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2-03-18陶启付庄熊王雅婷

教育与职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培育

陶启付 庄熊 王雅婷

职业院校要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弘扬工匠文化,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1.制造强国建设的时代呼唤。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生产成本上升,已有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而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在以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因此,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就必须从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中脱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世界工业化的历史表明,要素禀赋条件、科学技术运用、观念文化特质是决定一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国的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能够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但是中国产品的质量仍有待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还待加强。从深层次来说,工业文明才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更准确地说,我国制造强国的建设过程其实就是由原来注重速度、产值的粗放制造,转变为注重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的制造业软实力的提升,这就呼唤严谨细致、坚守专注、自我否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驱动力,能够为制造强国建设赋能,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隐形资产。只有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能获取竞争优势,维持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新兴企业,还是“老字号”企业,如果只专注于投机主义和逐利的“短平快”发展,缺乏对企业品牌文化的内省和打造,最终只能走向没落与消亡。工匠精神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隐形资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工匠精神能够促使企业视产品质量为生命,专注于产品的品质与创新;二是工匠精神能够激发员工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工作实现自身价值。

3.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尽管职业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长期以来,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并不高。职业院校必须明确办学定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育工匠精神,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1.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在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的影响下,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阻碍了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的培育与传承,主要表现为:第一,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出现偏差,盲目追求就业率,人才培养偏向实用技术教育,偏向重复性、同质性的技能训练,追求人才培养的短平快,对文化素养、职业情怀、责任担当等重视不够。由于学校偏重就业教育,学生也更加关注就业,实用主义观念使得工匠精神培育逐渐被边缘化。即使部分职业院校意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其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存在偏差,没有将工匠精神作为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未建立彰显职业教育规律的工匠人才培养体系。第二,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还有待规范,制度和机制建设需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协同度还不够,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岗位标准衔接不紧密,对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师傅的重视不足。在这种实习实训机制下,学生难以充分认识实习实训的重要性,缺少岗位技术技能锤炼,对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内涵理解不够。第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工匠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传播者,师生互动是学生感知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是工匠精神的深刻领悟者、坚定践行者。但在现实中,很多职业院校教师来自普通高校,缺乏企业实习和实践经历,有时并不能真正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对工匠应有的尊重不够。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教育作为先导。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对工匠应有的尊重还远远不够。在社会认同方面,想要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教育是重要的途径。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招生处于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造成了职业教育位属末流的社会偏见。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区别,就如“职业学院”与“大学”的名称之差、专科与本科的就业门槛差异,使得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重塑路径

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应重塑工匠精神。

1.重塑工匠精神思想价值。工匠精神注重人的思想意识、认知观念、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培养,体现一种职业精神和价值追求。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侧,职业院校要着眼需求侧高质量发展的诉求,重塑工匠精神思想价值。换言之,职业院校要打破追求短平快的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思想藩篱,重塑严谨求真的职业敬畏、追求完美的审美意向、自我否定的创新意识以及追求卓越的职业情怀,从就业导向转向立德树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应成为职业院校办学发展的价值引领和内核支撑。

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以“效益优先”为核心,推进效率变革,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格局。第一,办学高度自洽。效率变革强调要素配置、机构运行、组织管理等各方面高效有序。对职业教育而言,实现办学高度自洽,即遵循教育逻辑,实现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社会需求相吻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规格和产业结构相契合。第二,服务高效对接。效率变革强调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益、企业对市场差异化需求的识别和应变能力,以及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平稳、快速、安全。对职业教育而言,实现服务高效对接,即工匠精神培育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对工匠人才的要求。第三,社会高位认同。效率变革强调经营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共治及其有效运行机制构建。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协同共治的新型关系,政府要加强政策供给和管理督导,行业企业要规范引导、积极参与,职业院校要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各主体在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行业企业规范引导和职业院校责任承担,形成“工匠文化自觉”和“工匠文化自信”,从而达成工匠精神的价值共识和文化认同。

