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燃就业希望,实现就业梦想
——基于一名“慢就业”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案例分析

2022-03-18桂晶晶刘昌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观辅导员

■桂晶晶,刘昌铖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就业是民生之本,但受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和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等多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学生“慢就业”现象悄然兴起,尤其是处于就业竞争相对弱势的高职生,这一现象更为严重。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是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之一,需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1]。笔者选取实际工作案例,针对毕业生“慢就业”个案,分析个案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和经验启示等,以期为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而保驾护航。

一、案例概况

学校2021届毕业生A同学,男,21岁,父母离婚,与母亲生活,家庭条件一般。母亲忙于工作,对其疏于照顾,感情缺失,导致该生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大一期间该生在校表现良好,大二积极参与学院辅导员助理岗位竞选,后因任职期间工作态度懒散、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多次工作失误等被分管辅导员辞去助理岗位,因此该生接下来表现异常。该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沉迷网络游戏,生活作息紊乱。据室友反映,该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每天沉迷玩网络游戏,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同时,母亲反映该生大三下学期在家也一直玩游戏,经常玩游戏到凌晨4点。

第二,无心学习,旷课挂科现象严重。自从迷恋上网络游戏后,因为睡眠不足,无心学习,经常出现迟到、旷课现象,在大三上学期有2门课程挂科,老师和室友对该生的评价较低。

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逃避现实拒绝就业。大三下学期班上同学积极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和寻找工作机会。该生因辅导员辞去其助理辅导员岗位一职而开始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选择逃避现实。从不积极主动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在家期间母亲多次劝诫找工作无果,且每天追问母亲要零花钱,当与母亲意见不合时选择离家出走,拒绝接听亲朋好友电话。

母亲因担心该生人身安全,电话求助辅导员,希望辅导员可以正面引导和处理该生的就业问题,引导其积极就业。

二、案例定性分析

本案例中A同学的情况是一起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差、逃避现实而导致的“慢就业”案例,这是由多方原因导致的。A同学不仅属于就业意识上的慢、就业行动上的慢,同时还属于消极性的“慢就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慢就业”已经演变成社会问题,而不再是个案。人民日报、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对“慢就业”现象进行了系列报道,近几年舆论上的热议足以说明它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生如何避免“慢就业”、告别“慢就业”,以及“慢就业”现象越发凸显的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三、“慢就业”定义及类别分析

第一,“慢就业”定义。何为“慢就业”?目前学术界对“慢就业”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多数研究者认为“慢就业”是指毕业生在毕业前后6个月不着急找工作,由于各种原因(专插本、等待创业机会等)放慢就业步伐,延长就业时间,导致这段时间内没有参加较为正式和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情况。

第二,“慢就业”类别。从学生的角度划分,“慢就业”可以分为学生就业意识上的“慢”和学生就业行动上的“慢”。就业意识上的“慢”,是指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业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2],采取“佛系”就业观,抱着无所谓、不将就、等一等的侥幸态度。而就业行动上的“慢”,是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主动参加招聘会,打着思考人生的旗号逃避就业,甚至是放弃就业,并以此来延长就业时间。从“慢就业”现象角度划分,可以分为积极型“慢就业”和消极型“慢就业”[3]。积极型“慢就业”是指学生毕业时不着急找工作,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游学、支教、旅游等方式体验生活,放慢就业脚步;通过增加人生阅历方式来重新思索个人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消极型“慢就业”是指学生以游学、陪伴家人等为借口直接放弃就业、逃避就业,不参加招聘和抗拒进入职业领域,荒废人生、虚度时日,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演变为“懒就业”“不就业”,最终成为一名“啃老族”。

通过对“慢就业”类别进行划分可知,本案例中的A同学不仅属于就业意识上的慢、就业行动上的慢,同时还属于消极型的“慢就业”。

四、“慢就业”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慢就业”是我国特殊经济环境下的产物[2],国外没有“慢就业”这一说法。随着近几年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就业结构性失衡的现象愈发凸显,即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社会岗位供给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慢就业”现象产生。而A同学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背景下慢慢发展成为“慢就业”一员。

(二)家庭经济条件水平提高,足以承担“慢就业”经济成本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水平的提高,学生不用通过立刻工作来维持生活,家长也不用着急指着学生找工作养家糊口,家长给学生的就业压力小,这就进一步纵容了“慢就业”一族成长。案例中的A同学父母离婚,与母亲生活。母亲在深圳做个体经营,因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该生的情感照顾,从小对其提出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慢慢地母亲也就习以为常,刚开始也不着急督促其就业,而是放任其在家玩游戏。当母亲发现其过于沉迷网络游戏时,待劝其积极就业找工作却发现为时已晚。该生已习以为常,将“慢就业”变为理所当然。所以更多的还是家长未“断奶”,促使其成为“巨婴”。

(三)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就业观发生变化

受我国近年来网络文化影响,例如“佛系”观念、“躺平”观念等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生活和思维理念等,导致学生心理需求发生变化,对就业不着急。A同学因为母亲一直给他经济支援,可以让他在家玩游戏的同时还有零用钱,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对就业不着急,因此慢慢演变成“慢就业”。

