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实践教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新路径

2022-03-18薛丞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学生

陈 宝,薛丞志

(上海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701)

虚拟实践教学是指学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形成电子化作品的一种新型实践教学形式。经过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多年探索与实践,虚拟实践教学已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果。王琼提出,“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1];陈红等指出,“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发展趋势”[2];庞永红等从“建设高校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网站、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虚拟仿真体验、开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络游戏、个性化作业布置与在线测试”[3]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虚拟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因此,在已有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虚拟实践教学研究,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提高思政课的穿透力、感染力、亲和力,实现思政课教育理念、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

一、虚拟实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当下,信息技术以不可想象的广度、深度、速度影响着人类生活。一方面,信息技术全面渗透、跨界融合的阶段特征表明,思政课课程体系要紧跟时代步伐,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覆盖范围、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有待革新。虚拟实践教学是拓展实践教学内涵,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顺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

(一)虚拟实践教学是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举措

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5],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虚拟实践教学正是利用新技术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同时与传统实践教学融合互补的产物。

第一,虚拟实践教学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范围。一方面,虚拟技术及其支持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所有的学生均可参与其中,突破了传统实践教学对学生参与人数的限制。另一方面,虚拟实践也并不囿于“象牙塔”之内,辐射范围由校内拓展到校外,由现实环境拓展到虚拟空间:可以将大量虚拟资源特别是互联网资源引入教学;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如科研机构等参与构建虚拟实践平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虚拟实践范围。第二,虚拟实践教学完善了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虚拟实践操作便利、灵活性强,在虚拟空间的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线下实践教学存在的组织、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虚拟实践活动因其学习成本、服务成本较低,经费预算低于传统实践活动,经费支持保障机制得到加强;国家已出台系列相关文件,为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提供技术层面、规章制度、保障机制、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虚拟实践教学有据可依,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得到加强。第三,虚拟实践教学强化了实践育人效果。虚拟实践的即时交互性、沉浸性、超越性等特征[6]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感觉器官及其延伸物与虚拟技术、虚拟设备的融合进行实践活动,建构了一个探索性、开放性的虚拟世界,人机交互的虚拟体验又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自我意识、创造力不断加强,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学习效果显著提升。虚拟实践教学克服了传统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主体性弱化、与社会联系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等问题,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发展形态。

(二)虚拟实践教学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为贯彻中央“八个统一”(1)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引领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自身素养体系,思政课教学改革亟待进一步推进。虚拟实践教学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

就教学内容而言,虚拟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与整合相关专题。原有教学更多依托教材内容,思政课教材内容的政治思想性及科学规范性显而易见。但相较于当下信息量的指数式增长、知识的爆炸式更新,以教材为文本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呈现相对滞后性,即教材内容的广博性不足。而虚拟实践教学可以从庞大的互联网资源中挑选部分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包括大量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就教学方式而言,虚拟实践教学是教学行为方式、具体操作方式的综合创新。以数字化行为取向为特征、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的虚拟实践教学打破了原有单一、有限的教学场域,将传统课堂的灌输式、单向度教学转换为多维度、情景式、交互式的双向互动课堂,形成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亲身体验的新型教学行为方式。与此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学习行为特点又是具体的教学操作方式的创新。就评价机制而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师能利用多样的技术手段对虚拟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表征,实时追踪学生学习全过程,动态、即时、准确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虚拟实践也突破了教学课时的有限性限制,学生可以通过身体“不在场”、思维“在场”的方式利用多种渠道在教学时限之外进行学习。

(三)虚拟实践教学是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是指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演化重塑,也是指技术产业格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深远变化。大变局下科学技术革命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推动着教育变革。一方面,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与发展、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要求现代教育在超越校园束缚、班级授课、学科边界、教材资源、专业教师授课等方面中实现教育实践范式的转型[7]。另一方面,随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日益加剧,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更加艰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忘初心,坚守主阵地,在时代变化发展中始终做到对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引领。

当前,一系列突破性技术如5G技术、虚拟增强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冲击着传统行业,并催生出新行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结构模式。于教育而言,纵观每一次技术变革,科技变革与教育变革总是相辅相成,科技变革受到教育推动的同时,又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牵动教育的革新。虚拟实践教学与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密切相关,新技术以及新技术范式的介入重塑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技术发展也倒逼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与创新技能,推动学生学习成果不断与前沿接轨。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紧要关头,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西方民主价值观念的输入与“虚无论、无用论、过时论、教条论”[8]等意识形态错误观念的蔓延。面对错误认知,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利用技术通过沉浸式体验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清外来意识形态的本质,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旗帜鲜明地站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在中西文明交锋碰撞中有效抵制外来风险与冲击。对高校而言,面对智能化、精准化的信息传播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冲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转变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推进网络空间风清气正,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教育者应抓住机遇,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

