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浮市红色文化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03-18李健芸余亦笑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红色

■李健芸,余亦笑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1],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积极探寻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的路径,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永续红色记忆,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于云浮市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的现实意义

(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更高要求。然而一方面,在市场逐利性的驱使下,一些文化企业过度追求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盈利,以低级趣味、庸俗化、媚俗化的文化吸引群众眼球,诱惑群众消费,导致文化市场出现“低俗病”;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受到西方国家向外渗透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崇洋媚外,对本土文化自信心不足。通过多种路径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有利于深化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唤醒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增强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辨别力和免疫力。

(二)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加快红色融湾步伐,共同缔造美丽城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借助红色文化影响力,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激活红色文化生命力,有助于推动乡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依托红色文化,拓展新产业新业态,形成红色文化乡村产业链,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把红色旅游作为融湾工作的切入点,塑造红色旅游品牌,有利于提升云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技术入云。

(三)坚定政治立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下,红色文化具有引领思潮、凝聚人心、滋养心灵的功能,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范本和有效载体。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利用红色文化的精髓,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文化教育,使红色基因融入精神血脉中,有利于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政治品格,保持政治清醒,把准政治定位。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铭记党的奋斗历史,继承革命精神,发扬红色传统,提高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二、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过程中面临的新考验

云浮市是粤北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云浮市在弘扬红色文化工作中,进行了遴选红色文化名片、“红色文化+旅游”等新尝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云浮市在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必须敢于正视,寻思解决办法。

(一)红色旅游的体验感不强

首先,当前云浮市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主要聚焦于红色旅游,现有含红色元素的旅游线路包括云城区红色美丽乡村之旅、罗定长岗坡红色之旅、郁南北部红色生态之旅等。红色旅游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是参观类的内容,如参观红色人物故居、革命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较少运用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增强体验感,感染力不足。其次,红色旅游线路的宣传力度不足,包括红色旅游线路的宣传内容没有实时更新、宣传话语陈旧乏味、宣传范围受限等。最后,红色旅游中配备的红色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例如:部分红色景点配备的讲解员要么是抽象式、碎片式地讲解,要么是语言表达生硬刻板、缺乏激情等;有的红色景点甚至没有配备红色讲解员,要么由导游讲解,要么单纯由人们自行参观。

(二)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不高

纵观目前云浮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首先,虽然红色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红色文化产业形态单一,高端人才不足,缺乏对红色文化产业市场的持续开发和长期培育,尚未形成完善的红色文化产业链;其次,红色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见之于红色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文艺作品、动漫、游戏等相融合的新兴红色文化产业更是寥寥可数;最后,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红色文化企业,红色文化企业整体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低,竞争力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三)红色文化的科研力量单薄

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离不开专业的科研机构和强大的人才队伍。首先从整体上看,由于研究起步稍晚,目前与云浮市红色文化有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研究内容同质化,缺少对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等其他角度的研究。其次,专门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的机构和人才较少,难以进行长期性、系统性、整体性、针对性的研究。再次,红色文化交流分享活动较少,未能充分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弘扬红色文化的可行经验。最后,培养红色文化人才的条件有限,见之于学校教学中尚未单独开设红色文化的相关课程,高校中也没有设置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专业。

(四)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弱

传播力,即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既要求信息如期抵达受众,又要求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4]。目前,影响云浮市红色文化传播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忽略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能力、需求的差异性,“把人设想为理性的、自觉的,应该无条件接受宣传”[5],容易引发受众的逆反心理;二是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单一,渠道少,内容缺乏新意、更新不及时;三是红色文化所处的文化场域消解其传播力,主要体现在:第一,由于全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信息传递的裂变性,红色文化处于复杂性与动态性并存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受到来自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冲击和考验;第二,在经济利益刺激下出现的泛娱乐化现象,不断侵蚀红色文化底色,致使红色文化传播力的发力方向发生偏移。

三、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的路径探究

深入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的最大效用,引领云浮走向更优质的发展道路,必须正视当前面临的新考验,继续把初显成效的工作做深、做实、做细,铆足劲头探索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的路径这一关键节点。

(一)赓续擦亮红色旅游品牌,提高云浮市红色文化的识别力

通过红色旅游,能让更多人在体验中走进历史,重温红色记忆,感受革命情操,凝聚正能量。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应着重在细微处做精做专,打造红色旅游金字招牌。

第一,善用红色文化名片,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构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经过各地推荐、县社科专家讨论推选、公众网络投票以及市社科专家研讨推选四个阶段,云浮市遴选出邓发、蔡廷锴、长岗坡渡槽、叶季壮、梁桂华故居、三罗解放武装斗争第一枪、蕉山战斗、连州战斗等红色文化名片。通过盘活、提炼、串联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旅游中的红色元素,打造更多有本土特色、内涵丰富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精品景区,构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打响云浮红色旅游品牌,提高在省红色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知名度。

