在流通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服务内容的创新性也受到制约,导致流通经济增长点过于单一,难以形成多元化的转型趋势。第二,从资本配置结构来看,持续性投资是推动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于产业转型而言,除了注重投资总量的增加,更要加强投资配置结构的优化,注重提升投资的集约化效率,在保障基本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增量资本的经济带动效应,带动存量资本的收益增长,实现增量资本与存量资本的协同增长,进而获得投资的最大化收益。[4]
3.实现市场化下的流通形式转型
流通形式转型主要包括营销、产销与组织三个方面的形式调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推动着流通形式的调整,但现阶段的产销结构仍然较为混乱,尤其是中小流通组织,其营销形式过于单一,组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其经济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新时代流通形式转型,首先要从营销层面入手。我国流通行业现阶段正处于市场营销阶段与关系营销阶段的转换期,且随着流通供给链的形成,还面临着向第三方产业部门的观念调整。因此,作为交易环节的中间产业部门,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市场化与关系化营销观念,还要明确服务化的基本意识定位,将商品流通真正视为服务内容,根据客户的现实需求适时调整营销理念。其次,产销形式的转型主要源于我国仍不健全的市场体制,其目标即建立以市场调控起决定作用的产销供应链,根据市场需求的调整,逐渐形成“以销导产、以产促销、产销结合”的协调发展模式。最后,组织形式也是流通形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仅以零售业为例,我国零售组织更多的表现为小商店、杂货铺、地摊等传统组织形式,零售组织的集中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连锁零售、新零售的推广性较差,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三、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先策略
1.构建大流通发展格局,完善流通产业价值链
大流通格局是新时代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构建完善的流通供应链的必要保障。大流通格局范畴广泛,涉及业务内容多样,不仅包括与传统流通行业密切相关的一般贸易、物流、分销等,还囊括了金融信贷、期货交易、信息共享、网络销售等新兴业务内容。大流通格局不仅有利于促进产业融合,还为业态革新提供了新思路,而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增强金融与流通的耦合关联。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快构建“金融+流通”供应链,努力开拓供应链融资、保险等新兴金融业务,根据不同类型的流通组织推出相应的金融服务,为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撑,保障流通产业转型的资金延续,支持流通经济转型的创新发展。二是要推动“线上+线下”的新型流通贸易。电子商务的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尤其在新流通体系构建中,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线上+线下”新型流通贸易已经成为流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在产业转型时期,要进一步加大对电商平台的重视程度,发挥新型流通贸易平台在供需调节中的关联作用,最大限度的促进买方与卖方的市场集聚,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增进买方与卖方的对话与交流,促进流通效率的提升。三是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物流的核心产业部门,也是社会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的重要产物。根据流通供应链不同环节以及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以专业化、异质性服务满足市场转型的现实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流通错配问题,降低流通无效成本,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内部动力。
2.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促进流通经济的总体均衡
首先,加大对西部及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保障流通资源的总体充足。根据现阶段总体均衡的基本要求,实施差异化补助政策,加快西部及农村地区基础流通设施的建设,不断缩小区域间的流通水平差距,保障流通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财力支撑。其次,注重优化流通资源的配置结构,提升现有资源的产出效率。[5]新时期的流通产业转型不仅要注重数量与规模的增长,更要关注效率与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在保障基本的财力投入基础上,加快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增强人力资本在流通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以优质而丰富的人力资源带动流通产业的技术革新,促进行业增长方式的高质量转型。最后,注重对不同区域的因势利导。对于各地区而言,要根据地方区域条件,发展具有特殊优势的流通产品,根据地方消费习惯与文化观念,打造具有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流通品牌,以符号经济带动流通产业的发展。
3.鼓励流通产业技术革新,培育新兴价值增长点
创新是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力,也是培育新兴增长点的基本前提。因此,一要从管理层面入手,实行专业化的经营模式,促进经济驱力由依靠数量向质量转变。流通产业转型要以价值创新为基础,将市场供给、需求以及社会流通有机整合,让生产者、消费者与配送方全都融入到流通供应链条中,及时推动商品与服务交易的完成,在促进市场供需均衡的同时加快商品流通过程,提高流通产业的溢价利润。二要推进流通组织的战略创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范围贫困问题的消除,居民的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剩余财富也逐渐增多,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流通经济转型的方向与速度,这也倒逼流通产业在经营战略层面的服务化转型,即需要清楚消费者需求什么样的流通服务、何时提供流通服务以及不同类型消费的需求差异,如超大型购物中心、体验经济就是服务型营销的典型代表。三要加快对服务内容的价值革新。在网络经济迅速普及的背景下,金融服务、商品品牌等虚拟商品的经济价值在不断攀升,消费者对虚拟服务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尤其是品牌形象打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与服务的经济附加值。对于流通组织而言,要在把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培育新兴虚拟服务商品,充分挖掘虚拟产品的经济价值,为流通产业转型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4.扩大流通产业的对外开放,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流通服务的外向化水平。一方面,充分依托“一带一路”、亚太经济圈等贸易战略组织,加强同国外的经济往来与合作,从外交与政策层面为流通组织的对外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鼓励流通组织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扩大外来高新技术科技的引入力度,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流通资源,为国内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同时,进一步提升国内优质流通商品、服务的出口力度,向国外展示我国流通产业的优质服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流通品牌。另一方面,加快对外流通服务的优化升级,丰富出口商品的种类,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份额,逐渐摆脱流通供给链的低端地位,促进我国流通产业的高质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