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价值、挑战与路径
2022-03-18李翔宇
李翔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在此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国际化变革,主动融入并逐渐步入全球知识与学术网络的中心,对外开放广度日益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亦极大提升,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建设、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国际化是影响和塑造高等教育并使其应对21世纪挑战的一大力量,[1]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政策与关键举措。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克拉克·克尔(Clark·Kerr)曾指出,高等教育越来越被视为世界的一个窗口,而让这个窗口进一步开放是有利的。[2]因此,坚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不仅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引擎,亦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从而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无论是政策还是实践都得到进一步深入。2016年《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2018年《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对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质量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已连续两年成为教育部工作要点。2018年,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批准终止23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占到了当时所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十分之一,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开始注重质量管理与内涵式发展。[3]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步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质量提升”成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目标,这对实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全新要求。那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具有哪些重要的价值?面临哪些艰巨的挑战?可以采取哪些发展的路径?这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问题与任务,更是高等教育实现自身跨越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命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的时代价值
开放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对外开放能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方式和新动力。[4]新时代的中国,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与历史方位上,为了积极发展教育、建设国家、发展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等,不仅需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更需要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一)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有力方式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发展的诀要,对外开放是带动和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向前的动力。[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十四五”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此,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从内部着手进行综合改革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借助对外开放获取全球性优秀资源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有力方式。
第一,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有利于畅通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体系,加强合作共享,统筹好国内国际大局,从而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6]
第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与智力支撑,促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丰富和创新教育生态,满足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能够提高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水平,有利于产出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从德国转向美国的历史已经证明,高等教育中心所在,即是大国强国所在,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格局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可以引进与培育优质的人才与科技资源,促进效率提升与提供优质供给,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现代化强国。
第一,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可以引进与培养优秀的人才资源,促使国内在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环境、实践等方面的改革优化,为国内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磅礴的人才资源与人才力量。
第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可以引进与培育优秀的科学技术资源,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第三,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国际竞争中提升教育发展效率,并可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赢得民心。
(三)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引领全球教育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共同利益与价值认同,需要各国尊重彼此、互相理解与尊重、求同存异,达到合作共赢。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表明,教育是一种全球共同利益,具有人类普遍性问题的共同价值,对人类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7]由此来看,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特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柱。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有利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展现高等教育大国担当,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有利于我国高校创新知识传播的内容与方式,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从而通过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担当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8]
第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有利于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从而能够参与、融入并影响、引领全球教育治理与发展格局。
第三,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有利于加强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介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促进资源共享,与国际社会一道解决共同问题,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责任。
二、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的现实挑战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绩进入质量提升阶段的同时,面临的现实挑战也多种多样。不断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日益激烈的高新科技竞争、较难融通的学科与语言障碍等诸多因素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不断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全球,不断肆虐,持续至今。它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重影响,已然波及到了教育领域,教育国际化与教育全球化受到严重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也受到了严峻考验。为阻断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与传播,许多国家采取了关闭边境、关闭学校、开展线上教学、限制跨境教育与人员交流的措施,全球高等教育受到极大冲击,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受挫。此次疫情使得全球教育受到的负面影响在空间和时间双向维度上快速扩展,其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影响程度之深均为教育史上罕见。[9]在关闭边境与限制跨国流动的背景下,留学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留学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群体之一。由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破坏,家庭与个人的教育支付能力下降,再加上对于个人安全与健康的考虑,留学生的出国受教育意愿也有所下降。[10]疫情期间,关闭学校与实施线上教学成为应对疫情开展教育的必要手段。但是,线上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教学内容要少于正常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等,而这对于各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亦是一次大考。[11]如今,全球已步入“后疫情”时期,留学教育、线上教学等面对的风险与挑战仍将继续存在,这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二)日益激烈的高新科技竞争
