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2022-03-18李玟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李玟珏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上好思政课做出的一个回答,这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新时代新形势决定了高职思政课改革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大思政课”理念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出的要求、厘清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究“大思政课”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从而有利于提升新时代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一、“大思政课”理念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大思政课”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在教学主体、学习主体和育人方式等方面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提高了对教学主体的要求

在教学主体上,“大思政课”提高了对教师队伍的规范要求。培养一支能够胜任“大思政课”的教师队伍是上好“大思政课”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明确了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努力达到的水平和层次。具体体现在,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大格局,要能站在党和人民长期而伟大的实践中去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在社会大课堂中上好“大思政课”。其次要有大视野,善于将思政课放在两个大局中看待,在国际比较中阐述立场、观点。再次要有大情怀,思政教师心里要时刻装着党和国家,坚持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客观理性看待实际问题。同时,心里要时刻想着学生,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二)凸显了对学习主体的厚望

在学习主体上,“大思政课”凸显了对青年学子的厚望。大新时代青年学生是思政课的学习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后继力量。新时代青年学生拥有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经历较少生活磨难的他们比较容易沉迷于享乐,进而丧失艰苦奋斗精神。对此,“大思政课”要求引导学生在思政大课堂中把握历史大势、感悟人民伟力,在自省中获得精神升华,脱离低级趣味,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承担起历史重任。“大思政课”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从中获取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在“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可以轻松运用网络获取海量资讯,视野更为开阔,面对纷繁复杂的大舆论场他们比较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网站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导致迷失目标,无所适从。对此,“大思政课”要让他们面对众多诱惑和考验,时刻保持清醒,勇挑重担,能立远大志向、成为社会大才。

(三)强调了对教学资源的拓展

在教学资源上,“大思政课”强调了对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教学资源是充实课堂内容的原材料,过去有限的教学资源已难以满足“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新时代学生需要更开放的、直观的、充满活力的学习体验。“大思政课”之“大”,强调思政课教学要有“大资源”,向网络、社会等多渠道获取资源。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拓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教学资源用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注重筛选和整合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充足、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和创新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吸引力,让青年学生在有血有肉、内涵丰富的教学熏陶中汲取营养。

二、“大思政课”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不高

对标“大思政课”对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素养不强。部分教师缺乏政治敏锐性,对时事热点反应迟钝,甚至对某些重要社会事件一无所知;也有些教师对时事热点的剖析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片面、主观,导致错误思想的传播和政治立场的偏离。二是师德素养不高。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然而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物质化、功利化现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频频出现,部分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较低,对工作没有热情、对学生缺乏关爱。三是专业能力素养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全面学习和深入研究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理论功底不扎实,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不严谨、甚至不科学,如此很难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亦难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思政课教师普遍存在教学工作量过大的问题,且大多教师都承担着百人以上的大班教学,这些繁重的工作任务导致他们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专心做教学创新和科研工作,教书育人能力、教科研能力等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关注和兴趣

高职学生普遍对思政课学习缺乏关注和兴趣,相较于专业课,思政课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更多是无用、无趣。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难以接受纯理论教学。高职学生理论水平较低,但思维很活跃,他们喜欢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拓宽眼界、增长见识,但一些思政课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组织和评价,导致出现以理论课代替实践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缺乏有效组织和指导而流于形式等现象,实践育人效果欠佳。二是学生比较抵触说教式的教学。部分思政课教师“强灌输”课程相关知识,忽略高职学生对枯燥内容难于吸收消化的特点,单一的教学方法易引发学生对思政课的抵触与反感。三是学生无法对课程教学产生情感共鸣。现实中不少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供给上缺少针对性,脱离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的“困惑点”,形式不够鲜活,显然达不到“大思政课”的要求,课堂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触及他们的灵魂,满足不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日常教学生活中可用于思政课教学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形式各异,但是在高职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中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比如网络上有大量的视频等资料,但由于网站保护,致使无法下载和使用;即使有些视频能够下载,但由于教师不具备视频的剪辑、组合等相关的多媒体技术,导致资料无法真正运用于课堂教学。二是实体资源挖掘不够。要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必要的经费是需要得到保障的,但目前很多高职思政部的建设和发展存在经费短缺问题,甚至有些学校没有设立思政专项经费,教师和学生很少有机会实地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导致对这些实体资源了解不多,无法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三是教师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的意识不强。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由于缺乏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教学任务繁重、待遇低等各种原因,他们用于备课的时间和精力比较有限,往往仅向教材要资源,忽略对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秀传统文化与情感资源的挖掘和使用。

