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兵器”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2022-03-18尹建平蔺玄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兵器军工大国

尹建平,蔺玄晋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思想。高校应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其中综合国防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报效国家和服务社会的基本素质,事关总体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将“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写入其中,并将其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七项根本任务之一[2]。如何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之间的壁垒,开展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是新时代高等院校面临的重点任务之一[3]。

作为“人民兵工第一校”,中北大学肩负着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重任。学校立足“坚持两翼齐飞,服务国防与服务地方并重”的办学定位,基于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国防底蕴、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宽广视野的多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深深植根国防军工特色学科办学优势,开展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在“兵器概论”课程基础上,通过升级改造,开发了具有中北国防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大国兵器”。该课程将山西红色革命文化、以“太行精神”为核心的办学文化、“致知于行”为校训的育人文化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传承中国共产党军工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生“军工报国、科技强国”的意识和情怀,凝聚起学生履行神圣使命、投身国防军工、励志“强军兴装”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大国兵器”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大国兵器”作为一门新时代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通识课,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站在“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的高度,挖掘国防文化、军工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中国共产党军工史,倾心打造的课程思政示范课[4]。

“大国兵器”课程涵盖枪械、火炮、弹药、坦克等知识,共16讲,每讲包括基本概念、结构原理、作战运用、典型装备、发展趋势、科研故事、装备实践、院士访谈等内容。通过“专业知识模块化”和“思政内容故事化”的教学设计,以“兵器知识的兴趣点”和“战例案例的关注点”为学生展示现代军事科技知识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以此提高学生国防科技素养,锤炼铸造大国利器本领。同时将蕴含其中的“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各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中,激活课程德育元素,释放课程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提升学生以“爱国、奉献、创新、担当”为核心的综合国防素质,培养具有深厚国防底蕴的高素质人才。

“大国兵器”课程邀请王泽山、王哲荣、朵英贤、李魁武、刘永才、刘尚合、苏哲子、张锡祥、杨绍卿、杨树兴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主讲;形成了“十位院士领衔主讲、专家学者专业授课、思政教师全程导航”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院士、专家、学者、思政教师崇高的师德师风塑造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深厚的学术造诣培育人,从而凝聚起强大的课程育人合力,有效提升课程育人成效[5]。

“大国兵器”课程思政综合国防素质课的建设,坚持顶层设计思维和动态更新的开发理念,以专业知识为主体、“显性思政+隐性思政”元素为两翼,构建了完善的“一体两翼”课程思政结构体系,引领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爱集体、爱学习,做到价值取向与党和祖国人民同心、学术方向与政治方向同向、学术卓越与思想卓越同行、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同在,努力成为具有深厚国防底蕴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大国兵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大国兵器”课程每一讲由“每讲金句、理论讲授、实践体验、院士访谈、思政故事”五个教学环节构成,建立起高水平教师思政能力提升体系,搭建起思想启迪、知识传授、互动访谈、情感培育的专业课程平台。

通过构建多样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体系,采用传统文化教学、专业理论教学、装备实践教学、院士访谈教学、红色情感教学五种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深刻体悟贯穿在课程中的文化底蕴、知识魅力、沉浸体验、精神风范和价值追求;打造有广度、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课堂,突显金句引领人、知识教育人、实践指导人、院士激励人、故事感染人的“课程思政”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国防素质[6]。

(一)每讲金句

“每讲金句”教学目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以文化人。孙子兵法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世界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之源。课程通过讲解《孙子兵法》朴素的哲学思想和传统的道德理念,让学生学习兵家哲学智慧,将其揭示的以道论政、以德论人、以利论兵、以变论战的战争指导理论应用于学习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每节课讲解金句,持续不断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使大学生站在中华文明史的方位上,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理论讲授

“理论讲授”教学目标:提高国防科技素养,锤炼铸造大国利剑本领。通过专业学者对兵器专业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对各类型武器装备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热爱,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军工情怀”,激励学生始终坚持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永远保持拼搏奋斗的进取心、为国奉献永争一流的事业心,“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肩负起“为国铸利器”神圣使命,珍惜宝贵时间,保持健康体魄,勇攀科学高峰,永远保持冲锋姿态,逐梦前行。

(三)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教学目标:培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充分利用学校各类武器陈列室,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实际操作武器装备,加深学生对所学兵器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其生产工艺、性能特点以及与世界先进武器装备的差距,将现场体验与所学理论知识和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进行综合考量,深刻体会科研人员对装备产品精雕细琢的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通过虚拟仿真、动画演示展示兵器装备作战原理,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优势互补、深入浅出的沉浸体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全域性感知能力。

