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青年“尼特族”现象的生成原因与应对之策

2022-03-18武亿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尼特教养发展

■武亿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制度转变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实现,青年的就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因就业受阻转而加入“尼特族”的情形日甚一日。当下,中国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劳动力资源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青年尼特族队伍的壮大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青年“尼特族”的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尼特”一词源于英语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专指15~34岁这一年龄阶段中无正式工作,无学业深造或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青年人[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尼特族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现象并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在同我国共处东亚文化圈的日本,由于近年来青年失业问题的日益尖锐,NEET的概念得到了广泛使用。受自身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青年尼特族现象一直比较隐蔽,直至2004年孙立平教授在其文章中首次提出“新失业群体”的概念,“尼特族”“啃老族”等词汇才开始广泛进入国人视野[2]。

(一)依赖心重且独立意识和能力弱

父母的教养类型体现了父母的教养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日后的职业生涯探索。父母的教养类型为权威型时可正向预测子女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负向预测其职业决策困难。然而多数“尼特族”的父母倾向于溺爱型教养,忽视子女独立性的培养。精神上过度保护和物质上过度赋予会使子女产生依赖心理,从而钝化了自身的生存嗅觉,导致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难以“断奶”。

(二)享乐心重崇尚个人本位利己主义

“尼特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国“尼特族”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存在一定关系。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丰富为人民享受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加速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在这些不良之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取向受到部分青年的强烈追捧。

(三)逃避心重致使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激励人民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同辈群体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促使“尼特族”陷入精神性焦虑从而引发自我同一性危机和角色混乱,导致其难以顺利融入社会反而选择逃避社会逆向发展。“尼特族”逃避现实、逃避劳动的心理淡化了艰苦奋斗精神,阻碍社会实干风气的弘扬。

二、我国青年“尼特族”现象的负面影响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时代呼唤着青年一代自觉担负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然而青年“尼特族”群体的扩散无疑是给国家与社会发展施加了反力。

(一)政治上影响社会稳定

青年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信仰、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尼特群体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缺乏与社会的正常接触,身处社会的“边缘”使其极容易发展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在西方错误思潮的蚕食下“尼特族”出现了价值迷失、荣辱错位的现象,激发了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阻碍了社会稳定。

(二)经济上造成资源浪费

青年“尼特族”的壮大在经济上无疑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双重浪费。当下,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竞争,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从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领域都给予了可观的资金支持。在此背景下,青年“尼特族”的存在直接拉长了教育回报的期限,拉低了教育回报的效益,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十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文化上引发道德失范

道德在指导、规范和纠正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有序运行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尼特族”消极的价值取向折射了其价值观念的衰落,异化了自我努力的意义,最终导致对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产生无意义感。现实的人既是物质世界的人也是精神世界的人,因此现实的人具有物质和意义的双重需要。“尼特族”缺少了意义世界的支撑,造成道德失范的可能性就会不断增大。

三、我国青年“尼特族”现象的生成原因

青年尼特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施压、学校教育的弊端、家庭教育的缺陷以及个体就业价值取向偏差这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层面:学历内卷化和结构性匹配失灵

学历内卷化及劳动力匹配相关的结构性矛盾是致使青年就业受阻转而加入“尼特族”的关键所在。第一,“内卷化”本意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3]。当前,社会舆论借用“内卷化”一词指代恶性竞争。学历“内卷化”可看作同行间在文凭上的恶性竞争造成的学历“通货膨胀”现象。第二,劳动力结构性匹配失灵阻碍青年顺利就业。对于市场来讲,理想化的局面是教育领域的人才输出与人才市场的需求间存在耦合关系。但现实是经济市场处于动态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瞬息万变,而教育领域内的人才培养体系却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便导致劳动力和市场需求的耦合难以真正实现。

