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模式下培智学校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3-18李娇芬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培智入学共育

李娇芬

(佛山市三水区启智学校 广东佛山 528100)

培智学校新生入学,由于身心发育障碍、适应环境能力差,一下子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过渡到陌生的校园环境,从自我为中心的家庭地位滑落至一视同仁的群体地位,加之人际交往对象的转变、更多社会行为规则的束缚,不可避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入学不适状况。[1]提高新生入学适应水平,是培智学校在入学阶段教育的工作重点,而这有赖于家校的共同努力。但现实中家校共育模式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短板,家校协同育人的共识依然缺乏、沟通合作机制还不完善,家校在新生入学准备、入学适应评价等方面存在缺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对培智学校新生入学适应的研究,建立完善有效的家校协同沟通共育机制,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安稳度过入学适应期。

一、培智学校新生入学不适整体情况、具体表现及影响因素

(一)整体情况。笔者从事培智学校低年级教育教学多年,通过与普特学校双边教师深入沟通,以及对多批次的培智学校入学阶段的新生进行样本观察发现,相比普通学校学生,培智学校新生的入学不适现象更为普遍且严重,大多数学习、情绪和行为问题甚至可以定性为适应障碍、适应缺陷,其不适情绪和行为保持的时间也更为长久且容易反复,对其身心健康影响深远。

(二)不良表现。大致可以归纳为课堂学习障碍、生活难以自理、社会交往困难、情绪行为异常四类入学不适表现。其中,课堂学习障碍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随意起身走动、无法保持安静、学习任务无法完成等[3],例如,有个学生极度逃避上课,曾在一段时期内一上课就闹着说尿急,出了教室门就好了;生活难以自理具体表现为无法独立饮食、如厕,吃饭拖沓脏乱、挑食偏食[3],有些学生因抗拒校园厕所环境,甚至会产生憋尿、憋大便行为等;社会交往困难具体表现为抵触集体活动,抗拒教师或同伴的接触,对待同伴有暴力攻击行为;情绪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幻无常,随意哭闹打人,无法正确认识和接纳不同意见或挫折。例如,有的学生会一直陷入等家长接送的发呆状态,到了放学时间,家长迟到还没来接,就出现暴躁发脾气、敲桌子甚至自残行为;又如,有的学生会因为分到一个不喜欢的玩具而突然情绪爆发、声嘶力竭,安静不下来。

(三)影响因素。

1.个体内在因素。包括先天病理导致的适应性行为障碍、入学时掌握的素质能力基础等。从生理(病理)角度分析,培智学校学生多数智力发育迟滞,障碍程度严重的甚至只有2岁左右正常儿童水平,更多学生不单单是智力问题,还伴有自闭症、唐氏综合症、脑瘫等症状类型。这些学生的入学适应状况不仅与智力水平明显相关,同时也受其他障碍症状影响较大,且障碍症状的程度越严重,入学适应不良表现也越明显。例如,智力障碍的学生,接受指令差,固执己见,对周围事物缺乏主动性,经常被动接受任务,学习任务的完成度较差,学习性适应不良现象更为明显;脑瘫症状的学生,身体动作功能尤其是语言、精细动作等发育迟缓,多有感觉统合失调,口齿不清,表达不清楚自身的需求和不适感,独立自理能力更为低下;自闭症的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同伴接纳水平较低,团结协作精神不强,无固定的玩伴,交往适应能力较差。

从心理角度分析,培智学校新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内在安全感不足,容易因依恋家人、分离焦虑等产生不良情绪;同时,行为刻板,性格偏执容易走极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情绪行为管理能力差。这类情绪行为问题的背后实际上也存在生理病理性因素。

从个体素质能力分析,当地没有特殊教育学前班,康复培训机构大城市才有,绝大多数培智学校新生也无法就读普通幼儿园,新生基本没有入学的学前准备教育或康复训练,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入学适应的关键素质学习训练不足[4]。

2.外在环境因素。包括与特殊儿童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成员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都将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教养水平,进而对特殊儿童影响深远。例如,多数特殊儿童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婚率较高,家庭成员的矛盾、紧张情绪会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安全感培养;受家庭收入影响,学前安置形式会有所不同,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学前教育和康复训练也会存在明显差异。又如,亲子教养模式对小孩的正面影响,优于混合教养模式,优于隔代教养模式;片面的家庭教育理念、教养能力,对小孩影响也很深远,过于溺爱包办则会导致小孩独立自理能力差,期望过低的则会对孩子放任自流,期望值过高则会反过来干预学校教育。