(四)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凸出

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出现结构性就业矛盾。学生认为目前能找到的工作与自己的理想工作有差距,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环境和薪资不满意等,所以不想去参加工作;但好的工作又因自身能力有限又够不着,也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最后高不成低不就,逃避自己、逃避现实,最后慢慢发展成一种病态。A同学在校期间旷课、挂科,一直没有投递简历和参加面试,可想而知其就业能力水平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积极就业,因此选择逃避现实,放弃就业。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

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自身实力与就业定位不匹配,自我认知越加清醒和张扬个性越加凸显,“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A同学在校期间对自己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和定位,因此才会沉迷玩游戏,无心学习。

五、案例解决方案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及时、有效、正确干预,让学生不在沉迷网络游戏,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勇于接受社会现实,提高学生就业意识?如何借机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递简历、参与面试等,积极走向职场,开展职场生涯?笔者通过与学生家长、学生好友进行多次的电话沟通、访谈等,深入了解A同学家庭背景,并结合A同学在校两年表现情况,在全面了解和掌握A同学的情况后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干预[4]。

(一)与学生共情,加强思想引导,认清问题症结

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切忌直接打电话和进行刻板的说教。A同学不接听母亲电话,自然也不会接听辅导员电话,所以需要找到与A同学共情的点。既然A同学喜欢玩网络游戏,那就从网络游戏入手,陪A同学一起玩网络游戏。通过玩网络游戏与学生共情,建立话题共同点,并借此机会加强对A同学的思想引导。通过运用共情的技巧,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引领。

(二)加强情绪疏导,变换沟通角色,树立正确榜样

笔者运用艾丽斯ABC理性情绪疗法理论对A同学进行情绪疏导。

A: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学生因被辅导员辞去助理一职而内心深受打击,并因此一蹶不振,选择放弃学习、沉迷游戏、逃避现实。同时,因家庭原因母亲疏于照顾,感情缺失,加上母亲一直满足该生要求并给予经济支持,助长了A同学消极、怠慢的心态,成为“慢就业”族。

B:联系的桥梁(bridge)。不合理的信念(B1)导致其慢慢发展成为“慢就业”族。A同学将辅导员辞去其助理职务的事情一味地归结为对其否定,认为严重打击了其积极性;但没有进行正确的自我反思,没有理性地思考辅导员辞去助理职务背后的意义。到底是自身工作能力达不到辅导员要求还是对助理辅导员岗位职责期待较低,认为随便处理工作就好。但实际上辅导员助理的工作是需要确保高效率、高质量的。A同学是辅导员多次指导后仍不能达到工作要求才被辞去职务。

C:事情的后果(consequence)。由不合理的信念(B1)引起的消极人生态度——“慢就业”(C1),自信心受创、逃避现实,失去职业发展目标,成为“懒就业”和“啃老族”。

通过分析,使A同学意识到对问题的不合理看法和评价,导致负面情绪和不合理行为的出现。正确引导其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建立合理的信念(B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对事情的后果有正确的评价(C2)[4]。

(三)加强就业引领,告别“慢就业”,提升就业能力助力“快就业”

做完学生的思想工作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其就业能力,引导学生重新思考个人职业定位和未来人生发展方向[5]。

鼓励A同学积极投递简历、参与面试等,勇敢走向职场,开展职场生涯。此外,对A同学开展就业能力提升行动,指导A同学制作求职简历、模拟应聘面试,进行职场礼仪训练等,增加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另外,建立就业帮扶档案,进行就业指导跟踪,留意其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以便引导其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一系列的就业提升行动,目前A同学已经在深圳的一家企业工作。

六、案例启示

(一)家长改变观念,学会主动给学生“断奶”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保持着不着急学生就业找工作的心态,这无疑助长了学生“慢就业”。因此,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学会主动给学生“断奶”,减少经济援助,避免养成“巨婴”,鼓励学生尽快步入职场,勇敢地走向职场,迎接人生新挑战。

(二)采用艾丽斯ABC理性情绪疗法理论,加强情绪疏导,树立正确榜样

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就业问题、心理问题时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来巩固和提升效果。建议针对此类“慢就业”问题可以运用艾丽斯ABC理性情绪疗法理论,通过对事件的前因、联系的桥梁、事情的后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建立合理的就业观和就业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人生发展规划。

(三)采取“一对一”就业帮扶措施,建立学生就业帮扶成长档案

解决A同学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是帮助其认清自我、建立自信心、转变就业观点,帮助其顺利就业。针对此类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从简历制作、形象气质、职场礼仪、面试训练等多方面开展就业能力提升行动,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引导其重新思考个人职业定位和未来人生发展方向。同时,建立就业帮扶成长档案,以便后续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提高帮扶效果。

(四)建立危机干预机制,打造“师生联同、教学联动”工作格局

未雨绸缪、严阵以待,全力解决“慢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建立长效的危机处理机制有助于解决学生危机问题。针对就业问题,辅导员应建立常态化的危机干预机制,对于不就业、慢就业学生群体及时干预,提高干预效果。同时,建议打造“师生联同、教学联动”工作格局,辅导员、实习指导老师、专业课老师协同育人,及时关注学生动态,提高学生育人成果,实现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莫让“慢就业”变成在家“啃老”,也莫让“慢就业”变成“懒就业”。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环境,学会逆流而上,学会转“慢”为“快”;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能力,为自己能够更快融入企业环境、更快适应岗位需求、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而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观辅导员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