高新科技的掌握与应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综合实力强盛的重要标志,能极大地影响、制约和改变国家与国家之间核心竞争力的对比状况。历史证明,每一次大国的成长与崛起都与当时科学技术革命与新兴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密不可分,高新科技革命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强国之间的潜在力量与综合实力对比。[12]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乃至国际关系产生一定负面效应。科技领域已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战略阵地,特别是大国之间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全面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分工与大国竞争的落脚点。例如,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空间已成为国家利益的交汇点和国家冲突新的策源地,大国围绕信息和网络安全的博弈迅速升温。站在维护和保障既定国际利益分配状况和国际关系权力格局的角度,目前占据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不断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垄断核心技术,这也带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目光移向了高端要素争夺和高新科技竞争。同时,人才竞争是科技竞争的核心和实质,科技人才的竞争更加显示出国家之间对高端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因此围绕人才的国际争夺战也愈加激烈。在发达国家的人才“虹吸效应”与新兴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争夺背景下,我国一方面积极引进国际优秀人才,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这也是国际化进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对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一定挑战。
(三)较难融通的学科与语言障碍
国家之间设置有不完全相同的学科专业,有些学科如教育科学具有很强的国别传统,并且不同学科的国际化程度也存在差异。[13]因此,如果留学生修读别国传统较强的学科,由于文化差异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很难学好学通。另外,相对于国际化程度较浅的学科,国际化程度较深的学科的吸引力要更强,这就会造成教育国际化单方面资源的紧张和激烈竞争,甚至加剧国际化学科设置同质化现象,从而产生联动效应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由于各国设置不一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和专业课程,不同国家院校、学历、学分之间的认证与认可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如何科学地促进学分互认和学分转换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跨国修读学分的互认工作由于体制障碍、学分含金量、利益保护壁垒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迟迟未能实现全面顺利推广,[14]这就对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造成了消极效应。语言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大挑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个难点。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语国家主导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在世界各地进行扩散与传播并产生国际影响力。由此,英语作为目前的国际通用语言,一是作为教学语言被过度使用,二是处于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顶端,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和师生培养引进工作。在以英语为通用语言而主宰国际学术科研与教育的背景下,对中国这样一个非英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克服语言障碍当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的重要任务。
三、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
面对这些艰巨的困难与挑战,要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需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自主平等、互利共赢、积极引领中促进开放;开展国际化行动,强化我国国际化服务、科研、课程等品牌效应;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做好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国际化工作,从而为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独有而巨大的力量。
(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障自主平等、实现互利共赢、勇担引领责任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是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为目标的全球发展价值观,是对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积极回应,其正逐步获得国际社会认可,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需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障国家间自主平等,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勇担引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责任。
1.尊重国家差异,保障各国自主性与平等性,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承认差异、保障平等、文明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与基石。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国家之间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这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提。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尤其是逆全球化现象,我们需要尊重国家差异,要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保障自身自主性、保证各国平等性,将差异作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动力[15]。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种文化相互吸引、相互融合,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保持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基本态势,打造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文化世界。面对逆全球化现象与意识形态博弈,我国高等教育应该秉持文化多元主义和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态度和立场,寻求文化共识,建立深邃长久的文化纽带。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文明的交流互鉴。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要积极从世界先进文化中汲取有益营养,传播创新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繁荣我国大学文化,厚实我国高等教育文化底蕴。
2.基于自身与整体利益,关注全球与人类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于全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强调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倡导各国基于自身利益与整体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第一,我国要通过互利共赢发挥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经济功能。赚取利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机与重要目的,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的影响和约束下,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必须注意到世界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与冲突,必须从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角度实现盈利目的。第二,我国要从追求人类共同体利益角度界定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目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应该关注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前提思考发展目标、作出行为选择。第三,实现促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性循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价值坐标与价值引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
