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科专业一体化的生态启示

2022-03-18魏玲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一流交叉学科

■蒋 超,魏玲玲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一、学科、专业及学科专业一体化

(一)学科、专业内涵

关于学科的解释有很多。原本的学科就是知识的一种分类,而大学的学科又是较为特殊的知识分类。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学科概念逐渐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知识体系分类,而且包括研究与传授知识的人(教师)与组织、研究知识组织的构成、研究知识的基础条件、研究知识的周边环境以及氛围、相关文化等众多内容[1]。专业相对于学科,是更加细化的知识分类。按照通俗的理解,本文中的专业是指赋予人才培养职能的高校教学组织形式,包括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

(二)学科专业一体化内涵

学科与专业两者存在天然的知识链联系,其中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是学科的载体[2]。在研究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之上,衍化出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概念,本文理解的学科专业一体化指的是高校基层组织以学科为主体,将专业的组织模式融入到学科当中去,发挥学科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组织模式。学者在理论和研究中对学科专业一体化的侧重点展开了讨论,有的学者认为学科建设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学科建设是为专业建设服务;也有的学者认为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建设是为学科建设服务;更多的学者认为学科专业一体化是为了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共同发展。

(三)学科专业一体化的生态特征

生态学本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现如今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工具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烟台大学叶峻教授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创新性地提出社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认为社会生态系统具有一般系统基本的性质与特点、原理与规律。例如,其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等原理[3]。本文根据叶峻教授在《关于社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一文中提出的社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来解构学科专业一体化的生态特征。

1.整体性

学科与专业是高校最基本的组织细胞,共同构成了大学的学科专业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专业都有相对应的学科支撑。最显现的就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都是由学科教师完成的,虽然本科和研究生低年级的课程多为通识教育或基础理论课程,由通识课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授课和指导,但是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都是由本学科的教师完成授课和指导工作。二是教学是学科组织的重要功能之一,学科一般应有其对应的专业作为支撑,否则学科就会失去人才培养职能。例如,每个高校都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非常饱满,基本承担了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般都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但不是每个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都有对应的本科专业。没有相关本科专业支撑,学科要想发展好就必须深耕研究生教育,需要培育或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否则学科很可能就沦为纯粹教学的机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人才培养职能的学科。三是学科与专业共同构成了有机的整体,高校师生既归属于某一个学科,也同样归属于某一个专业。师生在学科与专业构成的整体中开展学习与科研,师生的组织归属的统一与完整对于师生对学科专业的向心力与吸引力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科与专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2.开放性

学科专业一体化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学科专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并不是闭塞的,而是面向学科专业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逐步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资源。一是体现在学科专业师资的引入上。学科专业在招聘新的教师人才时,并不是完全按照本学科专业来制定招聘要求,大部分也是按照相近学科专业的要求来吸引人才加盟,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应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科专业根据自身现实需求寻找相符的人才。二是体现在学科专业的调整上。学科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社会对其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四新”背景下,很多本科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要求进行相应改造或调整,同时专业对应的学科也适时地进行方向调整。三是体现在学科专业交叉上。学科专业并不是完全闭塞的,健康良好的学科专业生态呼唤学科专业之间相互交叉催生新的增长点。学科师生既可以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也可以向其他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寻求合作,将自身所擅长的研究领域与他人的研究领域进行广泛交叉,从而孵化培育新的科研成果。

3.动态性

学科专业一体化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学科专业不断变化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一级学科目录在变化发展。我国的学科目录分别于1983年、1990年、1997年、2011年、2018年,经历了5次制(修)订过程。其中,2011年版和2018年版学科目录不再划分二级学科,最新的2018年版学科目录共有13个学科门类111个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甚至是三级学科随着社会发展也逐渐从一级学科分化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例如,风景园林学原来是建筑学一级学科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中的一个三级学科,在2011年版学科目录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又如教育部2020年最新公布设置的第十四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门类,首先设置的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集成电路”一直属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而此次设立为一级学科则相当于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正式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二是专业不断变化发展,本科专业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新增或撤销。例如2021年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新增了37个本科专业,共有43所高校通过了新增专业的审批,绝大部分新增专业将于2021年启动首次招生。三是学科专业同步调整。某个专业若不再符合社会办学需求,需要进行调整、改造、撤销,同样的学科也应根据专业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改造、撤销。同理,学科若考虑未来发展前景,需要进行学科调整的时候也必须考虑其所支撑的专业,保持学科专业调整同步进行。

4.层次性

学科专业一体化具有层次性的特征,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科专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成的,总是由较低的层次逐渐向高的层次前进发展。无论是国家一流学科还是国家一流专业,办学时间都较久远,在办学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壮大。这些学科专业具有较浓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文化,并且一代代继承发扬,师生始终将学科专业壮大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代代不断耕耘,促使学科专业走向强大。二是学科与专业在壮大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国家一流专业必须依托所支撑学科的壮大,一流专业的建设也必然能提升所支撑学科的水平。从最近两年公布的国家一流专业数据来看,一流专业背后都有其所在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作为支撑。三是学科专业也会因为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从强大走向没落。任何一个学科专业并不是建立后都能发展壮大,有的只能维系基本发展的条件,也有的被校内其他相近学科吞并,甚至有的学科无法继续生存被迫选择撤销。从学科专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对于未来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专业来说,如果因为非正常因素导致衰落则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学科专业一体化的生态启示