第二,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水平,散发红色文化魅力。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为遗址踪迹类红色文化资源、建筑与设施类红色文化资源、重要革命历史文物、重要文艺作品[6]。为了活化红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画面重绘、VR/AR、裸眼3D、5D全息光影沉浸式体验等技术加以呈现。例如借鉴数字敦煌的做法,将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又如,受疫情影响,旅游市场受阻,为了在逆境中破局,线上“云旅游”应运而生,满足了群众的旅游需求。

第三,提高红色旅游的综合服务水平,增强人们选择红色旅游的意愿。一是加大红色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官方网站推广、公众号推送等多种方式推介红色旅游。二是改善红色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例如:完善景区的标识标语、自动识别道闸、护栏、休息区、安防消防、应急救援以及停车场等设施,提高人们旅游的舒适感。三是统筹建设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例如,青少年在红色研学旅游中,通过走红路、读红书、诵红诗、看红剧、唱红歌、听红史、观红址,牢记历史,不忘党恩。四是配备“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的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

(二)做大、做强、做优红色文化产业,焕发红色文化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现在文化和技术深入结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长,这既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在‘十四五’规划中,要重视这项产业”[7]。作为文化产业的分支,红色文化产业正值朝气蓬勃的时代。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红色文化繁荣发展。

第一,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8]32。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壮大中要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加快对传统红色文化产业的转型,实现红色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对接,着重研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在红色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构建更高质量的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

第二,突破产业边界,促进产业融合深度发展,培育新型红色文化业态,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从宏观层面看,“红色文化+”的主要形态可以是跨要素融合,如“红色文化+金融”“红色文化+创意”“红色文化+信息”等;可以是跨行业融合,如“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农业”“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影视”“红色文化+游戏”“红色文化+动漫”等;可以是跨平台发展,如“红色文化+互联网”,通过“云旅游”“电商”等方式实现红色文化产业跨时空发展。鼓励、支持红色文化企业不断探索和尝试“红色文化+”的新发展模式,激发更多发展潜力。

(三)加快建设红色文化人才队伍,确保弘扬红色文化的质量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优秀的人才队伍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依托。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归根结底要靠专业素质出色、研究水平拔萃的人才队伍。

第一,培养红色文化人才,夯实人才根基。一是健全红色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红色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水平;二是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开发系列红色文化课程,培养一批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产业规划与管理等相关的人才;三是通过举办红色文创设计大赛、红色旅游线路规划大赛、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大赛等活动,筛选出有潜力、有活力、有创意、有热情的红色文化人才,诚意邀请他们加入红色文化人才培养的队列中,扩充红色文化人才储备。

第二,引进有能力、有才干的红色文化人才,组建一流团队。一方面,制定红色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尝试采取岗位聘用、兼职挂职、项目合作、客座邀请等多种灵活形式,吸引大批如红色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关心、爱护红色文化人才,做到不仅把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人才。一是为红色文化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如红色文化人才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制度等,二是帮助愿意扎根本土的红色文化人才解决落户、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安心留云,潜心研究,贡献才智。

第三,搭建红色文化人才交流对话平台,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研究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专题讲座或红色文化研讨交流会,邀请各地从事红色文化工作的优秀代表、红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探讨发展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等话题;另一方面,组织实地调研,透过体验式学习,观察、借鉴其他地方建设红色文化中可行、有效的好经验好办法,深化自身建设。

(四)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实效,增强红色文化的辐射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人们的精神、观念等文化现象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政治组织的有意识的表现”[9]。因此,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实效,要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探索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和形式。

第一,借助全媒体时代的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红色文化宣传格局。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时发力,让更多人能更便捷、更快速地获取红色文化相关资讯。例如:尝试使用网络电视、博客、播客、视频、电子杂志,以及楼宇电视、公交电视、地铁电视、列车电视、航空电视、大型LED屏等户外新媒体,滚动播放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遗迹等,动态更新红色研究动态、红色旅游、红色活动等信息。另一方面,要关注新媒体应用的发展趋势,创新使用人们接触较多、使用较广的新媒体应用,如微信、微博、短视频软件、音频分享平台等。

第二,挖掘有创意、有意思的传播表现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方面,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活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例如,红色运动会、红色微电影、红色纪录片、红色公益广告、红色故事丛书、红色歌曲、红色文学作品等。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受传者不同年龄层之间对红色文化需求的差异性,选择恰当的传播形式。例如,针对儿童群体采取有声图书、动画片、小游戏等有趣的形式;针对青少年群体采取如网络文学、影视剧、广播剧、短视频等有新意的形式;针对老年人群体则采取戏剧、文艺汇演、报刊、书籍等慢生活节奏的形式。

综上,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必须立足本市实际情况,既要巩固深化已有成果,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也要关注新的时代命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红色文化发展新路径,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打造地方红色文化新高地。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红色
红色是什么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红色在哪里?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追忆红色浪漫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