三、“大思政课”理念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三维实践路径

针对以上阐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思政课教学主体、学习主体、教学资源三个维度着力,将“大思政课”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锻造教书育人大先生

要在整体上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必须树立“大思政课”观,在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能力素养等方面做出努力,把思政课教师锻造为担当教书育人使命的大先生。

1.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做到“政治要强”。首先,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条完全正确的道路,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其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政治意识,能够从政治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在课堂上坚决响应和执行党中央决策,做党执政的忠实拥护者,不能出现不利于国家、人民和民族或有悖于党中央精神的思想和言论。再次,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政课教师要时时关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客观准确地判断政治是非,增强政治敏感性。同时,重点聚焦中国实际问题,关注中国社会变革,讲好中国故事,能够用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正确认识中国。

2.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思政课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要严于律己。思政课教师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同时严格遵守纪律,用身边行为失范、违规违纪的教师案例警示自己,通过教师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营造良好氛围。其次,要以德感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政教师要坚持言行一致,避免说一套做一套,坚持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师德风尚,用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感染赢得学生。再次,要以爱育人。思政教师要热爱思政教育,尽职尽责,忠于教学工作。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与学生谈心、谈感受,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师,才会信其师而信其道。

3.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素养。思政课教学强调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教师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较高的专业能力素养是上好思政课的必要条件。首先,涵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参加每周五举办的“周末理论大讲堂”、关注各种学术讲座和论坛、深入阅读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等途径了解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前沿知识,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同时,针对高职院校两门思政主干课程,教师要对相应的课程知识展开纵向与横向的深度学习。其次,拓宽人文社会学科视野。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历史学、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范畴。教师要自觉学习和储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阔学术和社会视野,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全面地剖析各种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现实。再次,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在信息化社会,思政教师要积极探索思政课与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效融合,学会熟练运用智慧课堂、微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载体和方法,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政“金课”。

(二)全面满足学生需求,落实立德树人大目标

要全面满足学生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成才需求,必须树立“大思政课”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等方面加以改进,实现立德树人的大目标。

1.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职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对实践教学的兴趣明显高于对理论课教学的兴趣,更喜欢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来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日常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创造条件让青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在社会生活大课堂中深刻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譬如疫情防控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真正的了解我们党和政府是如何有效开展抗疫工作的,从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认可;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参加各类社会服务,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及社会实践报告等学习任务,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实践教学必须避免搞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

2.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表现相对较差,比如学习意识淡薄、对学习规律的认知缺失、学习目标自理能力差、难以形成个体的学习规律等。思政课教师应贯彻“精准思政”的理念,课前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学情调研,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同时,教学模式由过去注重“怎样教”向“怎样学”转变,教师应善于以问题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树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帮助学生真正领悟到参与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升课堂的体验感。

3.正确对待学生情感需求。要使思政课的理论传授、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与学生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产生密切联系。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跟学生的沟通交流,洞察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思想动向,能在学生陷入思想困境时第一时间给予思想指引,在学生陷入生活困境时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帮助。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学生在心灵脆弱之际被错误价值观乘虚而入,而且能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关心和关爱,将仁爱与奉献的情怀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在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的基础上,精心选择能引发学生共鸣的生动内容和素材融入课堂,使思政课堂教学能真正入学生头脑。

(三)有效拓展教学资源,营造内涵丰富大课堂

要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必须树立“大思政课”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体资源及其他资源等各种资源,打造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的思政大课堂。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对网络媒体上有关思政课教学的相关资源和信息保持时刻关注,注重发挥集体备课和分工协作的合力作用,精心选取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其次,为了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学校有必要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和教学相关软件使用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教师通过培训能够熟练操作网络教学视频的下载和剪辑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在思政课上的教育作用,提高课堂的“抬头率”,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大力挖掘实体资源。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为思政课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为思政课部门及思政课教师必要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条件和保障。一方面,鼓励广大思政教师和学生有条件走出去,外出学习考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借助“社会大课堂”,挖掘具有育人效应的社会资源,根据思政课的课程标准和要求,推进社会资源的课程转换,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吸纳社会成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促进教学活动主体的多元化,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比如思政课的讲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邀请专家学者或具有示范效应的模范人物参与课堂建构,使思政课课程更加富有社会意蕴和现实感。

3.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学校要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重视对各种思政课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有效运用,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校园小范围,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秉持融合、开放、发展的理念,善于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历史资源融入课堂,敢于尝试将海量的社会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后引入教学,勤于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资源,以更好地为思政课教学服务。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