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2022-03-18梁南南张早林
梁南南,张早林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围绕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并在十九大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为此,他调整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开创了全面管党治党新境界,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新时代的中国化与时代化。与之相适应,学术界对其研究也呈现不断升温之势,从产生条件到主要内容、从形成过程到内在逻辑、从鲜明特点到价值意义均有所论述。但是,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状况探究其历史和现实基础的却不多。因此,本文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以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价值和实践作用。
一、世纪之交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波谷浪峰
自从列宁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起,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它们代表了人类社会超越私有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公有制模式,进而表现出否定西方资产阶级统治世界的历史合法性的趋势。两种制度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表现为西方因暂时生产力先进而占据世界的支配地位,对社会主义国家持续进行封锁与和平演变。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这种和平演变达到高峰。由于各种原因,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因苏东共产党放弃执政地位而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时陷入低谷中。但是就在低谷中,中国一直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片阴暗中,在新自由主义“历史终结论”的意识形态喧嚣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持续发展壮大,像东方一片朝霞愈来愈红,显示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趋向。
(一)苏东变色使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期
1917年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建立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一跃而变为现实,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出人意料。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日益滑坡,政治局势加剧动荡以及西方和平演变加速推进,以波兰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或工人党作为执政党或主动或被动放弃政权,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随之变色。一时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空前的低潮。
苏东国家变色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各种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在诸多因素中,最为根本、最为致命的原因是苏共党内出现问题,使得党的自身建设松懈,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弱化。时至今日,这场“政治地震”早已尘埃落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出现诸多亮点,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仍然没有消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处于苏东色变导致的低潮中。因此,认真吸取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保持无产阶级政党长期执政,探寻社会主义发展与复兴的道路,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责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吸取前车之鉴,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就显得格外伟大和宝贵。
(二)中国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先进和最强大的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唯一标准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引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学习效仿。在这一道路的影响下,各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使得新生政权得到巩固。但随着苏联式社会主义建设深入推进,这一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严重危害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成长。20世纪50年代后,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但由于受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没有完成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跨越。到70年代后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大时代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之后,党中央重新审视世情国情党情,认真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仔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认识到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也必然不同。各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今天,我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思想引领探索,我们党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新研判,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同时,调整和完善各领域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开辟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我国稳住阵脚,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没有崩溃,反而愈发展前景愈光明,使科学社会主义成功进入了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而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成为关键。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引领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
进入21世纪,尤其在十八大以后,面对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已经远远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所设想的深度与广度,面对没有公式原理可以套用的情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展开了艰辛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砥砺前行,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论断;实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辩证统一方法全面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梦想,等等。这些现实实践和理论成果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为十九大报告做出的重大历史方位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因此形成。
十八大之后,中国取得的这些丰功伟绩,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表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重新振兴的希望,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与此同时,我国现代化的成功发展还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扭转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局面。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引领旗帜,今后必将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就要求中国必须继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产生的。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并对其他矛盾起着规定和影响作用的矛盾。科学研判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确定党的中心任务,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巨变,党的自身建设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吸取以往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直到党的十八大,我们都坚持这一判断,并积极寻找解决之道。经过三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五年的努力,我国社会整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社会生产能力极大增强,物质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向全面小康迈进。这种历史性巨变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不仅要求吃穿行住学要好,还要求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诸多领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求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与此同时,经济质量、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收入分配、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
新矛盾产生新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中国共产党作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领导核心,要肩负起这一新的任务要求,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时俱进调整工作的着力点,并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兴国富民的本领。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的历史使命。鸦片战争后,原本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那时起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国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懈奋斗。经过多年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3]并向全国人民发出继续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时代号召。从此,这一目标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
然而,这一奋斗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因为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虽然当前中国梦展现光明前景,但在圆梦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期,经济发展复苏缓慢,世界贸易摩擦此起彼伏,逆全球化暗潮汹涌,国际安全挑战日益增多,我国外部发展环境出现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新因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交织叠加,体制机制障碍凸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增大,应对和战胜这些新的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伟大”重要方针,并将“伟大工程”放在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地位,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构成要素。
(三)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其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着眼长远与当下,分阶段目标去实现。具体而言就是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所要服务的目标任务。
早在党的十五大上党中央就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在党的十六上大将其写进党章。党的十八大不仅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进行了具体调整,还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就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新的战略部署,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这不仅描绘了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路线图,还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号召。由此,“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成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后,为了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任务的有力推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这“四个全面”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全面从严治党。因此,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诺的如期实现,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举措,颁布各种准则条例,有力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更大更严重的考验。在新时代如何保证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发展,“怎样管好党、治好党”成为了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积极回应时代的任务和挑战。
(一)党在新时代面临更大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
全面应对四大风险和考验是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中要解决的一个十分紧迫而又重大的现实课题。经过几十年的长期发展,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拥有9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党员结构呈现新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党的领导弱化、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的情况也有所改善。但是,随着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期,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商品交换原则不断渗入党内政治生活,使得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复杂,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和严峻。如果对这些突出问题放任不管,任其滋生蔓延,不仅我们党很快会被其击败,丧失执政地位,我们的民族甚至可能再次从世界民族之林中倒下去。为此,必须下定决心、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强调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把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积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出台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四风”问题,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经过五年多努力,解决了长期以来想要解决而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风党纪明显加强,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态势,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二)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地位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各族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经验总结,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后,中国坠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企图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但都被历史和人民所淘汰。直到中国共产党这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政党诞生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才真正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才真正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2]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上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办成了一件又一件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是一百多年来的艰苦奋斗,使中国人民选择、信任中国共产党,同时也使得我们党成为领导核心。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事要办好,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华民族命运的变化,更没有人们的幸福生活。新时代,要把十几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对此不能有丝毫动摇。
当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相适应的。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党员、干部不同程度地出现理想信念丧失,权力越位、作风不正、为政不廉等问题,导致党的领导力、战斗力被消弱,使得党的领导力与民众对领导核心的期待存在一定差距。要解决这些问题,使党始终本领过硬,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就是着力解决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一切毒瘤,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立足的世界历史要求和时代基础之上的,其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时代化和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