学校环境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较为严格的校园行为规则,没有结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设置比较清晰合理的入学适应期,都是影响新生适应不良的重要因素。

二、家校共育促进培智学校新生入学适应对策研究

良好的入学适应,是新生顺利接受学校教育、融入集体社会的基础。提高新生入学适应水平,学校教育是具体的实施主体,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两种环境,推动家校协同共育,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

(一)强化共识建立完善家校协同共育机制。实施家校共育模式,首先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教师要把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通过开展入学适应培训讲座、心理咨询进家庭等活动,提升家长对新生入学情绪行为和心理健康的认识,阐明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性,建立良好融洽的家校信赖关系,达成合作共识,实现家长与教师教育理念、对学生入学的期望值趋向统一。其次,要建立高效畅通的协同沟通机制。通过家访、家长会、面对面沟通、电话微信沟通等多种形式及时沟通[3],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在校发展状况,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4],结合每个新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具有个性的家校合作具体目标、相关准备、实施细则等,明晰家校合作共育的责任分工。最后,要积极构建家校信息共享平台。针对不同家庭的教养能力、方式和水平,为家长定制形式多样的指导手册、指导视频和专业讲座,通过微信群等平台予以及时的、互动的信息共享,建立完善跨时段、跨空间的过程指导,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传递专业的教学技巧,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家校合作意识。

(二)家校合作有针对性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学校方面,入学前要通过家访活动,结合问卷调查、自身观察,提前详细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如,穿衣、如厕等生活自理能力,饮食、午睡、卫生等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需要注意的问题。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需要准备的相关物品等,指导家长按照学校一日作息安排,帮助学生开展早晨起床、午间休息等作息调整训练。利用暑假或周末时间,安排与组织预入校活动,通过参观校园帮助家长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如果学生自理能力差,还可以根据安排适时开展入学前送教上门,指导督促家长提前开展干预训练。

家庭方面,要积极帮助特殊儿童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陪同小孩购买上学所需要的文具物品,调动其好奇心和入学欲望,督促小孩早睡早起,作息规律,培养小孩独立穿脱衣服、系鞋带、进餐、收拾餐具等生活自理能力[4],有条件的可以去特教幼儿园或康复训练机构,提前开展干预训练等。

(三)科学合理设置入学适应期及适应评估。

1.完善评价体系,开展个性化疏导。以医学评估为最初依据,以学校自制的量表评估为重要佐证,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七大领域进行量表测试评估,及时建立并适时健全成长档案,入学后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改善过程、进步程度定期记录成长轨迹,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实施及入学适应再评估夯实基础。

2.深化教学改革,设置入学适应期。调整培智学校一年级或低年级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对目前的将开学第一个月设定为新生适应期进行优化调整,设定入学第一个学期为新生入学适应期,针对特殊学生病理上天然障碍、生理上能力不足、心理上寻求关注等特点,积极开发新生入学适应的校本课程,编制教材、教案,提供教学范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保持安静、安坐、上下课问好、回答问题、听教师指令等课堂学习习惯,排队、打招呼、遵守校规校纪等日常常规、安全知识、生活自理等行为习惯。针对入校不同表现对症下药,尤其是要结合智力障碍、自闭症、唐氏综合症、脑瘫等类型特点,开展个性化干预辅导。适当增加多感官运动和游戏体验,帮助学生舒缓情绪和压力。

3.强化家校联动,营造支持性环境。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新生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4]。例如,在黑板、墙面、地面、桌椅上,充分利用丰富的视觉提示、墙面布置、小道具等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便于学生熟悉环境和活动流程。弹性设置接送时间,根据入校学生的适应行为,起初可安排每天上一至两节或者半天的课;适应障碍的,还可以邀请家长陪读一段时间,起到安抚新生情绪、加快适应学校的效果。建立师生亲密关系,选择合适的强化物,例如,通过玩具、小零食、游戏以及口头表扬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给予及时的奖励,提升积极性和成就感,让学生愿意与老师接触,听从老师的指令,合理安排学生座位,建立传帮带的良好班级氛围。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展开知识学习、独立能力、情绪控制等训练,在家庭、学校双重环境下,实现教育教学和家庭训练有机结合,进而完成身心调整,熟悉并入融校园环境。

猜你喜欢

培智入学共育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