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2-03-18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共同体文明

刘 颖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当前,国际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织的变革动荡期,人类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恶劣气候问题的出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风险与挑战。地球只有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如何采取变革性的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如何为全人类构建绿色宜居的家园?如何才能开辟出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所有这些问题均成为国际社会必须解决的环境治理难题。对此,习近平在2021年4月22日召开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站在全人类前途命运高度,为纾解全球环境治理之困提供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一方案的提出,为人类在21世纪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思想指引。深刻理解“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的丰富内涵,对于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类文明的跨越式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出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遵循。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从维护全人类利益的角度出发,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理念作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分享给世界,提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是习近平站在全人类命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织给人类发展带来的不确定影响,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对人类发展困境与实现世界人民福祉的现实关切。

(一)文化之“根”: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出场的中国因素

就中国因素而言,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根植于中华文明中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生态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

自古以来,中国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总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理想状态。在中华文明中,儒家崇尚“天人合一”,其中“天”就是大自然,“人”指作为群体的人类而非作为个体的个人。“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类与自然是共同体,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正因为如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儒家认为人应当关心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道家则坚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念,认为自然万物与人也是一体的。《吕氏春秋》中写道:“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2]342-344。所有这些均彰显出中华文明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与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仅秉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共融共生的生态思想,而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根据新的时代特点与发展要求,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明确指出“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看成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尊重主观能动性的统一”[3]。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立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应用于世界范围,以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所带来的各种挑战,解决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诸多困境。因此,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牢固的中国根基,并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之中。

(二)思想之“魂”: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出场的理论基础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完善发展。就理论基础而言,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立基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人和人类命运的问题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主题,而共同体则是马克思观察和研究人类历史、思考人类命运、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范式。马克思认为,共同体就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模式,是“现实的人”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解放诉求而形成的一种共同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充分体现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1。

马克思在论述共同体思想过程中,沿着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维度,并以人的发展状态和解放程度为标尺,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人的依赖”“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状态”“自由人的联合体”三种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都是共同体。就共同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三种社会形态分别对应着“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其中,在“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这样的共同体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状态。“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161人直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劳作的目的在于维持自身的生存,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依赖关系,这种依赖是人的依赖性与物的依赖性同时并存,人与自然共同处在一个“共生的共同体”之中。“虚幻的共同体”主要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追求资本利润、服务于资本家利益的共同体。在资本利益的驱动下,这种共同体只保障少数人的利益,对普遍多数人利益的实现而言则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在“虚幻的共同体”下,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交换,而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为一种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种异化导致的结果是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频发,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日趋严重。“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进行批判基础上而提出的。与“虚幻的共同体”截然不同,“自由人的联合体”完全超越了阶级的狭隘眼界,是一种“真正的共同体”,因为这种共同体不仅为每个人、所有人的利益实现与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也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运用。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之维,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探索。就此而言,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之“魂”来自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三)现实之“源”: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出场的现实基础

就现实基础而言,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同时也是在对全球环境治理之困进行现实考量之后的一种理性应对。

一方面,自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党对环境与生态问题更为重视,不仅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致力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建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美丽中国的形象清晰可见。国际社会公认,中国以坚持不懈的努力诠释了绿色发展的价值,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模式。

另一方面,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生存生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2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和风险频发,非洲的沙漠蝗灾、澳大利亚山火持续燃烧、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后积累产生的放射性污水外泄等诸多事件,均表明全球环境问题日益迫切,如果再不加以解决,最终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当前全球环境治理中,由于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想的影响,仍存在严重的“治理赤字”问题,如全球环境治理主体责任不明、治理规则缺少民主、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处在持续变异与全球蔓延阶段,如何科学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凝聚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是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紧迫问题,也是关乎未来发展的时代难题。在这一关键历史时刻,习近平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对全球环境治理现实的考量,提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是中国关照与世界情怀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阐释”[5]。就此而言,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出场具有鲜活的现实基础。

二、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阐释为“六个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六个坚持”是对人类社会生态实践经验的提炼与升华,蕴含着和谐与发展、规范与正义、责任与利益的有机统一。因而,就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内涵而言,它是谋求和谐发展的绿色共同体、倡导规范正义的道义共同体、侧重利益责任并存的权责共同体三者的相容共生。

(一)和谐发展的绿色共同体:谋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6]227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下,如何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一手防疫情、一手稳经济,是各国刻不容缓的任务。但是,任何发展都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一方面,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它不仅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而且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必须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可以说,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人类,更没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像呵护母亲一样去呵护自然。人类的一切活动既要以自然为根,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又要做到保护自然,“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6]176。因而,必须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把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与“物”(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体,是对自然生态各要素有效关照与人类幸福生活无限关怀的和谐统一,缺少任何一方都将对生命共同体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在国际社会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求各国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把本国的发展、人类生存发展以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不仅要重视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效益,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也要重视自然环境保护,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让地球家园永远保持生机活力,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发展的新格局、新景象。当前,国际社会正处在全球抗疫与经济发展胶着拉锯阶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只有保持绿色发展,才能培育疫后经济高质量的复苏活力。就此而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其实质就是谋求共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绿色共同体。

