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城经济圈战略背景下成渝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2022-03-18何欣欣彭泽平

教育与职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何欣欣 彭泽平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是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成渝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区域职业院校和企业合力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激励机制,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①。2021年,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一批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联手打造‘巴蜀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品牌,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和院校”②。双城经济圈战略为成渝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契机下职业教育更要做好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加速推进产教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

一、双城经济圈战略背景下成渝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意蕴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同等重要的国家重大战略,承担着构建区域新格局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速,行业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客观上推动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培养技术型人才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③,结合区域优势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双主体”在提升人才综合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打造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重塑了资源流动的地域空间,成渝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系的建构意味着可重塑成渝地区产业与教育间的协同空间,形成两地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产教融合作为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加强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重要举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成渝地区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打造区域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建造产业创新集群新高地。就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区域层面,成渝地区人口数量较多、经济结构较为复杂,同时又积极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竞争,在发展中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等众多问题;在产业经济学层面,高等院校创新活动与成渝地区经济需求脱节,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结合存在障碍。为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蓬勃发展,亟须通过产教融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储备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深化成渝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成渝地区深化产教融合的本质是通过鼓励成渝两地的地方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有利于提升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培育更多适应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形成多方参与办学的新局面;其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成渝地方政府对边缘区县产业进行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形成强有力的区县企业发展牵引力,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政企合作、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合作体系;其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通过确保人才输出和其他产出质量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双城经济圈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二)推动成渝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产与教的协同意味着由简单的城市间教育资源的竞争走向城市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合作,促进资源互补,实现共建共享。”④成渝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被中央赋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地位。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具有重要价值,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⑤职业教育作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抓手,“必须以战略性眼光明晰自身使命,围绕产业人才‘转’,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走’”⑥。目前,成渝地区产教融合过程中还存在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研究少、合作交流渠道不畅通、产业对资源配置的竞争等问题。由于职业院校科研活动通常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而企业发展以营利为目的,二者在合作动机上存在不一致之处;同时,由于企业与职业院校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而科研资源是有限的,二者之间必然存在对科研人员的竞争和对科研经费的竞争等问题;此外,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模式、专业设置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因此无法满足产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

成渝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供动力来源。其一,为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提供人才支撑,保障人才的技能素养,包括储备丰厚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实践能力,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被视为以输送人才撬动产业转型的“加速器”、保障人才就业的“巩固器”、推动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其二,为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提供新型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作为职业院校与产业界围绕产业与技术变革中的核心要素,有助于职业教育转向服务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提升高端智能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其三,为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提供创新型社会环境,产教融合重视融合双方的创新协同,以经济发展中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为中心,职业院校辅之更完善的技能开发体系,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成渝地区产教协同育人的本质要求

成渝地区立足“一轴两翼”推动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职业教育紧跟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产、教间的共同之处在于对人才的需求,亟须打破产、教两界之间的壁垒,尽快形成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协同育人的新局面”⑦,为国家发展、区域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协同育人作为体现职业教育内涵和本质、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⑧根据《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中国的创新行为在区域分布上极不平衡,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3个创新极”⑨。成渝地区共有135所高等院校,2008年排名进入全国前100位的只有6所。从结构上看,高校中教学型院校比例较大,这些学校以教学为主,科研力量相对薄弱,也难以获得足够的研究经费支持。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知识创新成果产出主要还是依赖几所综合水平相对较高的高等院校,而职业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在成果输出上创新能力较弱。从创新力上看,成渝经济区知识创新资源比较丰富,自主创新成果较多、水平较高,知识综合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投入产出指标仍处于弱势地位,反映出成渝经济区还存在知识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等现实困境。职业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节奏,聚焦提升产业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产学融创’,打通校企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产业之间、龙头企业之间的壁垒,集合创新人才、创新文化、政府调控力、创新环境等多要素来合力营造创新环境”⑩。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仅有助于产、教在合作中协同育人,还对成渝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经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具有协同育人价值,成渝两地通过把握校企合作契机,打通一条以文化共融为特征的产业与职业教育实践主线,共同发挥多方主体协同创新功能;其二,具有知识创新价值,不仅可以有效弥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鸿沟,还通过成渝两地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打破区域合作壁垒,深化成渝两地校企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其三,具有优化资源配置价值,成渝地区部分职业院校拥有大量“潜力股”技术人才,而企业中存在大量人才需求,产教融合可以打破企业与教育系统的界限、重庆与成都区域间的界限,实现人力资源的优质分配。