二、虚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虚拟实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包含基本结构、特征,自成系统。虚拟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各组成要素的协同、支撑、耦合,依靠各要素功能的发挥,以及运行系统、载体系统、支持系统三个子系统间的相互支撑、良性互动、协同运转,加之外部因素的介入与制约,最终实现功能的最优。其中,运行系统保证教学活动在一定场域内,沿特定路径展开运转;载体系统保证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给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9];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实物支撑或精神支撑,优化操作过程,增强学生可操作性。

(一)运行系统

运行系统主要包括实践路径、管理制度、考评反馈三个环节。实践路径包括两方面。一是虚拟体验,学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全景式体验虚拟场景。场景模式应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与当代大学生发展相契合的代表性的虚拟场景。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线上体验红色纪念场馆等,接受爱党爱国教育,形成情感认同,并结合相关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完成实践目标。软硬件条件不足时,虚拟体验可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二是网络调研。教师设定较为宽泛的选题范围,学生针对选题深入挖掘社会现实问题,通过数据资源库等公共资源获取数据等资源信息;或通过网络调研软件设计问卷,以微信群等传播媒介发放问卷,获取有效问卷信息。对调研结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度探究与评析,实践成果以虚拟技术形式呈现。

虚拟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即需要形成科学规范的虚拟实践教学管理。学院组织教师围绕教学大纲制定虚拟实践教学计划、筛选教学内容,形成规范文件后发放师生具体执行,并将学生虚拟实践成绩纳入期末成绩;教师在虚拟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计划、教学过程要进行研讨交流、经验总结,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建立监督机制,明确职责,实行专职人员监督、师生互相监督,保障多层次、立体化监督。建立保障机制,可由校级部门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协调联动其他部门、学院,成立虚拟实践教学中心,统筹资源分配,保障虚拟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建立考评机制,期末成绩由平时考勤、实践课成绩、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实践课成绩可通过考试或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进行评定。考评反馈应凸显结果考评与过程考评的结合,以结果评价为主,辅之以过程考评。就考评指标而言,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应坚持思想性第一,重点关注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同时还要考核其技术含量,如技术难易程度、操作的便利性等,考核指标还包括信息量大小、资源类型的丰富性等因素。

(二)载体系统

虚拟实践教学的载体是五门思政课程和作品大赛。依据五门课程特色与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特点分类设置相应的虚拟实践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群、腾讯会议等虚拟形式进行网络热点研讨、网络调研等,通过思想碰撞发掘热点本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可通过VR技术搭建党史相关虚拟场景,打破学生与场景的“第四堵墙”,使学生集中精力沉浸于虚拟体验中。“思想道德与法治”可以开展线上或线下法庭模拟案件审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在五门课程的虚拟实践教学之外,可以同时组织全校性的思政课虚拟实践作品大赛。选题应紧紧围绕当代中国重大理论与实践,聚焦社会热议、人民反响强烈的焦点问题;围绕选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比赛可以设置多个赛段,从班级海选到最终决赛层层把关,确保高质量作品入围决赛。参赛的项目团队应在教师的全程指导下准备作品,以弥补学生理论素养的相对不足。作品形式应丰富多样,近年来,学生作品形式已由PPT为主拓展到电子书、网页设计、视频制作、微电影拍摄等。作品评选既可请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也可邀请校内外专家参加。学生点评可以锻炼学生自身能力,校内外专家点评可以促进赛事质量的提高。

(三)支持系统

虚拟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主要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的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与专题网站,主要包括虚拟实践教学经典案例库、网络实践资源库、虚拟实践教学选题库、虚拟实践教学成果库等。

该资源库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专业网站,也不同于思政课线上课程中心,而是直接服务于校内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型资源库。网站搭建方面,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教师、学生的协作下三方共同搭建专题资源库;资源库设计上宜采用模块化集成的方式排列,即以课程内容的若干微教学单元为轴心和统领,配置相应的案例库和问题库,并定期维护与更新,优化虚拟实践教学平台。资源库与专题网站可建设成一体化模式,方便教师、学生等利用电脑、手机等在不同操作环境下使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服务方面,资源库应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集成单元库,包括微教学单元、网络经典案例库、经典问题库等。集成单元库的功能是为师生选定的虚拟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帮助。二是基础素材库,包括文本库、图形图像库、动画库、音频库、视频库、参考资料库、相关资料网站链接等。基础素材库的作用是提供虚拟实践教学所需资料以及学生制作实践作品必备的素材。资料的搜集与更新要动态对应于集成单元库的需要。支持系统除资源库与网站外,还包括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搭建而成的软硬件相结合的虚拟实践教学基地。基地除可满足感官沉浸外,还可满足意识沉浸,实现具身化沉浸,师生可通过移动端、一体机、外接式等VR设备体验清晰生动、直观可感的虚拟场景。技术更迭换代、信息更新周期加快的客观现实也要求支持系统新益求新,循环改善设备设施。

