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策略研究

2022-03-18黄献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高产教校企

■黄献宁,李 冉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550)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1]。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2]。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3]。国家政策在不断推进和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双高计划”不仅为优质的职业教育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推进产教融合,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自身办学质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水平,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目前,职业教育已进入了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但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产业升级要求,与企业之间的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薄弱,服务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足。本文在科学系统地深入分析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内涵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个不同主体角度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探析了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外延

产教融合就是将产业和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质量进行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并非新提法、新思路、新概念,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一)高职教育的跨界融合共建

产教融合是产业界与教育界的跨界融合,具有开放性和跨界性,其本质意义就是通过教育与产业的合作和共享,实现资源的整合、共赢发展。为了加快从产教结合向融合纵深发展,推动嵌入式教育特色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将协同育人、协同创新融入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全过程,全面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满足行业需要,高职院校应开展职业人才培训,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互补优势,增强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能力,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特殊作用,牵头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和社会培养复合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我国区域性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推进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

产教融合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但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产业发展需求和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能精准匹配,造成实用人才和技术人才短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旧的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先进、精密、尖端”产业的形成对人才的质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在促进高等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移和合作机制建设、推进“引企入教”改革、根据企业实际环境实施人才培训模式、支持高职院校与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园区、促进产业教育整合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立产业教育一体化联盟和覆盖整个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不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教育融入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到真正的落地生根。

(三)博弈主体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

根据现代经济社会学中的“社会建构”理论,不同的社会行为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行动目标,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协商、妥协,最终达成共识。产教融合就是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目标,不同主体根据自身利益,基于特定领域规则的约束下构建的博弈和互动过程。政府、企业和学校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政府的利益诉求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企业的根本利益诉求是为了获得优质人力资源,实现专业知识更新迭代,提高企业竞争力;高职院校的利益诉求是为了有效地节约其办学费用,提升人才素养,获得优质办学资源。只有通过整合不同主体的价值链,他们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体现,形成“互融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二、“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问题

如何推动校企利益、制度、文化、技术、人员、资源融合,进一步适应和完善区域内企业对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问题。宏观层面,国家为产教融合保驾护航,但在深化过程中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应该理性剖析原因。

(一)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操作性和针对性都不强,这些文件大多从宏观上做指导,真正的实施措施和激励政策很少。在资源整合方面,一些政府部门不知道如何发挥好主导作用,实现的路径和形式比较简单随意,在对高职教育的管理中,往往是普通教育管理规范的“移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缺乏资源整合和资金保障机制,导致中央政策落实滞后。地方政府在专业建设如何与区域经济相衔接、人才培养如何与地方产业链相衔接、如何达到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产教融合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制度不完善,很多企业认为协同育人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为了建立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也需要建立起更具针对性的校企合作体系,明确合作模式、合作方向和合作目标。

(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许多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仍然属于浅层次的合作,合作模式一般是顶岗实习与订单式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校企人才教育、过程管理、成果分享、责任划分等新机制和体制尚未完全确立,难以突破壁垒,进一步融合。首先,企业的态度不积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往往不愿参与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附加任务,甚至一些企业认为,与高校的合作无形中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风险也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如果没有明确的企业责任和义务,没有政府的专项补贴,“融合”本身很可能陷入形式化、功利化和短期化的困境。其次,企业的目的是以最少的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人力、设备、技术、场地等,特别是投入大量人力,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参与高职院校的培训过程,参与技术开发,然而,企业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实际效益,缺乏内在动力。

(三)企业的“产”与高职院校的“教”不相适应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不可调和。高职院校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力还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对行业缺乏深入的认识,专业预见性不足,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闭门造车,跟不上当前的人才需求,最大的体现就是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技能标准专业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行业认可度低。先进的行业、有竞争力的企业对市场反应最快,掌握着前沿技术或关键技术、可靠的信息资源、先进的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然而,这些优势资源并没有被纳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计划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的过程中,企业没有充分参与,产与教不能很好地适应。

(四)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和师资力量薄弱,学术带头人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不足,帮助企业发展和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的能力不足,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够,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很少进入企业生产线,缺乏实践,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较差,一些知识点和相关操作模式落后,影响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导致教学水平停滞甚至下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再加上频繁的人才流动,稳定性差,科研团队缺少稳定而持续的研究方向,很难取得突破性、标志性的成果。

三、“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策略

(一)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和制度。主动对接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产业企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让产教融合扶持政策惠及更多企业。同时,对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出成绩的,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积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部分财政补贴、免税等优惠政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从而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统筹作用,主动协调职业教育与区域和产业发展,以支持培养载体建设为核心,以壮大产业人才队伍为宗旨,以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新发展格局为目标,对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项目进行专项支持。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产教深度融合需要顶层规划指导,从制度层面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动员各方力量支持产教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调动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一方面,政府需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整合环境和创新生态系统,并利用财税减免、劳务补助、购买保险、用地、投资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进一步拓宽企业参与渠道,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依法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大力支持企业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参与职业学校办学,鼓励重点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共同组建产教联盟,注重发挥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找到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强化产业需求导向,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与高职院校教师共同申请项目,开展研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高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也应积极深化“引企入校”改革,根据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侧,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标准,培养人才成为就业“香饽饽”,同时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以适应企业和市场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让企业来检验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三)促进产业链和专业链协调发展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遴选一批具备一定的规模和良好发展条件,愿意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课程设置、职业培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等。开展有效的双向流动,营造真实企业工作环境,再现经典案例,将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融入教学,丰富教学案例,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一是对接地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完善专业布局,坚持以产业链来设置专业链,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打造科学合理的人才链条,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供“生力军”;二是要加强校企科研合作,联合申报重大科技研究项目和工程技术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迅速提升科研服务能力;三是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环境,探索与企业共享专利技术的双赢机制。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进一步拓展教师视野,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丰富教学经验。一方面完善教师在职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鼓励教师到企业实际生产中实地考察,加深对技术的了解,增强实战操作经验。邀请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技术人员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培养工作,以更加切实的措施,畅通企业优秀人才进入兼职教师队伍绿色通道,同时建立配套的兼职教师薪酬体系,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不断建设适应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人才壮大科技团队实力,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人才、行业领军人物和科研创新团队,促进专业化发展,打造创新人才新高地。

(五)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享平台

在深化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各自为阵,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真正融合,通过合作搭建互学、互助、共建、共享平台,努力打造“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合作服务平台,促进双方人才成长,架起校企沟通桥梁,有利于促进深度合作。一是以平台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平台的资源优势,激发活力,实现合作共赢。以基地、产业园、工作站、工作室等建设为依托,善于把行业、企业、产业新业态的新调整、新需求融入教学培养管理全过程。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快速迭代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深化平台价值,建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服务企业产业机制。共建校企共享平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调整需求探索人才的选、用、育、留模式,不断优化学校育人机制。三是共享平台成果,促进校企开展深度合作。依托平台,通过供需信息的共享,高职院校能精准把握企业急需的人才。产教融合平台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信息资源,通过查询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市场情况和供需双方共享科研成果的意愿,快速实现成果转化。四是要对接产业发展升级新需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型专技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学校一方面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升级课程体系、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深入推进教学综合改革和机制体制创新;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调整学生的培养计划,使两者保持高度一致,将企业的产业链与高职院校的专业链相适应,形成产教融合新格局。

产教融合是一个需要协调政企教各方资源的综合性工作,也是一项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的新事物,只有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科研和地方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不断产出高价值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才能进一步提高科研人才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担当和使命。

猜你喜欢

双高产教校企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