二、成渝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对促进成渝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为合力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成渝两地要携手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结合区域特色和企业转型需求突破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层层困境,主要是产教融合政策支撑不足、产教融合中人才供需存在矛盾、“双主体”利益诉求难以满足三个方面。

(一)共治之困:产教融合政策支撑不足

完备的宏观政策条例是保障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成渝两地合作的重要基石。国家为解决人才供需矛盾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支持文件,但当前成渝地区的外部政策环境支撑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政策的衔接问题。成渝地区是全国范围内唯一同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大重要经济带交汇处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优势,尤其在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背景的大环境下,国家政策正在向着成渝经济圈发展规划倾斜,然而目前成渝地方政府关于职教产教融合中特定区域企业和特别学校的针对性指导措施还较少,再加上部分龙头企业更注重短期效益,对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导致产教融合实施效果不理想。其次,政策的协调问题。“产教融合既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也需要产业部门跨界联动。”[11]当前成渝两地政府颁布的产教融合政策大都是针对学校的措施,而针对企业的政策配套和激励措施还不足,特别是针对积极参与融合的企业的优惠政策,当企业无法得到最大盈利时很难产生合作积极性,导致在实施产教融合政策过程中难以达到双主体协同。最后,政策的对接问题。成渝政府部门还未明确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尚未根据成渝经济发展现状来建立适切的评价体系。职业院校更多考虑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未把企业对人才技能素养的需求与人才培养方案挂钩,缺乏专业课程与企业职位的对接机制,导致企业对院校输出的专业人才缺乏信心。

(二)共识之困:产教融合人才供需存在矛盾

当前成渝两地的职业院校亟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潮流趋势,“聚焦职业教育的特色来培养技能型人才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12]。2019年12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了《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第四辑)》,该报告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行业,初步绘制了行业人才供求分析谱系图。该报告显示职业教育目前的人才供给与企业的现实需求仍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企业岗位要求不匹配、实习培训脱离企业生产环境、校企合作不够密切等。首先,从成渝地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来看,产教融合涉及人才培养、资源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项目,但大部分职业院校更注重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地方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环节较少,呈现出短期化、表面化的合作状态,导致校企联合育人成效不足。其次,从成渝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结构来看,仍惯用传统的“学术型”专业安排,使地方院校在客观上失去了行业背景,特色专业优势不明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雷同的课程设置使人才供给无法与成渝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接轨。再次,成渝两地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缺乏共享机制。一是各地均着重培养地区优秀教师骨干,缺乏优秀教师共享平台,制约了成渝两地优秀教师合作交流的机会;二是技术人才在企业的待遇远高于高校,导致高校引进“双师型”教师较为困难,多数学校只能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兼职高校实践课教师。最后,成渝地区职业院校合作交流经费未得到保障。双城经济圈内的职业院校办学经费被形式统一的项目所限制,往往只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实训项目建设等,导致差异化不明显,竞争力不足。

(三)共赢之困:“双主体”的利益诉求难以满足

成都和重庆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双子星”,同时也是成渝经济圈的两大核心城市。“基于区域先进的资源特色和发展目标,在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上难免会产生趋同现象。”[13]聚焦各自的发展目标,在协同打造成渝经济圈的过程中,成渝两地的利益诉求必然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利益诉求也必然有所不同。

一方面,成渝两地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目前,成渝两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比较单一,集中于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较为浅显的层面,未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求。一是成渝两地龙头企业尚未认识到跨地区校企合作对于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大多数企业更关注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高成本投入,较少投入具有可操作性的物质资源,与院校的学校文化交流还不够深入,共同参与的科研项目活动较少,合作积极性不高;二是成渝地区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还存在认知误区,往往更看重企业所提供的实训场所和平台,对于邀请企业一起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则没有切实的措施,也并未紧跟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而开设专门的专业和课程,导致院校供给的人才达不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质量要求。

