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2-03-18雷艳玲孙德伟
雷艳玲 孙德伟
高职院校作为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体,承担着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重大使命,其人才培养的质与量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应聚焦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政治性、适应性、协同性、实践性、全员性、导向性,丰富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内涵,探索适应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和实践路径。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内涵
人无德不立,立德是树人的前提,立什么德决定了树什么人,决定了树人的价值取向,即为谁培养人。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取向,偏离树人的立德只能是空谈,只有明晰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将立德树人有机统一起来,既要知道是为谁培养人,也要知道培养什么样的人,更要知道怎样培养人,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价值内涵——立足“为谁树人”,明晰立德树人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导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一方面,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要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为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走向全球产业高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也是为了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简言之,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二)理论内涵——立足怎样立德树人,明晰立德树人的逻辑体系和实践路径
正确把握立德树人理论内涵的关键,就是要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立德”不仅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更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大德”,即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德”并重,“才”方能“尽其所能、用得其所”。在“大德”引领下,高职院校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围绕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持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三)时代内涵——立足树什么人,明晰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和使命担当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使命赋予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独特的时代内涵。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工巧匠。坚持“五育并举、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价值引领和技能培养并重。二是大力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工匠。要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培养掌握过硬知识和技能、具有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大国工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这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之选,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选。
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院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时代育人新要求,采取了有力措施,不断巩固与加强立德树人的地位。然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现状与新时代党中央的工作要求仍有差距。
(一)以德为先的立德树人培养理念不够突出
高职院校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确立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但以德为先的立德树人培养理念还不够突出。一是育人与育才的关系仍有偏差。在高职教育学生评价体系中,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素质、重功用目的轻价值目标的现象仍然存在,把学业成绩好坏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标尺,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劳动精神等指标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与权重不高,“德育与素质教育不协调,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变化”①。二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仍有失衡。在高职教育教师评价体系中,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服务轻教学的现象,把科研成果、服务成效作为教师评聘和职称、职务晋升的核心指标,教学成果和效果有被“去中心化”或“边缘化”的倾向。三是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仍不统一。在高职教育思政评价体系中,存在重授业轻传道的现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不强,还不能有效适应课程思政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体系的效果还不理想。
(二)开放协同的立德树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聚焦育人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与实践,但立德树人协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是立德树人育人主体协同效应尚不明显。虽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顶层设计者的高度重视,但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仍存在“单兵作战”的现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大思政协同工作格局尚未全面建立。此外,“碎片化的实施五育,只做加法,不做融合”②,师生对体育、美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劳动意识淡薄,“五育并举”的协同工作机制仍有待深化。二是立德树人协同育人过程衔接不够顺畅。立德树人是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工作体系,当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立德”与“树人”内容衔接不够、过程衔接生硬,甚至相互脱节的情况,如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个人成长成才规律,依托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等多元载体,构建衔接顺畅运转高效的立德树人工作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三是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生态尚未全面建立。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任务,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当前,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构建政府政策引领、学校育人为主、家庭育人为基、行企育人为补充,整合多元育人资源的开放协同育人生态尚未全面建立,如家校合作中家庭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产教融合中行业企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三全育人”格局中学校教育资源的体系化不足等。
(三)与时俱进的立德树人实施载体不够丰富
立德树人离开有效的实践载体,就会沦为空洞的说教。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较量空前激烈、数字技术空前发展的挑战,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思政教育智能化不够。当前思政教育技术手段滞后、教育方式泛化,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实效性不够。二是课程思政系统性不够。虽然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体系在逐步完善,但普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育、不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挖掘、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设计以及评价体系等课程思政改革仍处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尚不尽如人意。三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融入不够。当前,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活动已经大范围开展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主体的差异性,导致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匹配度不够、关联性不强等问题。应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互衔接、相互支撑,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水乳交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思政教育体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完善。
三、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就是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载体、人才培养主体、人才培养评价上体现立德树人的元素和要求,推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一)提升政治性: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接班人”素质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立志为之奋斗终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最鲜明的底色。
1.牢牢把握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立德树人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强化校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性战略部署,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工明确的立德树人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机制,树立立德树人工作“一盘棋”思想,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提升校党委对立德树人工作的领导力,强化立德树人政治责任。
2.深入开展优良“三风”引领的文化育人活动。围绕立德树人目标,精心挖掘凝练育人元素,凝聚育人智慧,举办教风、学风、校风“三风”养成系列文化活动。学校的专业建设、行政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都要融入立德树人价值理念,以良好的校风促教风带学风,巩固育人成果,提升育人品位,打造育人特色,让立德树人在“三风”建设中落地生根。
3.健全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以及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
(二)提升适应性: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复合型要求
坚持德技并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最典型的特征。
