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若干策略
2022-03-18刘飒徐欢何鹏
刘 飒 徐 欢 何 鹏
(杭州市余杭区汀洲学校 浙江杭州 311100)
新课标中关于古诗教学部分有明确的经典篇目附录,在新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在各单元中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存在,因此一线教师要重视培智教材中的古诗教学版块。文章重点思考了如何在一般性古诗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促进培智学生的深度学习,并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促进学生感性学习到理性学习的转变,不断提高一线教师对古诗文本的解析能力。
一、深度学习提出的背景
(一)教学质量观下对古诗教学的理性思考。最近一期的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中,重点关注了特殊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深耕课堂多年的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质量问题也深有感触。虽然特殊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但是也有不少共性的地方,教学质量观的树立一定程度上来说应该是在共性中追求个性。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普通教育中古诗学习的一般性要求,并进行融合创新,通过变换教学形式或者降低部分目标的要求达到整体有质量学习的育人目标。以古诗教学为例,在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附录了20篇的经典古诗词,对于这些经典古诗篇目,教师不光是要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要思考如何做到有质量地教与学的问题,如何在不同的学段中体现教学的差异化、质量观的问题。
(二)精准剖析不同学段学生古诗学习的特点。不同学段的培智学生学习古诗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不单单是体现在古诗的字数和识字的难度上,也体现在对古诗内涵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审美观上,老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大教育理念观,然后再根据班级培智学生的实际能力做一些弹性的要求。但是总的来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重心可以放在多形式的朗读和诵读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由感性学习到理性学习的过渡,不要停留在简单的识记与诵读上,要逐步提高相应的学习标准,提高育人的质量。
二、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借助多种形式,提高朗读语感。三分诗,七分读。学好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读好古诗,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并在多形式的朗读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朗读的语感。对于如何读好古诗,除了常见的老师领读,学生唱读,常规诵读之外,还可以深挖具体朗读中的指导策略。
1.借助动作,读出节奏感。运用动作读出节奏感是一种倾向于速读的朗读形式,通过这种手口并用的方式,可以多感官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识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常用的动作主要是打拍子,学生双手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拍打桌面,拍打的同时速读古诗,拍子越快,读的速度也越快,老师也可以在节奏的掌控中逐渐增加难度,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在打拍子的速读形式中,最关键的是要做到拍子与朗读要同步,有几个字就打几个拍子,如此持续练下去,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高。[1]
2.借助标识,读出顿挫感。古诗的正确停顿非常重要,该挺的地方停,该连的地方连,才能读出顿挫感。要教好学生停顿,老师自己先要有停顿的意识,不能因为学生学习速度慢,就忽视最基本的朗读技巧。以培智学生目前接触最多的绝句为例,大部分五言绝句一般遵循“二三停”的原则,七言绝句遵循“四三停”的原则。以《春晓》五言绝句为例,“二三停”体现在诗的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停顿,如,朗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时候,可以通过划线标识的方法让学生一目了然,该在何处停顿。同时在朗读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停顿,可以适当拉长停顿的时间。
除了掌握基础的停顿原则之外,顿挫感还体现在对韵脚的朗读上,其实韵脚的朗读非常容易,只要做到拉长最有一个押韵汉字的读音即可,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具备这样的理念与意识。以五绝古诗《静夜思》的韵脚教学为例,老师通过圈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韵脚,并通过韵母的呈现与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慢读中体会到韵脚的存在与规律。
3.借助曲调,读出氛围感。曲调既可以渲染古诗中的氛围基调,也可以在曲子节奏的带动下,化读为唱,让学生唱出来,丰富朗读的形式和层次。在氛围感的营造上,需要结合古诗的意境选用合适的曲调,比如,对《清明》这样透露出悲伤氛围的古诗,曲调应该要舒缓一些,凝重一些;对于《春夜喜雨》这样较为明朗、欢快的古诗,曲调相应也要活泼一些、喜悦一些;对于《登鹳雀楼》这样豪放的古诗,乐曲又应该要大气一些、磅礴一些。总是,曲调的选择要适合古诗的意境,并在朗读时读出相应的意境和氛围,或抑或扬,或喜或悲。
(二)搭建叙说支架,表达诗句含义。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才能将古诗记得更加牢固,同时在古文今译的练习中,也能提高培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经验组织表达的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变僵硬的课堂为活的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一定的教学支架,在支持策略下让培智学生逐步完成诗句的翻译。