另一方面,成渝两地产教“双主体”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保障。一是区域内企业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满足。理论上来说,企业参与政府提倡的产教融合项目,既可以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还可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从实际来看,由于现阶段成渝地区还未出台助推两地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措施,政策红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等支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短期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效果并不大。二是区域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诉求实现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支持。虽然《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要求产教融合型企业要在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就成渝地区而言企业如何发挥作用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导致产教融合缺少监督评价机制,这使得院校依托企业来培养人才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成渝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索

成渝地区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为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成渝地区的地方产业要聚焦于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职业教育要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需要理论的支撑、理性的诠释、理念的更新、理智的引导。”[14]因此,各相关主体要协同合作、共同发力,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理念,打造产教融合集群,搭建产教融合载体,创设产教融合平台,营造产教融合环境。

(一)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深化产教融合理念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层面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出了宏观指导意见,但具体落实还需要各级政府、学校、企业等统筹协调和总体谋划。”[15]成渝两地政府理应强化宏观统筹规划、中观统筹引导、微观统筹落实,以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优势为基础,通过各个专业部门向周边区县提供财力、技术上的支持,努力帮助职业院校和企业达成合作共赢关系。

首先,完善产教融合制度设计体系。成渝地方政府要加快出台落实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实际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相关工作进行制度化、科学化的考核,将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纳入职业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中,通过具体的实施办法助推产教融合的施行。同时,发挥政府的政策优势,集聚资本、人才等多种资源,引导和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打造产教融合内循环。

其次,设计产教融合合作激励机制。目前成渝两地产教融合缺乏统一的规则,各地区在人才资源、技术水平、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构建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16]。在成渝地区进行产教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两地政府必须对成渝地区产业和职业教育整体的创新能力达成共识,形成与之匹配的合作激励机制。

最后,充分发挥监督评价作用。“政府要在产教融合中发挥主导作用,统筹产教融合中的资源,推动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聚集多方力量协同办学。”[17]成渝两地政府要明确产教融合双主体的责、权、利,积极推动地方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展协同育人,主动融入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规划,为打造高质量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要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管理部门,为成渝唱好“双城记”制定好政策方针,助推成渝地区企业和大学机构向双城经济圈聚集,真正从上、中、下游实现产教有效对接。

(二)深化多主体协同合作,打造产教融合集群

《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规定:“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建立实施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年报制度。”[18]成渝双城经济圈要落实创新创业驱动战略,助推企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伟大转变,必须注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产教融合多方主体提供支撑,着力打造产教融合企业集群,服务成渝经济区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创新等,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助推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壮大。

首先,推进企业创新工程,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成渝经济区科技人才比较丰富,但企业科技人员数量偏低,因此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尤为关键。一是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建立以自主开发研究为主的技术中心,机构内部采用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多产出创新成果;二是重点培养技术创新示范性企业,带动整个区域的企业增强创新意识;三是积极共享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建设,将企业产品结构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围绕区域实际打造特色产品。

其次,合理配置创新资源,突破区域创新体系瓶颈。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科技资源的配置还不能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在总的科技资源配置上还有待调整。一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二是吸收优秀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成渝地区职业院校在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创设融资保障机制,企业在产教融合中主要承担技术投入和资金支持的职责,政府和社会力量要在资金上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支撑,以保障区域产教融合的顺利展开。

最后,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健全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是为了整合区域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针对成渝经济圈中小型企业创新力较弱的现状,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一是倡导大企业帮助中小型企业在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二是加强企业之间的科技成果交易,同时注重对高新产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三是鼓励相关中介机构介入产教融合系统中,形成以成渝经济圈为中心的各级各类中介机构。

(三)推动职业院校组织创新,搭建产教融合载体

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重视与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集成平台”[19]。成渝经济圈建设要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高效创造的核心动力,在政府提升科研投入的同时加强政校合作,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创新氛围,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自我创新能力,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首先,加强学科融合,打造专业集群。为合力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院校应提供人才资源,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协同效果。一是遵循教育规律和院校育人目标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耦合成渝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以人才培养的供需匹配度释放高职院校的整体生态效能”[20];二是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布局调整课程安排,聚焦当前区域中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力不足、新型产业孵化不乐观等困境,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将区块链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三是集合区域现有技术优势打造信息化专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技术培养,打造智慧创造空间,支持成渝地区高科技企业发展。