1.强化“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劳育美育、实践育人学时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配置比重,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公共文化素质课,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配套专业开设劳动和社会实践课,定制开发个性化选修课;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及时引入行业企业先进理念和资源,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新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综合素能培养,构建通识教育、职业基础教育、专业核心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发挥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的文化浸润功能,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的思维拓展功能,推进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多阶递进培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2.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主渠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和育人名师,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其他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强化显性教育、细化隐性教育,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提升协同性: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双元”育人
坚持以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为导向,校企协同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1.构建校企双主体培养体制。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要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理事会、董事会、职教集团、产教联盟等为组织架构,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搭建共同的决策平台、管理平台、对话平台、考核平台。以校企双主体共有共建共管为核心,以“工学交替、育训结合、德技并修”为原则,共建基于专业群的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立校企多维多层对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双方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精准匹配和全方位融合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2.推广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最典型特征。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应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业岗位与技术技能人才对接,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搭建产教融合多功能平台,大力推广以现代学徒制为特色的“做中学、做中教”双主体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和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双元育人。
3.推进国际产教资源融合。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要从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出发,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探索举办“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培养培训项目、开展学术人文交流、举办海外职教成果展等多种“走出去”的形式,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与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话语权,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中高端助力。
(四)提升实践性:人才培养载体强化情景育人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
1.建立实践导向的思政人才培养基地。当前,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认识社会的途径、渠道、环境比以往要丰富复杂得多。因此,立德树人要注重发挥实践育人的独特作用,结合专业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将立德树人的理念纳入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各类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突出立德树人载体的传导性、关联性、互动性、情景性,创设立德树人的具体情境、场景,在知行合一、寓教于乐的社会体验中将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认知。
2.搭建数字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资源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074 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20~49 岁的网民占整体网民规模高达57%。同时,从其之前发布的第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发现,高中/中专/技校、大学专科学历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20.6%、10.5%,学生网民占比达21%,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所需。因此,应契合当前学生学习、生活、认知的特点,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打造网络思政微课堂、VR 思政体验基地等数字化、互动式、立体式的学习平台,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精准推送和精准评价,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泛在、移动和个性化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立德树人教育的时空覆盖面,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开展与专业融合的进阶式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课程教育为依托,根据各年级学生成长特点,以提升职业劳动能力为核心,开发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对象的系列劳动课程,构建“职业劳动体验—专业劳动能力—职业劳动能力”三级递进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劳动教育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同向发力。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能够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文化景观,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和活动载体,内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劳动教育在校园里“扎根发芽”。将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抓手,通过分类开展日常生活劳动、专业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养成。
(五)体现全员性:人才培养主体强化多方合力
立德树人是涉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育人工程。坚持“三全育人”,打造开放协同全方位育人的立德树人教育生态,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最佳状态。
1.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首先就是要立‘师德’。教师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要基于人才培养视角,坚持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双元”融合为目标,打造思政素养、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国际化素养“四能”并进的学业导师;基于产教融合视角,坚持以教产双方协同发力为原则,打造校企双向融通的产业导师;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赋能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创新导师,加强教师过硬的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校企资源整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培训,以高水平“三能型”教师队伍践行立德树人宗旨和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学生成人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统筹规划思政教育六支主要队伍。坚持全员育人理念,开阔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完善评聘考核激励奖惩机制,整体推进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六支队伍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大力实施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认真抓好“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完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推进服务型团组织建设,提升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力;突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分层分类培养培训机制,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引,构建一支专兼互补、内外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3.完善开放协同全域式育人生态。立德树人工作是高职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向同行、综合施策的系统工程,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和补充性作用,补齐家庭育人的短板;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立德树人工作中,建立优秀校友、行业先进人物等社会群体参与育人的体制机制;健全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架构,把立德树人融入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作运行的校内立德树人管理架构和工作机制,打造开放协同全方位育人的立德树人教育生态。
(六)提升导向性:人才培养评价强化立德树人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评判标准,从而引导职业教育回归本性、回归初心,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
1.健全立德树人导向的评价体系。紧紧抓住“破五唯”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契机,坚持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理念,将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全面融入教师选人用人、职称评价制度、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科研绩效评价制度、部门目标考核制度,完善立德树人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导向机制、反馈机制,切实落实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引导教育回归初心和本性,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正向激励效应。
2.突出立德树人典型的示范引领。立德树人不同于其他别的工作,是事关人的思想的教育。立德树人应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职业岗位特征,聚焦重大时事热点、重大发展战略、重大节庆活动,注重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选树一批立德树人典型人物和典型项目,突出立德树人的职业性、价值性、实效性。
立德树人关于“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性和主体性。立德树人是一项百年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依托课程、教材、教学、管理、文化等多维载体,共同打造党委领导、开放协同、德技并重的全域式立德树人教育生态。
[注释]
①初秀伟,刘永昌,蔡岩.“立德树人”视阈下重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9(3):66.
②袁振国,沈伟.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现状、挑战与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