1.感官支架,直观叙说。对于一些画面感很强的诗句,老师充分运用学生的感知觉进行学习,通过呈现鲜明的视觉化的画面或者视听结合的画面,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古诗中所表达的含义。如,学习古诗《春晓》时,为了练习学生独立表达“处处闻啼鸟”的现代含义,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的画面,并配上鸟啼的声音,然后让学生一边借助注释,一边根据画面,独立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再比如,让学生理解“花落知多少”这一句时,同样可以呈现花瓣飘落一地的画面,并引导学生表达看到的画面,同时反问学生能不能数得清有多少,借助画面和老师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练习与思考中独立表达出诗句的含义。
2.填充支架,引导叙说。培智学生所学的诗句大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但是也有一部分诗句并不是很容易就能用现代白话文表达出来的,比如,杜甫的《绝句》诗,诗的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句子只需要呈现直观画面,学生独立或者半独立翻译都不是问题。但是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想要独立理解与翻译就难得多。对于这样的难度较大的诗句,老师可以借助填充支架,将一些难以连贯的地方直接提示出来,只需要学生完成一些相对简单,可以独立叙说的任务。对于后两句的翻译,可以这样设计:坐在( ),可以看到西岭千年不化的( ),门口( )着从东吴来的万里之外的( )。这样的填充设计极大地降低了翻译难度,符合培智学生学习特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培智学生可以达到更高的难度,老师也可以在借助课文注释的情况下,增加叙说的内容,缩小提示的范围,一切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做到因人而异,实事求是。[2]
(三)契合诗句情境,培养想象能力。为了让古诗教学更富有趣味性与个性化,同时在古诗学习中促进学生能动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思考,增加师生之间的交互。老师可以契合古诗当中的情境,针对性地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在问题驱动中,让培智学生去想象,去表达。如,在教授古诗《游子吟》中,诗句中最后两句透露出母亲对儿子分别时的不舍,是一种浓浓的母爱,结合诗中的情境画面,老师可以让学生主动想一想,说一说,母亲可能对儿子说了什么?在这个问题下,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与想象临别时的画面,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母亲的关爱,在练习中也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在古诗《悯农》中,诗中画面感很强,老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自己和农民伯伯在田里见面了,你有什么想对农民伯伯说的吗?这样的提问并不难,学生也一定可以说出一些自己的答案,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整个课堂的氛围也都将被调动起来,在学生叙说想法时,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透过关键字眼,把握中心思想。对于低段培智学生,古诗教学或许不需要过分深入地体会诗中暗含的思想或者情感,主要因为思想层面的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理性思维,而低段培智学生理性思维发展还不够。但是对于中高年级段的学生,经过教学研究发现,随着学生思维的成长与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完全是具备这样的推理能力的。对于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可以运用关键字眼或者关键词法,让学生找寻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继续以《悯农》为例,古诗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农民的辛苦,可以提示学生从诗句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中分别去找相应的关键词语,当学生能顺利找出“日当午”和“汗滴”这两个词时,基本就已经达到了老师的要求,此时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继续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词怎么能看出农民伯伯的辛苦。当然,如果学生不能顺利找到相应的关键字词,老师也可以直观化呈现太阳当空照与汗水不停滴下的图片或者视频,以图导文,然后图文结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所要表达的农民辛苦劳作,我们要珍惜粮食这一中心思想。
(五)建立知识联系,拓展文化素养。古诗教学也好,现代文教学也好,老师都要有意识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中,升华对有关知识的认知,并善于提炼归纳,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以教学古诗《咏柳》为例,古诗主要写了春天柳树的特点,同时也呈现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教学时,老师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与描写春天有关的古诗,并进行视觉化呈现,让学生品味不同诗人诗中春天的特点,从审美的角度让学生多元感知春天的美丽与生机。[3]比如,可以同时呈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句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品读春天的特点。并在古诗的对比中,让学生逐步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之,古诗词在培智新教材中占比比较稳定,老师要重视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既要符合培智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念,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思路,切实提高培智学校古诗教学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