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主问题”为阅读牵引,指向文本核心

2022-03-18魏德彦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主问题文眼文体

◎魏德彦

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是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主问题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能体现出教学的整体性,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运用主问题,串联起整篇文本,将教学的核心指向文章的核心,促使学生提升阅读能力,这样能给他们构筑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能促使他们提升阅读效率。

一、指向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方向

学者王荣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问题是内容随意性过大,“教什么”和“不教什么”完全凭借教师个人的喜好。教师要避免这种问题,要将设置主问题和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在综合考虑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上设计主问题,优化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整个单元的文章,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

以《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这个单元为例子,这几篇文章虽然文体、主题等都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展现了民俗民风,阅读课文能让读者体会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所以在设置本单元文章的主问题时,教师要明确方向,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设置问题。

在教授《社戏》时设置主问题:“在这篇小说中,你能否感受到淳朴的民风呢?作者通过哪些细节展现了乡野生活的美好呢?”在学习《回延安》的时候,设置主问题:“信天游的特点是什么,诗歌中哪些地方展现出了浓浓的陕北风情呢?你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吗?”在学习《安塞腰鼓》的时候设置主问题:“文章如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展现出安塞腰鼓的特点呢?你能体会到其中强烈的生命律动吗?”学习《灯笼》的时候设置主问题:“作者如何将童年往事、民风民俗、诗词典故融合在一起的呢?文章体现了怎样的情感?”这些主问题都紧密围绕该单元的特点展开,有很强的方向性,有助于学生解读作品。

问题化教学的载体是“问题”,而主问题的设置不是随意的,教师要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设置主问题,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卓有成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指导,促使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二、整合文体主线,凸显文本特征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设置主问题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一点,要结合文体的特点找到文章的主线内容,然后围绕其设置主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关注文体的特点,从而提升文体意识。针对论述类文章,要结合主要论点设置主问题。针对说明类文章要结合说明方法设置主问题。针对叙述类文章,要结合情节、人物等要素设置问题,这样的主问题才能展现出文本特征。

以《乡愁》一文为例子,这是一篇诗歌,诗歌的特点是结合意象展现出作者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所以在设置主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从这一点入手,提出问题,如:“《乡愁》中作者一共写了多少物象,这些物象中凝聚了哪些情感?如果你要写展现乡愁的诗歌,你会选择什么意象呢?”对于《孔乙己》这样的小说类文体,教师就要围绕叙述的情节、人物形象等设置主问题,如:“作者如何展现孔乙己的一生呢?在你看来,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的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要结合各种文体的典型特点设置主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才能把握要点,提升阅读效率。

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不同的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要点,所以在设置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围绕文章的文体特点设置主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关注该文体的特点,在精心整合和优化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抓住文眼,提升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文章的文眼一般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性词句,如果能抓住文眼展开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也要抓住文眼展开提问,让学生找到文眼,分析其字面意思,再深入探究其中隐藏的语义,最后再总结归纳中心思想。这样的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展开语言建构,提升阅读应用能力。

学习《背影》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教师结合文章的文眼设置了问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教师围绕其提出问题:“文章中作者是如何展现‘背影’的呢?找出细节词句,并说说作者如何细腻地描写‘背影’。”这个问题让学生从分析词句入手,逐步深入地探究作品中的情感。学生首先找到了文章中的词句,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发现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父亲的细节动作,体现了父亲的爱。此外,学生还要深入探究,思考为什么“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探究一个背影为何会让“我”如此激动,甚至在多年后回想起来,依然还会热泪盈眶。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展开自主写作,试着运用类似“背影”的小细节展现出亲情的温暖。这样的主问题围绕“背影”展开,让学生深入阅读,并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他们自然能通过探究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

教师要充当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设计者和组织者,要促使大家在主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文本,展开语言应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四、借助提示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在统编版教材中,作者常常在课文中设计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展现了编者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教师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提示语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相应的画面,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紫藤萝瀑布》一文展现了紫藤萝的美丽,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教师结合课本的提示语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激发形象思维能力。“看到题目,你会想到怎样的景物?‘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大家尽可能地展开想象,尝试将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然后我们再来阅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引起了你的共鸣,你能否将想象的画面和文字结合起来,感受壮观的美。”在这样的主问题引导下,学生首先展开想象,在脑海中还原紫藤萝瀑布的场景,然后又阅读课文,从“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等词句中感受到壮美的景物特点。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结尾展开想象,说说作者描绘壮阔场景的目的是什么,紫藤萝瀑布和人生长河之间有什么相像的地方。这样学生就借助文章的提示语,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到了文字的美,并从具体的画面深入下去,转移到对抽象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上,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赞美。

提示语的目的一般是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想象,理解文章的内容。所以提示语常常会用形象的话语,促使学生激发形象思维。教师要利用这一点,在主问题设置中引发学生想象,暗示他们描绘想象的画面,这样学生能读懂作品,同时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五、融合课后练习,拓展思维空间

课后练习题一般体现了编者的思想,编者从各种语文要素、人文要素入手,设计各种难度不一的习题,促使学生深入解读,提升语言建构、审美赏析等方面的能力,促使他们得到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教师在设置主问题的时候也要充分融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空间,进而开拓思路。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生动地展现了鲁迅的性格特点,让读者感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课本中还设置了“写出人物的精神”的主题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和文章的特点比较符合,所以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融入到主问题中,拓展学生的思考。教师设置主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如何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呢?作者和鲁迅之间有很多的交往,为何要单独选择这样的几件事情来写呢?在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手法,展现出人物的特点呢?”这个主问题促使学生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自主探究和分析,学生首先要思考作者如何选材,怎样选择具有代表性,能体现人文精神的例子。其次学生要思考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怎样展现出鲁迅的内在精神。最后,学生还要展开读写结合的练习,他们要拓展思维空间,回忆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人,了解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并尝试模仿《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展开创作,尝试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主问题不仅围绕课文展开,而且将课后练习融入进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主问题具有整体性、梯度性、精炼性、生成性的特点,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的核心设计具有整体性的问题,并结合课本的各个组成部分,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借助主问题,促使他们从全局的角度理解文章内容,充分利用课本的各个部分,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主问题文眼文体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