(二)规范正义的道义共同体:倡导原则遵循与人文关怀兼顾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与正确的方法。一方面,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倡导坚持系统原则。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有其自身运行的内在规律。保护好、利用好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深刻把握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共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坚持系统原则,要求各国必须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的内在关系与相互作用,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的循环能力,最终实现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目标。另一方面,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是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旨归。遵循这一价值旨归,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充分思量各国人民对优美环境的期待以及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担负,积极探索一条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协同增效的最佳路径,努力实现蓝天、碧水、净土、青山这一关乎各国人民福祉的生态目标,切实提升各国人民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此,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系统治理与坚持以人为本,这直接关系到自然生态各要素的有效保护利用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美好。就此而言,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是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倡导原则遵循与人文关怀兼顾,共建一个规范正义的道义共同体。

(三)利益责任并存的权责共同体:突出团结合作与责任担当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7]一方面,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求全球环境治理必须坚持多边主义。在全球环境挑战面前,各国都是同一游轮上的乘客,同舟共济、命运与共,任何单边主义的行为均不得人心。加强团结合作、坚持多边主义不仅是应对挑战的最佳选择,也是实现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维护各国利益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强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国际社会所有国家共同行动,共同承担环境治理责任。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各国应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只有如此,才能使“每个国家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行动”[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环境问题上的历史责任不同、现实能力也存在差异,因而应该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承担有区别的责任,绝不能整齐划一。具体而言,作为发达国家,由于其自身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应该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展现出更大的雄心与更多的担当,在承担自身环境责任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和关切给予适当的照顾,帮助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水平。发展中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贡献。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直接关系到全球环境治理原则的坚守与全球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就此而言,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是共建一个突出团结合作与责任担当、强调利益责任并存的权责共同体。

三、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变异蔓延,如何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这不仅是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责任。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

(一)充分展现了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积极倡导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彰显出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责任与担当精神。这种大国担当不仅表现为中国无私分享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还体现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努力践行环境承诺的绿色行动中。

首先,分享生态文明理念彰显出中国作为大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思想引领作用。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从对传统智慧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生态理念的传承发扬,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推广;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国始终如一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并融汇在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努力探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慷慨无私地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等贯彻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念向国际社会分享,强调国际社会在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困境时必须做到“六个坚持”,这不仅是对西方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割裂人与自然关系、推行以资本为中心的碎片化治理的有力回击,而且也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思想启示与路径指引,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指明了出路。

其次,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绿色行动彰显出中国作为大国的榜样激励作用。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6]173-174。多年来,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既认真兑现在气候变化领域所作出的各种政策承诺,又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既“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1],又将生态文明合作作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发起一系列绿色倡议,采取一系列绿色措施,努力把“一带一路”打造成真正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绿色之路、生态之路。不仅如此,中国还“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6]177-178。所有这些均表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承担了与中国发展水平与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责任,不仅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而且为其他大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树立了典范,对促进更多国家采取更大行动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

因此,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提出,不仅展示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宽广格局,而且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增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念与决心。

(二)有利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当前,全球气候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上升,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影响严重程度日益增强,以至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1年地球日来临之际发表致辞说,地球生态正处于“临界点”[8]。但是,人类仍在无视地球拉响的“气候紧急状态”警报,继续摧残自然界,毫无顾忌地掠夺地球资源,致使全球生态系统处于崩溃边缘。在全球气候大危机的背景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与霸凌行径仍在盛行,全球气候治理存在严重的“信任赤字”,面临多种治理困境。2015年底达成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的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明确了方向,不仅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的目标与方向,而且为国际社会规划了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是“目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唯一具有广泛共识的共同行动纲领和指南”[9]。因此,全面落实《巴黎协定》是有效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之所在。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有助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三)有利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能否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性命题。这场疫情启示我们,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一场自我革命,必须加快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切实践行绿色理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绿色家园。坚持绿色低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地球家园的必由之路。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呼吁国际社会坚持绿色低碳,各国人民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这必将有利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最终把21世纪的人类引向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四)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四个时代。在原始文明时代,人类高度依赖自然,人与自然处在自然而生的和谐状态中。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都是人类向自然索取的时代。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与自然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地球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平衡状态。伴随着机器化大生产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索取,也带来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被破坏的生态危机,地球生态平衡系统逐渐被打破,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球气候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工业文明时代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文明形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从工业文明真正迈向生态文明,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的共同梦想。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呼吁各国不仅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也要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杀鸡取卵”式的短视做法;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与科技发展的大潮流,也要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努力推动绿色创新,积极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产品与绿色服务的升级换代,这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生态环境,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跨越式发展,实现从工业文明迈向全球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共同体文明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漫说文明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对不文明说“不”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