2.重构职业院校教育导向。职业教育作为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教育支撑,其教育导向应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相匹配。要重构职业院校教育导向,让工匠精神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构建以培育工匠精神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第一,凸显工匠精神培育的本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可以分为“人类”“人群”“个体”三个维度,厚植工匠文化的旨归就是以文化人,实现三个维度人的“成人”。一是工匠精神培育应凸显“共时性”取向。彰显新时代发展特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坚持工匠文化面向人人,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用工匠精神涵养人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开拓创新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二是工匠精神培育应凸显“职业性”取向。注重工匠精神培育,落实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让更多青年能够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三是工匠精神培育应凸显“个体性”取向。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协同共育机制,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接受学生个体化差异,实行定制化、个性化培养,以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需求。第二,关注工匠精神培育的可及性。可及性是指工匠精神培育能够充分满足师生接受需要的程度,主要体现在校园工匠文化供给的丰富性、获取的承受性和服务的契合性。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需要构建校园工匠文化体系,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可及性。工匠文化供给是指由职业院校提供的工匠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与工匠人才培养相关的教材、师资、课程、平台、标识、制度、环境等。工匠文化产品供给越丰富,就能为越多的受教者提供更多类型、更多层次的教育选择,工匠精神的可及性就越强,育人质量就越高。承受性是指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承受能力,主要包括接受工匠文化的认知,获取工匠文化产品、资源以及服务的便捷程度等。受教育者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前提是基于对工匠价值的正确认知、科学评价和情感认同。因此,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科学认识在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涵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提升服务的契合性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契合性是指工匠文化产品供给对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满意度”。能否培养服务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能否促进区域核心产业升级是衡量教育优劣的重要准绳。但实践中,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的现象依旧突出,结构性失业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因此,工匠精神培育要满足受教者多元化发展诉求,使受教者能够在个体“最近发展区”阈度内完成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建构,以解决职业教育工匠型人才输出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3.创新工匠人才培养机制。重塑工匠精神思想价值,重构职业院校教育导向,最直接的落脚点就在于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职业教育要创新工匠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院校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优势资源,构建“通识教育+精英教育+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第一,推进“三教”改革。在教师层面,通过引进工匠担任兼职教师、工匠与专职教师结对、专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专业培训等方式,打造“工匠型”教师队伍。在教材层面,工匠与专业教师共同进行教材编写、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标准开发等,推动工匠精神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有机融合,构建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特征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教材体系和课程内容。在教法层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真实生产情境,实施“校园课堂+企业课堂+实战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二,注重技能培训。一是职业院校以技能大赛、项目研发、课题攻关等为抓手,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对学生进行浸润式培养。二是职业院校成立工匠学院,选拔优秀学生,开展拔尖人才培养。选拔学生要充分考虑其职业兴趣和专业定位,避免“学而不用”。第三,加强顶岗实习。依托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战中培养学生技能。通过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订单班等形式强化岗位技能培训,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创新的职业能力。

4.构建校园工匠文化体系。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等的集中体现。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校风校训、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环境,激励广大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

第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应处处彰显工匠特色,如打造工匠文化长廊、大国工匠塑像、精品工程展示栏等,以及建设工匠学院、工匠研究院、工匠文化博物馆、工匠文化科普基地、工匠培训中心等,让校园一景一物都能体现工匠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第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职业院校要着力打造一批品牌活动项目,把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渗透到育人的每个环节。例如,学校邀请科学家、企业家、大国工匠等先进典型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发挥榜样人物的引领作用;开展“技能之星”评选活动,选出大学生身边工匠精神传承的典型人物,发挥朋辈榜样作用,在校园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工匠的良好文化氛围,让工匠精神触手可及。

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以文化自觉、内外兼修、塑造品格、提升素养等功能创新了其价值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面对市场对劳动者素质需求的升级趋势,职业教育要加快实现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提升,通过重塑工匠精神思想价值、重构职业院校教育导向、创新工匠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校园工匠文化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培育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