(四)院士访谈

“院士访谈”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家精神奖掖后学,用院士、专家身上的人格魅力铸魂育人。弘扬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通过把院士、专家对武器装备发展趋势的展望和科研攻关的故事讲述给学生,让院士、专家身上所特有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术造诣和执着的科学家精神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青年学生能以院士、专家为榜样,树立“军工报国、科技强国”的理想信念。

(五)思政故事

“思政故事”教学目标: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根据课程的国防特色和学科性质,结合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的育人目标,以世界观方法论引领、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人民军工精神引领、国防行业特色引领、军事热点问题引领等“五个引领”为导向,建立系统化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课程思政核心理念。将凝练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军工精神”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红色故事”“军工故事”和“中国故事”为载体融入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深入挖掘著名战役、英雄人物背后使用武器装备的感人事迹和隐含的精神内涵,通过生动的视频画面和真挚丰沛的情感,讲好“红色故事”,全面解读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传承民族精神。如在讲授手枪时,选择“中国革命第一枪”——朱德在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使用德国毛瑟手枪的红色故事,让学生重温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岁月,深刻理解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在讲授步枪时,选择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的红色故事,让红色经典有血有肉,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深入挖掘一代代军工人“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中见精神”研发武器装备的感人事迹和“祖国至上、心系国防”军工文化的核心内涵,讲好“军工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军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军工精神。如在讲授高射炮时,引入李魁武院士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心系祖国火炮事业,研制国产4-25新型自行高炮的军工故事,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信仰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展示给学生。在讲授步枪时,引入我校双聘院士、95式枪族总设计师朵英贤院士研制出拥有四项步枪世界之最的95式枪族的军工故事,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用身边人身边事涵养“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军工报国情怀。

深入挖掘在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飞跃背后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深刻内涵,坚定“四个自信”,传承时代精神。如在讲授隐形飞机时,引入我国一代代航空人通过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研制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歼20隐身战斗机,有力捍卫国家空天安全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就AI对未来战机发展的影响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家精神,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潜能。

三、以群体智能理念推动“大国兵器”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实质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下全体教师共同开设的一门“大课”,目标是协同育人。其关键是要搭建一个融合政策沟通、课程协同、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管理畅通的多功能教学平台。但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彼此沟通互动的平台支持,导致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缺乏抓手、难以落实。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中北大学创造性地将人工智能领域兴起的群体智能理念引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利用教师的群体智能优势,在没有中心控制的情况下,寻找解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共性问题的新思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由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一线教师在云端建设了“师道”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由跨地域、跨校际、跨学科一线教师在线下建设了山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以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和课程思政建设联盟为载体和媒介,针对“大国兵器”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取得的典型经验做法、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难题等进行开放式教学研讨。利用教师的群体智能优势,促进“大国兵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好想法、好点子、好经验、好理念的集群涌现和优化,为“大国兵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一)依托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推动“大国兵器”课程思政建设

虚拟教研室作为“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7],突破空间地域局限和学科专业归属,采用跨院校、跨学科、动态开放的方式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利用互联网+智慧教育的先进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推进高校信息化教学、混合式教学和融合式教学起到了一定作用[8]。“师道”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依托云端虚拟平台开展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思政教研活动,以“共建共享”理念积极探索“大国兵器”课程思政建设,汇聚“大国兵器”优质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建设“大国兵器”课程思政研究选题库、完善“大国兵器”思政元素案例库,推动发挥“大国兵器”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依托课程思政建设联盟推动“大国兵器”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联盟作为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水平的学术共同体,可为联盟成员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加快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山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通过跨地域、跨校际、跨学科的开放合作,着力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山西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搭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加大对“大国兵器”等优质课程思政资源的推介力度,并以“大国兵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为案例,开展跨校、跨区域的线上线下培训活动,扩大优秀课程思政资源的辐射面,发挥山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品牌示范效应,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着眼于推进军工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凝聚发展共识、示范引领发展和共享优质资源三个方面的发展方向打造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工作新高地。中北大学作为联盟成员单位,立足学科特色优势和人才培养定位,全面推动“大国兵器”课程思政示范课在16所联盟成员高校推广应用,携手推进军工精神和红色基因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搭建“大国兵器”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丰富“大国兵器”课程内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大国兵器”课程思政综合素质课的开发,坚持了顶层设计思维和动态更新的开发理念,以专业知识为主体、“显性思政+隐性思政”元素为两翼,构建了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特色化课程思政建设,将以“太行精神”为核心的办学文化、“致知于行”为校训的育人文化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引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爱家、爱学习[9],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军工报国精神,使学生努力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北大学开设“大国兵器”课程以来,有包括空军工程大学、陆军边海防学院、广西警察学院、山东警察学院、长安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延安大学、河北大学等在内的军地105所高校学生选课,累计选课学生达4.28万人,互动近85.6万次,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并为行业特色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兵器军工大国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军工大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