3.增强学术话语权,构筑学术共同体,勇担引领国际教育发展责任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要发挥教育的特有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需要勇担引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责任与使命。第一,做好学术研究,增强学术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开展学术研究,要努力创造发展出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成果,开展面向人类共同利益与核心关切的学术研究,积极推动我国科研成果走向世界,增强我国学术研究国际话语权。第二,构筑学术共同体,促进科研成果开放共享。学术共同体是产出思想的源泉,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要想更进一步,就需要创设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促进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对话与讨论,实现知识、科研、学术成果的合作与共享。第三,勇担引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责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做好学术研究与促进学术成果共享的基础上,要发挥我国作为高等教育大国的表率作用,积极担当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建设者与牵头者,为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搭建桥梁。
(二)开展国际化行动,强化我国国际化服务、科研、课程等品牌效应
促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关键就在于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为此,政府部门和高校可依托相关战略措施与发展优势,开展国际化行动,强化我国国际化的服务、科研、课程等品牌效应。
1.扩展自贸区的功能,试点开展国际高等教育服务
《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除非各国政府彻底资助,否则凡是收取学费和带有商业化盈利性质的教育活动,都在教育服务贸易范畴之内。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即承认了五类教育服务贸易部门。在此背景下,可以在既有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在自贸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试点,一方面可以引进优质的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带动中方合作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亦可完善自贸区的多元功能,延揽国际人才,发展国际社区。同时,发挥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逐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合作办学项目,进而扩展到欧美发达国家,从而扩大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影响力。在这一“引进”与“输出”的双向互动中,我国可规范并引导对外合作办学,提高其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提高人才竞争力,在全球教育服务贸易规则制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实施国际性科研计划
“211”工程和“985”工程相继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有力促进了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进程。“双一流”建设目标与实施路径也推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进入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国际性是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的鲜明特征,这一特征在当前表现得尤为明显,国际上的高新科技竞争与优秀人才竞争在大学与科研院所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将对外开放作为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引擎,比照其它国家发展水平较高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通过强强合作,与世界一流或知名院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学科优势,主导发起一系列国际合作计划,面向全球性问题,建立国际或区域性合作的大型科学研究中心,吸引、聚集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高水平创新队伍与高层次智力资源,提升科技发展水平与竞争力,全面推动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有效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影响力。
3.利用教育信息化优势,发展国际性网络课程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国际化关系密切,教育信息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和时间因素的限制,通过网络技术等有力推动了教育国际化。如今,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人员技术、基础设施、模式设置、软硬件应用和国际影响力上取得重大进展,为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互联网和自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是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更高质量地对外开放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课程是专业和学科的基础与载体,高等教育是专业和学科的集合体,课程国际化直接有利于促进和带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因此,要建立系统性的国际教学系统,实施课程体系的流动性,克服语言障碍,增加和提高外语课程的授课数量和质量,积极引进和使用质量优、水平高的国外原版教材,结合学习需要和实际可能,配合以相关人员和设施,采取全英文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多层次多类别开发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根据师生需求组建配套的电子教案书籍、直播重播精品课程、数据资料库、在线模拟教学和评价平台等。
(三)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做好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国际化工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根本所在。师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需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做好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留学教育等工作。
1.借助多边会议交流机制,发挥大学校长的引领作用
大学校长在以人文交流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大学校长可以借助多边会议交流机制,特别是在举办国内的国际性会议和出外参加国际性会议时,积极阐述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升质量的决心和信心,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和人文交流的互利共赢、包容共识的具体追求,并利用国际性报刊媒体,通过具有表现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讲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理念,宣传我国百年来尤其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故事,展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成果,传播我国的高等教育声音,发挥其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的引领作用。
2.以培养-引进-支持为主线,提升高校教师国际化水平
教师是高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提升高校教师国际化水平,需做好培养、引进、支持等方面工作。首先,依托人才工程和引智项目,培养造就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科研创新前沿、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实现知识发展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高层次人才。其次,建立健全国际化人才引进机制并创新引进方式,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保障服务体系,通过海外博士后、长期在外教学、海外客座教授等多种形式,利用国际顶级学术年会等学术活动,引进海内外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学者,组建形成跨国界、多元化、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团队。最后,建立教师国际学术网络参与支持制度,完善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参加重要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与科研课题、参与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指导培养留学生和教授国际课程等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与职称晋升指标体系。
3.构建现代化留学服务体系,做好高校学生国际化工作
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构建现代化留学服务体系是服务教育现代化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第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加大海外留学的力度,开发学生短长期交流项目和实施高校联合培养项目等。第二,扩大海外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优化海外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提高海外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改革国际学生招生方式与培养机制,大力吸引国际优质生源。第三,与国际留学生奖助经费体系接轨,探索改革奖助经费使用方式,完善奖助经费使用办法,提升奖学金金额,扩大奖学金覆盖范围。第四,与各国认证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认证办法和标准,提高学历认证专业性,推动解决国内外学历学位对应关系中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