(一)学科与专业相互相融,两者相互支撑

学科与专业从内涵上来说,就是相互交融的一体,二者相互支撑。专业作为学科组织里承担人才培养功能的具体实施方,在学科组织里承担了为了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样培养人的重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专业建设带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一流的科研支撑,专业建设(教学成果奖、教材、课程、学科竞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中的任何要素都需要学科的各类资源条件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支持,这样专业才能建得好,才能有基础、有实力、有能力向上发展。否则,离开学科的各类资源条件支持,专业建设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理,一流的学科同样需要一流的专业支撑。在学科组织里,学科具有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文化传承等职能,缺一不可。大学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职能是学科职能的“重中之重”,而专业是人才培养职能的主要依托,所以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必然促进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高水平专业的发展也必然有高水平的学科支撑。学科与专业在高校基层组织里,就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相互联结的紧密共同体。不能完全将学科与专业割裂开来,形成“两张皮”,这样无论对学科还是对专业的发展都极其不利,甚至会危害双方的发展。

(二)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鼓励学科与专业广泛交叉

2020年,教育部将交叉学科设置为第十四个学科门类,从国家层面首次赋予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地位,这为高校设置和发展交叉学科、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传统专业的改造也势在必行,教育部全面推进“四新”建设,要求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把握新形势、新任务,主动布局紧缺专业、战略新兴专业、交叉复合专业和适应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构建基于“四新”的专业体系,拓展传统专业教育的内涵,尤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为重构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搭建育人平台等专业内涵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新路径。

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始终要与社会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牵引,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要将理论性较强的传统性基础学科与应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交叉,顶层设计若干个交叉学科专业或方向,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团队,提高多学科专业协同攻坚能力。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鼓励交叉学科开展研究生培养,扩充交叉学科研究的“后备军”。基于产业新需求,鼓励新增交叉复合专业,构建形成学科与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一体化建设机制。鼓励新建一批与交叉学科相匹配的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平台,培育申报省部级、国家级等中心、平台。

(三)合理看待学科专业结构,扶强也需扶弱

学科专业一体化的生态结构注定学科专业结构相对不平衡,就像在森林中,有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也有处在食物链底端的动物,两者共同构成森林运行的生态系统。如果食物链底端的动物因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幸灭亡,那么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也会因为没有食物来源而自动灭亡。又如一棵参天大树,枝叶繁茂是因为树的根部不断从合适的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分,如果因为人为或其他因素更换土壤,这棵树也很难重新存活下去。

学科专业生态体系运行的原理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运行原理是一致的,一所多学科性大学,必然存在较强的学科专业,也存在较弱的学科专业,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但是在一些社会第三方的学科专业评价的导向和驱使下,部分高校极力扶持强势学科专业、打压弱势学科专业,结果导致强势学科专业未必会变得越来越强,弱势学科专业反而变得越来越弱、甚至有可能濒临灭亡。高校的学科专业体系就像自然界的各类生物体因素构成的有机体一样,任何学科专业的既定存在必定有其存在以及发展的道理,弱势学科专业在当下一个时期可能偏于弱势,但是未来也有可能成长为强势学科专业。而且在高校学科专业体系里,任何一个学科专业也会对其他学科专业起到支撑的作用,甚至某个弱势学科专业是强势学科专业的重要支撑。所以高校决策者不能一味“扶强”,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也应大力“扶弱”。只有学科专业都能不断朝前发展,学科专业内涵不断丰富,才能支撑一所高校朝前不断前进。

(四)尊重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外部干预需把握尺度

学科专业的成长就像被养护的树苗,若想树苗长得高长得好,既需要园艺工人的精心呵护,也需要阳光雨露不断的滋养。学科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既需要各类资源、条件、经费等要素源源不断的投入,同样也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慢慢强大,这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专业的形成发展实践生动地证明了这个规律,它们大多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通过大量要素不断地投入和自身内生驱动,才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

随着“双一流”的大力推进,高校间的激烈竞争逐渐加剧,是否能成为“双一流”成为政府对高等教育重视和高校办学水平的衡量标准。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部分政府和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片面地利用政策和经费等调控手段拉动学科专业发展。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政府和高校斥巨资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新建教学科研大楼、购买昂贵实验设备等,妄想在极短的时间“补短板”,“弯道超车”追赶一流。在一定程度上,要素的大量投入在短时间内的确能产生较大的成效,但是只有要素的投入而忽视学科专业内涵的建设和学科文化的营造,学科专业想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发展学科专业,需要尊重其发展规律,了解其成长的机理,再“对症下药”,同时要注重积累和传承,这样的学科专业才能不断壮大且永葆发展活力。

猜你喜欢

一流交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连数
连一连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