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
2022-03-18■张宁
■张 宁
(黎明职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作为培育人的重要阵地,其体育教学宗旨不仅是传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要培养学生参与日常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健全学生人格,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西方普世价值观念不断渗透,对我国高校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意识形态判断力较弱,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致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低,家国情怀情感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严峻形势,与我国建设的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理念不符。高校体育思政课程是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以“立德树人”的理念,建立体育价值、体育知识和体育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人才体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笔者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对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进行研究,阐述课程思政提出由来,剖析了体育课程思政内涵,提出了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路径,旨在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强化国家意识形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一、课程思政提出由来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早在2004年,上海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以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理念,加强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经过十年的发展,经过三个课堂的洗礼,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育人合力,上海大中小学学生德育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2014年,上海市各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重点解决思政课程育人“孤岛化”难题,以某个课程为依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元素,提高育人质量,将“立德树人”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来。“上海经验”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并在之后的文件中多次提升课程思政。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17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此,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拉开大幕。
二、体育课程思政内涵
体育课程思政是指以体育类课程为载体,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构建体育知识、体育能力和思政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体育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在传播体育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重点强调思政价值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呈现体育教学内容传授和思政元素教育的双重效果[2]。体育思政课程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思政教育价值引导,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显性教育主要以外现的体育教学为载体,以简单直接的“强行灌输”方式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比如,在高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中,教师应最大化课程思政教育价值,使学生增强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提升文化自信。隐性教育主要是以高校体育教学运动项目为载体,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重点挖掘体育项目中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国家政治认同等思政元素价值,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实现体育思政隐性教育功能。
三、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价值
(一)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体现体育育人价值
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很好地发挥了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两者协同育人合力的作用,以体育类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融入思政课程元素,在爱国主义、团队精神、强化精神品质、规则意识和诚信品质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充分发挥体育思政课程育人功能。例如,在篮球、足球和排球团体运动教学中,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介绍中国女排和其他获得荣誉团队的励志故事,充分发挥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介绍我国运动员在世界赛事上竭力获得成功的事迹,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不畏惧困难,努力拼搏,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着重为学生讲解在比赛中替跑、假球和服用兴奋剂等破坏规则和违背诚信的行为,解释上述做法破坏体育公平公正精神,对体育运动发展本身具有较大的危害,告诫学生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培养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3]。
(二)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有利于助推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发展。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具有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元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立德为基础,实现体育价值、体育知识和体育能力的引领,帮助学生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健全人格,实现“树人”的目的[4]。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实现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有机融合,主要目的不仅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体育锻炼专业知识,增强体质,而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这些思想政治品质植根于心中完成内化,从而通过外化自觉表现出来,这也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推动体育课程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和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培养学生参与日常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的身心发展,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高校体育思政课程是将体育课程和思政课有机结合,利用两者之间的教学内容优势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利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元素,诸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深化改革[5]。以思政教育元素为内核的高校体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因素。在体育课程任务方面,加入思政教育元素,培育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行为,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优质的体育品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以立德树人作为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将思政教育元素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增加学生德育和思想品德评价指标,体现体育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优化路径
(一)构建全方位体育教学+思政教学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加强体育思政课程创新,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需构建全方位体育教学+思政教学体系。首先,创新体育教学+思政教学方法。以体育教学内容为载体,运用案例、讲解、竞技等合理的教学方法,构建多向互动、交流和讨论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教学元素,注重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6]。其次,建立“线上+线下”体育思政教学模式。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云技术手段,以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建立线上体育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多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线下体育思政课程教学,对学生体育思政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以便对学生思政学习成果进行反馈。
(二)深入挖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元素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最终落脚点,融合思政教育元素,是为了更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为了推进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在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方面,必须融入思政类课程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全面育人的价值[7]。首先,在体育课程目标中加入思政教育内容,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重要性,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意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体育课程内容中增加与思政教育元素相关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设置体育强国、文化自信、民族体育和体育扶贫等主题内容,将这些思政价值观显性和隐性地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8]。
(三)提升教师思政教学意识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执行者,是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是体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引路人,其思想政治素养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1)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体育教师应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信仰,热爱祖国,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国家观。(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体育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增强自律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3)提升教学能力。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元素,在教学内容中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思政教育内容,充分发挥体育思政课程育人作用。(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政培训力度,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师岗前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思政课程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培训建设,树立体育思政课程育人责任意识[9]。
(四)构建科学高校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衡量标准,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体现,是学生学习评价的标尺。体育思政课程实施质量取决于教学评价体系。(1)完善体育思政课程评价体系。高校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思政教育评价和专家评价等评价指标,除了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育基础知识和运动参与心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必须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范畴,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行检测和评估,从而对体育思政课程做一个科学合理的反馈。(2)建立体育思政课程反馈机制。体育思政课程反馈机制通过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两个方面呈现,反馈内容包括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等,将学生评价作为反馈的主要参考内容。综合教师和专家的教学反馈评价,了解和掌握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并根据这些评价内容修正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设计,以保证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10]。(3)强化思政成果建设。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教师考核和评奖评优中突出体育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加强对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力度,彰显思政教育主导地位。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
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坚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体育价值精神、体育知识传授和体育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根据体育类课程学科的独有的属性和特点,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进体育思政课程建设。(1)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党委要加强对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视,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体育教学部门负责,联同院校其他各职能部门,制定体育思政课程相关制度和文件,形成体育思政建设工作局面。落实党员领导带头表率作用,对体育教学部门领导和教师定期进行思政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2)完善顶层设计。高校根据国家思政课程建设要求,以实现立德树人为目标,完善体育思政课程教学和实施的顶层制度设计,做好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各职能部门的体育思政课程联同协作机制,为推进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1]。教务处应根据国家强化学生思政核心素养要求,适当修改体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制定教学任务和培养人才目标;人事处和组织部将思政教育元素纳入教师的晋升考核、绩效和评奖评优中。
五、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点在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育思政课程凭借显性和隐性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体现了体育育人价值,培养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助推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发展。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需要健全体育思政教学体系,推进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提升教师思政教学意识,完善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