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Q的影子与超越

2022-03-18常慧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越界阿Q胜利

◎常慧芳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很多都是经典的。将这些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发现有些人物形象是特指某一类人,能够对应的范围很小;而有一些人物形象则几乎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能够部分重叠,也就是说在这些人物形象当中,多多少少都能读出一些“自己”。相比较而言,后一类人物形象也就更具代表意义,当然在解读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也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

很显然,阿Q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从宏观意义角度来看,《阿Q正传》一文中,通过对阿Q及其与辛亥革命关系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脱离农民和群众的历史局限,表现出鲁迅作为思想家和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的敏锐洞察力,另一方面,小说中的农民与革命的叙事,也是伟大现实主义作品对时代和历史事物的深刻把握与艺术呈现。[1]作为后来人在解读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在历史与当下的选择当中,往往都会选择当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即使没有全文阅读过《阿Q正传》的人,通常也会知道有一种“精神”叫“阿Q精神”,在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当中,人们也都会用阿Q精神来指代某一场景或现象。正因为这一现象的存在,阿Q这个人物形象总能与具体的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因而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无论是观照历史还是现实,阿Q形象都很难说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但是阿Q精神又在实际生活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多多少少的存在着,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观照历史,审视当下,怎样认识身上所存在的阿Q的影子,并且实现对其的超越呢?

一、阿Q的历史影像

如果将阿Q放到历史当中,那就可以发现这个形象身上存在着大量的缺点,这使得读者更容易形成批判态度。很多鲁迅研究者都认为,无论是从哲学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艺术形象的构造角度来看,鲁迅先生对20世纪初中国的精英式的“个人”与愚庸式的“众数”这一社会性对立矛盾问题的观察、追索与思考,都使得其所构造出来的阿Q形象,可以概括为“庸众中的越界者”。对于这样的一个笔下的人物,鲁迅先生实际上并不是“哀其不幸”,而是另一种态度——“主旨是‘憎’,精神是负”;鲁迅不是“怒其不争”,而是“惧怕其争”。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假如由越界庸众去构成的“阿Q似的革命党”,那不但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推进力量,带来的反而可能是一场灾难。[2]

“庸众中的越界者”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判断,但是又不能否定其准确性。确实,阿Q所代表的就是一种庸众现象,其身上所集中的就是平庸的大众所共有的缺点,因为对这些缺点表现出高度的集中性,所以阿Q也就成了一个“越界者”。于是在课文当中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描述:“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你算什么东西?”;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至于“精神胜利法”,这更是为人们所称颂,可以说从《阿Q正传》这篇文章诞生之后,精神胜利法就成为阿Q身上最明显的标签。有了这个标签之后,当人们想到阿Q的时候,大脑中的表现就会非常清晰,除了其外表之外,最显著的可能就是在遭遇了各种挫折之后,还能够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样的心态,而让自己“心满意足”。

这个表象实际上也是阿Q的历史影像,自然也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二、阿Q精神如影随形

将研究的视角从历史投向现实,人们发现“阿Q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其对于生活中的几乎每一个人而言,都有如影随形的情形。似乎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阿Q精神,而这一点也正是让人们感兴趣,甚至心生警惕的。在课文当中,阿Q精神的实质是“精神胜利法”,如果用中性的语言来描述,那就是一种自我安慰。

如果将生活中的常人与阿Q来进行对比,确实可以发现诸多相似之处:常人也会遭遇到阿Q所遭受的挑战,只不过有一些挑战没有那么直接而已,当遇到这些挑战却有没办法有效应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一笑置之。对于当事者来说,这是不能称之为精神胜利法的;但是这又确实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似,回避困难或者说漠视困难,确实是很多常人面对挫折时的选择,这也对应着一种朴素的人生态度。

如果研究的更加细致一点,还可以发现在“精神胜利法”运用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值得琢磨的细节。谭桂林先生娴熟地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同时施展开他擅长精微思辨的才华,紧紧扣住阿Q生命过程中的六个瞬间所透露出来的恐惧、惊慌、无聊等直觉和心理活动,深入地分析了阿Q这个人物形象。[3]解读这样的结果可以发现,其实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或者打击的时候,都会有恐惧、惊慌、无聊,只不过程度略有不同而已。这个时候如果在心理上不能自洽,那么就很容易走极端,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精神胜利法”是弥合精神上的矛盾的方法。

接受这个现实并不可怕,因为在鲁迅先生创作阿Q这个人物形象之前,这种精神胜利法就普遍存在,只不过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当精神胜利法与阿Q身上的其他缺点统一在一个人物形象身上时,其具有了更多的批判性质。如果在当下的历史中,在每一个人生活的情境中,如果遇到不可抗的压力,偶尔有一点精神胜利法即是人的本能,也是消解压力的有效手段。也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剥离《阿Q正传》中的具体历史背景与语境,会发现“阿Q精神”之所以在整个历史长河当中存在,是有些客观原因的。就如同人会通过遗忘来保护自己的记忆系统一样,精神胜利法也是通过“胜利”来让人的“精神”不至于低落甚至是崩溃。

三、在超越阿Q中进步

尽管如此,依然不能完全肯定精神胜利法的价值,尤其是阿Q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所谓精神胜利法的价值。鲁迅笔下的阿Q及其阿Q精神,确实存在着需要批判且必须超越的地方。对于阿Q来说,他的“精神胜利法”运用,是不顾人格尊严的,其结果就是卑微的活着。这显然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不应当成为当下生活中人们的价值取向。于是这里就出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每个人身上都多多少少的具有一点阿Q精神,但是每个人又应当不要让自己卑微的活着,如何协调这种矛盾呢?

回看课文,可以发现要回答这个问题,《阿Q正传》也算是提供了绝好的文本。深谙越地优秀文史典籍传统的鲁迅选择沉潜至文化资源极度匮乏的游民的精神世界,在越地风俗既狂热又麻木的精神底色里实施他的国民性批判,这其中的隐微着实耐人寻味。[4]由此可以认为,一个人要是不想在精神胜利法的运用当中走向沉沦,那就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审视自己,只有具有批判的意识、态度与能力,才能在生活当中肯定自己的正确选择,否定自己的错误判断。

很多时候,人总是在否定中走向进步的,鲁迅先生创作阿Q这个人物形象,本质上也是以批判的态度试图唤醒当时国人不要再麻木不仁。阿Q这个形象具有不朽的价值,其所延续的也应当包括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对于后来的解读者来说,发现身上阿Q精神的存在,用批判的态度与精神审视之、琢磨之,或许可以让自己处于一个更加平衡的生活形态当中。

如是,就可以让后来者将阿Q这个人物形象置于历史的长河当中,从过去走向当下,从他人走向自己,从审视走向批判与反思,从而实现当下每一个个体的精神成长,让精神真正走向胜利,走向真正的胜利!

猜你喜欢

越界阿Q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阿Q和老A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阿Q故事新编
阵列方向图综合中PSO算法粒子越界处理研究
没有炊烟的城市(选章)
越界婚姻的伦理窘境:评史密斯《南街》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