三、虚拟实践教学展望

虚拟实践教学经过长期探索,其组成要素、结构、功能逐步完善,教学模式日渐成熟,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成果丰富多样,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未来,虚拟实践教学应多措并举,进一步顺应时代特征,回应时代之需,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整合共享虚拟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虚拟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一)因地制宜,筛选虚拟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虚拟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内容选择首先应当因材施教,与学生专业背景、认知能力等特点紧密结合。此外,也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选择一些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内容。

一是结合地方特色,将地方资源融入教学内容。生发于一定文化场域、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方资源直观可感、具体鲜活[10],其类型包括纪念场馆、博物馆、古迹等实体性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如红色文化、先进人物事迹等。地方资源的融入既能拉近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又赋予思政课本土特色,为思政课教学“增砖添瓦”。对学生而言,地方资源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凿的历史事实就产生于学生周遭环境,带有天然的亲切感。将地方资源引入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增进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有效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二是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将高校特色如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大学精神是高校培育学生的重要思想导向和精神引领,在无形中引导着学生发展[11]。大学精神内涵丰富,不同高校因其功能定位和发展历史的不同而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价值内核和大学精神。将大学精神引入虚拟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大学自身特色,感召和团结师生为提高办学质量、厚植文化积淀而奋斗。对理工科高校而言,大学精神在虚拟实践教学中得到再阐释、再凝练,焕发新的活力,有利于解决人文精神相对缺失的问题。高校可以校史馆、图书馆为依托,建设虚拟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虚拟实践教学,这样既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又能为大学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内容选择要依据一定准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导向,以历史事实及史料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目的,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对地方资源以及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相关的素材进行萃取提炼、加工整理。综合来看,以地方资源为依托开展的教学属于校外虚拟实践教学,以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为核心的教学属于校内虚拟实践教学,内外结合,可有效提高虚拟实践教学效果。

(二)与时俱进,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思政课教师是虚拟实践教学的主导力量,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切实创新思维方式,更新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一是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在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培养信息化思维,开阔知识视野,做到思维新、视野广,与当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行为特征、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特征相契合。借助新型传播媒介,以开放、交流、批判、融合的心态学习国内外新兴教学理念;换句话说,学习绝非照搬照抄、全盘接受,而是在开放与交流中,批判地接受新兴理念。立足国内国际视野,关注重大热点问题,依形势、政策变化创新教学理念,让教学内容常讲常新。要融入学生群体,关切学生成长,把握学生思想特点,了解学生价值偏好,针对其行为特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提高教师技术水平。提高教育产品开发、使用、管理人员的技术自觉和技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前提[12]。高校应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引进软件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通过组织信息技术培训班、信息技术交流研讨会等为教师提供课程开发、办公软件使用、视频剪辑、网络法律法规等项目培训),创造信息化教学氛围,提高教师熟练运用虚拟现实等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并使教师掌握一定的网络法律知识。三是教师应发挥作为虚拟实践教学“设计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择优选择智能化、便携化、易操作、易维护的信息技术平台,合理掌控节奏,统筹运用技术平台与其他教学要素,以便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技术的引入,无疑会带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思考。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只是辅助中介,处于从属地位;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学术涵养、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建构脉络清晰的知识图谱、鉴别复杂多变的信息资源,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当代大学生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学生关注的敏感问题、现实问题,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总之,思政课教师只有正视新变化,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技术素养,才能充分发挥引路人作用。

(三)开放合作,注重虚拟实践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教育资源的共享实质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高校间教育资源占有的现实差距、现代科学技术的变革等为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合理配置提供了现实可能。虚拟实践教学以基于流动性、开放性为特征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资源共享特性更为显著。

从共享的发生范围来看,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有两种。一是高校内部共享。以“培育特色,强化优势,改革创新,重在大精”[13]的理念进行专项资源配置,形成特色优势,搭建特色平台。具体实施路径为:合理配置基本经费;虚拟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构建一流的服务保障体系。通过简化经费审批流程、扩大自主权、强化激励引导、加强绩效评估、优化经费制度[14];教师按照要求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虚拟实践教学环节的双向互动,确保虚拟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服务保障工作总则,协调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校内部门的关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构建一流的服务保障体系。二是校际共享、校企事业单位合作。部分高校已经建设了一批虚拟实践教学优质资源,如北京理工大学“重走长征路”线上课程等。高校之间可通过大学城、校际联盟等形式,以线上线下方式共享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专题网站、基地,同时推动虚拟实践教学名师互动交流。校企事业单位合作主要指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的合作。通过聘请专职技术人员共同构建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在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共享过程中,也应营造健康的资源共享环境:提高资源共享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加强《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学习,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定共享规范准则细则,协调统一共享标准;构建资源共享监督、评价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长效运行。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