其次,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助力企业技术创新。职业院校作为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资源的源头,可以有效促进成渝地区产业集群中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扩散,为企业创新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一是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为高科技企业输入专业对口人才,根据市场需求来引导科研方向,积极组建高科技产品研究中心,帮助企业解决待攻关的技术难题;二是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密切联系,根据科技研发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源头作用。

最后,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方式和教材形式。要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全程对接,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权利,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二是根据产业新兴技术的需求来调整专业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专业,优化专业设置,着重培养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人才,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评价标准,“坚持‘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统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1+X证书试点”[21]。

(四)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创设产教融合平台

从空间角度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依赖于该地区的引擎推动。一个充满活力、功能完整的区域,其经济社会发展效果往往更好。随着区域整合过程的不断深入,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企业合作、人力资源流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首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资源整合与区域创新体系的结合,关键在于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利用区域创新体系的关系纽带和传播途径,建立资源配置的有效衔接,达到资源配置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机结合”[22]。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突破了传统科技研究平台建设的依赖,作为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该平台应聚集各产业最新的优质创新技术,共同突破技术难关,组建起一支掌握高新技术的团队。

其次,建立资源整合平台。资源整合是将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组织机构的资源有效聚集,助力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帮助产业与职业院校之间有效沟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创新资源为创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平台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域资源整合平台的创建有助于中小型企业进行资源传输,革新产业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最后,建立集群公开研发平台。该平台以企业、职业院校为核心,由区域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构成,依托公共研发平台,服务区域集群中的技术开发、技术运用、技术交流等,有助于科学知识的转化和传播,提高产品转换率。

(五)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产教融合环境

成渝经济区存在行政划分隶属关系不同的现状,发展重心不一样,要实现产教融合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和推进,为区域技术创新搭桥铺路。

首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创新技术的主体地位。加大企业改革力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实体经济主体,把创新创业机制作为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提升企业科技产品的转化率;将技术的创新、改革、转化同企业的生产环节结合起来,建立企业独特的技术创新体系,将技术创新纳入技术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同时,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建成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其次,深化科研机构的制度改革,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科研机构的制度改革是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区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成渝地区科研机构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提高科技生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力为抓手,以推动企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建成一个开放、共享、协作的科技创新体系,按照现代产业制度对科研机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最后,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增强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力和企业竞争力。创立多个知识创新基地,建设成渝地区创新高地,发挥成渝两地创新优势,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不断培育本土创新文化;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科技创新技术发展,鼓励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打造服务区域创新体系的文化高地。

[注释]

①[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2017-12-05.

②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EB/OL].(2021-10-20)[2022-01-11].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21/content_5643875.htm.

③黄艳.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66.

④李妮.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体系的“圈层结构”及其治理[J].高教探索,2021(6):48.

⑤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1-24.

⑥朱德全.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12.

⑦李梦卿,陈竹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维度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2(1):111.

⑧崔宇馨,石伟平.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一个协同创新的机制设计[J].教育与职业,2021(7):81.

⑨寇宗来,刘学悦.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全文)[R/OL].(2018-01-03)[2022-03-10].https://www.askci.com/news/finance/20180103/085959115212.shtml.

⑩成洪波.粤港澳大湾区“产学融创”:内涵实质、需求背景与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38.

[11]张元宝.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出路——共生理论视域下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21(10):84.

[12]金星霖,周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职业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22(3):56.

[13]杨毅,张琳.成渝经济区地方政府跨域治理合作机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85.

[14]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6.

[16]孙方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粤北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8):35.

[17]雷焕平.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产教深度融合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重构[J].教育与职业,2021(23):8.

[18]新华社.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关于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EB/OL].(2019-04-03)[2022-02-1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904/t20 190404_376681.html.

[19]葛道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动力及建设思路[J].教育研究,2022,43(3):29.

[20]李梦卿,刘晶晶.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教育生态学意旨、机理与保障[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3):73.

[21]姜泽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参与治理体系:政策演进、基本概念及推进策略[J].职教论坛,2021,37(11):145.

[22]楼杏丹,徐维祥,余建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资源整合与区域创新系统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51.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成渝城市群特征及发展对策思考
成渝两大经济新区区域规划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