(二)学校层面:功利主义教育和教育内容失衡

应试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特点,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曾有过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弊端也日益彰显。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负面影响下,教育呈现出功利主义倾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本质是帮助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化,教育目的是否达到并不能用教育客体的应试成绩优异来衡量,但功利主义教育则背道而行。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导致教育内容“畸形”发育,“高分低能儿”屡见不鲜。任何阶段的学校教育都应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重,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现实中教学实践往往偏离这一原则,最终造成教育内容失衡的现象发生。功利主义教育和教育内容失衡导致青年在受教育阶段难以获得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引导,严重阻碍着青年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三)家庭层面:传统义务观和精神教育缺位

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长远性,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行。良好品行的塑造是个人发展的基石。“尼特族”思想品德的异化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基于传统义务观的影响,父母在“尼特族”幼儿时期表现出溺爱倾向且控制欲强,无形中限制子女独立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异化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养身、轻养心。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三位一体的现实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物质的需求也存在精神的满足。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养方式会导致精神教育的缺位,影响青年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和个性自由的发展,使青年极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潮的干扰。

(四)个体层面:“精英”情结和就业观念不健康

尽管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对广大青年成为“尼特族”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是自身的主观因素才是迫使青年成为“尼特”的根本原因。第一,“精英”情结严重左右青年的价值选择。有研究[4]发现新时代下的“尼特族”呈现出学历层次高知化的新特征。从历史角度来看,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引导了人们精英意识的滋生,随后应试教育的发展刺激了学历阶级的划分,加深了精英情结在社会上的蔓延。时代在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速度远超于青年精英情结淡化的速度,由此必然造成矛盾。第二,就业观念不健康。由于青年的自我认知偏差使其在自我评价时总是倾向于片面化和理想化,缺乏对于理想目标和自我实际间的辩证理解,以至于不能实事求是地规划未来选择职业,树立起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导致青年在实践时个人需求与个体能力、个人理想与个体感受总是存在矛盾。

四、应对青年“尼特族”现象的举措

当前,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无疑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尼特青年的存在是对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基于此,对症下药帮助“尼特族”摆脱困境、走向就业刻不容缓。

(一)国家层面:推动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认可度

推动教育改革助力青年就业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一方面,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也指引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应与时俱进同经济发展结构一致,只有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影响,才能使教育改革更符合国情和世情。另一方面,要重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保障其稳定发展。在政策和制度等层面保障职业教育拥有平等于普通教育的发展地位,完善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师资力量,保障职业教育生源稳定供给;同时加快构建职业本科教育、形成类型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本科体系,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合法地位并向社会大力宣传。

(二)学校层面:端正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大地位。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贯彻于整个教育活动始终,具有选择、激励和导向的重要作用。从古至今教育目的在价值选择上主要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并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把两种价值取向有机结合才能使教育目的最优化,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各类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眼点,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为落脚点,着眼于民族、着眼于社会、着眼于人本身。

(三)家庭层面:杜绝“过度支持”,重视责任教育

人实现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这一过程依赖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教育才能实现。根据大五人格理论相关研究,外倾性和责任性人格养成与民主型教养方式呈正相关,神经质人格则同溺爱型教养方式呈正相关,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自我效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基于此,父母在教养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民主型教养,杜绝“过度支持”。过度地支持容易造成孩子自我为中心的个性,难以适应日后的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阻碍其社会化的顺利实现。第二,重视责任教育,培养担当意识。家庭教育的功利色彩无形中冲淡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使命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和国家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责任教育的应有之义,对青年进行责任教育必须要把国家需要和社会责任作为根本着眼点。

(四)个体层面: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提升综合素质是增强就业能力的必由之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敦促青年走出“尼特困境”的关键所在。第一,努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青年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功利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同时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类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第二,深化家国情怀,树立健康的就业观。就业观隶属于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这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必然前提,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保障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树立健康就业观必须统筹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深化家国情怀,与国家同在、与人民同行,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尼特教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养方程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接力棒
勿回首:作为构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