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七十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探索

2022-03-18董育余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本质发展

董育余,叶 进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1](P302)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形态独特性的辨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对我国社会形态本质观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对我国社会发展演变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凝聚力,提高我国在国际地位的影响力。从新中国七十多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逻辑探索,是对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的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一以贯之。

一、新中国七十年来社会主义本质的演进历程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初探索

对社会主义本质演进历程的正本清源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理清发展脉络才能在继承中更加严谨地促进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建设。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由于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和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干扰,致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在迷雾中摸索,在理论认识上缺乏对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不仅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脱离了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使社会主义优越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后果。

对我国国情的精准把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正确构成的基础。毛泽东曾经指出:“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认清国情也是解决道路本质问题的基本依据。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向盘”,那么如何在前进道路中应对各种路况,用好“刹车”起关键性作用,即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本质,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稳步推进的“调速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中吸收借鉴优秀成果,同时反思存在的错误,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2](P303)坚持党的领导,使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认识在国民经济落后的社会形势下加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判断国民经济发展的体制形势和取向手段,在党的领导下推翻旧世界,让人民生活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3](P838)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以及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错误的将生产关系作为社会调整的重点,忽视了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地位,阻碍社会发展的同时引发了社会思想的变动。尽管如此,毛泽东始终将人民和党放在社会主义发展考量的第一位,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的重要目标,为后人中国理论智慧的构建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不断解放,党和人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探索中,选择什么样的立场和方向对重大历史问题和现存发展问题作出新的判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针对思想界的混乱与社会主义认识的模糊,把时代的特点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是什么进行了反思,同时强调如何以新的普遍方式指导社会主义实践。面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和国民经济严重衰退的不相适应状况,邓小平多次在重要会议中从“是什么”和“怎么做”两个维度展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最强音,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这一本质规定,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回归和坚持,同时也赋予了社会主义一定的灵活性,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只会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束缚。实际上这一论断的提出不仅是对生产力的解放,更是对人们长期禁锢思想的解放。为了使社会主义本质论大众化,在实践层面真正具有可操作性,邓小平提出了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辅相成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述了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和将理论转化为实效的必要性,最终以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落脚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论断,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从手段到目的的跃升,改变了长期以来只追求平均主义过程,不追求共同富裕目标的“贫穷”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了合法性的前提。

在深化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过程中,检验真理的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价值旨趣,是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在坚持时代发展规律和社会进步规律的基础上,对人民诉求和社会需要的总结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新判断。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发展

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希望获得越来越多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权利。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国际国内双重影响下如何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道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从个体到整体,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整个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5]文化意识的完备,思想价值的提升,从人的内在提升的外化过程来衡量发展的全面性,同时推进“人”的社会主义本质认识。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时,把“社会和谐”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中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并逐渐完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刻理念。面对社会建设现存的问题和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统一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形成巩固党的制度和社会基础的新合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最终促进全社会、全民族的发展进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本质观。

(四)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探索,取得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的新论断。坚持党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整体把控,发挥党总领全局、协调各方的积极作用。在经济上,发挥党紧牵经济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的关键,使其更好地展开经济建设。在政治上,将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优势。在文化和科技上,以党的集中注意力为支撑,不断在创新发展中增强国家软实力,以科技创新力加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持久力和战斗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优化建设,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将党的领导明确放在国家战略地位,立足于社会主义本质正确认识党的关键地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面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共产党要有新气象、展示新作为、取得新成就,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勇于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自身建设,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坚持党的领导,是走好中国发展之路的关键所在。在当前世界发展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履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成就的光荣使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实施高水平的大型党建工程,强化党政结构,发挥党的领导的顶层设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以共享理论为支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创新发展,实现了历史与时代的统一。

二、新中国七十年来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认识

新中国七十年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探索是追求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坦途,也有挫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每一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对社会主义本质发展过程的梳理可以明确来路,不能因为历史久远而淡忘过程。社会主义本质在时间上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结合;在过程上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良性互动;在手段上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灵活转变,在不断试验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认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性。

(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初步探索。邓小平在分析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中首先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阐释。江泽民和胡锦涛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观点。习近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的新论断。本质观认识的发展使其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探索理论一脉相承的特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从毛泽东思想中吸取其优良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成果,同时为之后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奠定了理论基石,指明了包括直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社会本质。江泽民把“人”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点,既概括了社会发展从个体到整体的演进逻辑,又是对生产力发展理论多层次的扩展,同时为实现生产力发展和强国战略提供了优秀人力资源的保障。胡锦涛将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优化关系的深刻内涵。习近平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将共享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位领导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范畴中不断得以提升。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根植于我国国情,并与时俱进,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完善其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本质是在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极大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样板”,在实践中为我国乃至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指南针”的作用。

(二)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探索始终将“人民群众”和“党”放在重要的主体地位,以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为目标。既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道路与方向的规定性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力量,又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中的领导责任。党始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起把控全局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求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注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改造社会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同时重视“党主体”的宏观调控和携领作用的发挥,两主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同向同行,在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形成最大同心圆。社会主义本质的任务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实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逻辑起点。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还是近代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梁启超的“民权”等改良民主思想,以及孙中山的革命民主共和思想,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强调了人民性的重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构建基础条件。

(三)与时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新中国七十年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阐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质。如果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那么本质观的认识也将与时俱进。各届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当前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分析社会发展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根据当前现势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思想桎梏和社会阶层问题,邓小平提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由当时社会实际所决定的。而今将党的领导和共享提升为本质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物质财富丰富、社会和平稳定的现势所影响。社会主义本质基于时代需要而不断发展创新,具有与时俱进性。

生产力问题、小康社会的建设问题贯穿于社会主义本质观不断完善和深化发展过程中。邓小平将生产力放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江泽民将发展生产力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胡锦涛提出在和谐社会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确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7]将党的政策落实到社会整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中始终立足于社会实践,归根于社会实践成效。

社会主义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与基本架构;另一方面,实践化的社会主义原则使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凸显社会主义本色与民族特色。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在演变中的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独创性和指引性,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在充分理解和克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本质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国家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探索,不是目的,而是在深刻认识本质的过程中反作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猜你喜欢

生产力本质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