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教学案例
2022-03-18别文玲
◎别文玲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模块编入了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奇妙的对联》。遗憾的是因为学生存有畏难心理缺乏兴趣,因而很多语文教师感觉教学吃力效果甚微,于是对“梳理探究”不重视甚至完全忽略,结果导致绝大部分高中学生对对联知识知之甚少,不会张贴,分不出上下联,更不要说拟写。如此优秀的文化,为何沦落到如此凄凉的境地?笔者认为和许多老师不能将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关。
一、故事导入,引起注意
用有趣的对联故事开始教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以故事导入法讲授《奇妙的对联》一文,一下子把懒懒散散提不起兴趣的一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了。下面是笔者讲的几个故事,对应的对联在PPT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只口头讲述提供听觉信号,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凡列举的对联,最好以课件展示。
1.据说乾隆五十年(1711)正月初六,乾隆皇帝在乾清宫赐下千叟宴,62岁的纪晓岚也奉诏参加,并对出来“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的下联“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可让学生猜此人年龄。
2.五十年代,毛泽东与周恩来在湖南视察工作时,毛泽东即兴吟诵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走洲不走”,周恩来对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工整对仗,又珠联璧合,足见两位伟人文学艺术功底之深厚。
3.“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澡盆”,有人认为是明代才子解缙七岁时对父亲的,有人认为是杨慎幼时对县令的,不管哪种说法,玩水玩出名联,很有趣。
二、对联猜谜,激发兴趣
猜谜是一种文学式样,也是一种游戏。在课堂上当教师说猜谜时,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课件展示了一些对联,谜底是课文标题、人物、地名、行业等。因为难度不大,学生基本一读就能猜出,这样越发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整个课堂气氛出现了少有的高涨,学生的眼睛都是明亮有神采的。
【课文题目】
攀天梯石栈叹蜀道之难/望枯松连峰愁空山之悲(《蜀道难》)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醉翁亭》)
幽室安居心可喜/至亲亡故情亦悲(《项脊轩志》)
……
【地名】
此处特别提及2005年春晚的17副对联,突出了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兴趣,激起广泛的心理共鸣。时间有限,课堂只列举几幅,其余课下查阅欣赏。
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广东广西)
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东山西)
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湖南湖北)
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宁夏陕西)
……
【行业】
但愿世间人不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医生)
权衡凭正直/轻重在公平(法官)
操天下头等事业/做人间顶上功夫(理发师)
……
【人物】
拄竹杖踏芒鞋泥泞不挡脚步/举匏樽驾扁舟烟雨无阻人生(苏轼)
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隐士坟(陶渊明)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
正好学校教职工家属楼建成,办公室伏老师为年级几位迁入新居的老师撰写了对联。笔者把几幅对联展示出来,让学生猜是哪位老师家的。同学们兴奋激动不已。
侯门福地 晓日临第秋光好;元气在身心底宽(侯小元)
安居乐业 进士迁进洪福地;贾家不假白玉堂(贾士进)
风光无限 向阳吉第十分好;映日雪梅格外红(吴雪梅)
……
难度不大,消除学生畏难心理,调动起了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乘胜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欣赏魅力,总结要求
展示名联、趣联,给学生打开视野,激发探究欣赏的兴趣,培养理解、感悟、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松下弈棋,松子随同棋子落/溪边垂钓,柳丝依伴钓丝垂
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对对联知识有大概的了解,再参考教材,小组讨论,结合例子,梳理对联知识,把握对联特征,为鉴赏对联、拟写对联做铺垫。此环节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又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及概括能力。师生概括对联基本要求如下:
1.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2.内容相关,用字不重
3.右上左下,仄起平落
4.书写美观,意蕴丰富
四、列举试题,引发重视
如果与考试与高考无关,学生的兴趣便只是停留在兴趣层面。所以,在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总结对联基本要求后,笔者用课件展示了总结的语文试卷中的七类对联题:
1.选择题
例1:2014年江苏卷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2.综合题
将对联与教材内容、文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例1:1991年:阅读下面三副对联,回答(13)(14)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座上日月照珠玑;堂前黼黻焕烟霞
(13)上面三副对联都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请你依次写出这三篇课文的作者。
(14)下面是对作者在文中使用上述对联用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补拟式
这种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参照一联,拟补另一联,二是根据题目提供的词语、语段拟写对联。
例1:2004年福建卷: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例2:请以“尊严”和“傲慢”分别作为上联和下联的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能超过30个字。
4.调整式
例如:2014年山东卷18.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5.情景式
这种题型提供一个特定的情景,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请你以元宵节作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
6.话题式
这种题型只提供一个话题,其它方面都不加限制。如:请从“奉献”“立志”“恒心”等词语中任选取一个作为话题,撰写一副自勉联。
7.改写式
这种题型一般是在一段文字中划出两个意义相对的句子,要求根据对联知识和语言的简明、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等知识进行改写。改写时可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
例如,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幅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以上试题学生作出答案,既有成就感,增加了自信,也对对联越发感兴趣。链接高考真题,使学生对对联题的难易度有所了解和感知,树立学会拟写对联的信心,培养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五、方法指导,拟写对联
学生对对联兴趣浓厚,总结出了对联的基本要求,也能做出相关试题,但还需要方法指导。笔者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两点十六字的方法:
(1)利用联想,选取意象
(2)注重积累,善于化用。
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废寝忘食香菱苦吟诗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练习拟写对联,学生兴致盎然,效果不错。
(1)课文内容对联。
以课文题目、作者或内容为材料拟对联,如:
痴情女夙兴夜寐/负心汉暮楚朝秦(《诗经·氓》)
古学者贵在从贤问道/今众人耻于拜师求知(韩愈《师说》)
(2)同学姓名对联。
前后桌四位同学一组,以全班同学姓名组对联。
小玲月玲青玲玉玲玲珑聪慧/小花耀花如花雪花花团锦簇
(金小玲、马月玲、马青玲、撒玉玲、马小花、拜耀花、毛如花、丁雪花八位同学)
文静智伟正良立先慧敏秀全/朝阳晓月春雪启星天瑞呈祥
(冯文静、马智伟、杨正良、马立先、马慧敏、于秀全、海朝阳、吴晓月、马春雪、马启星、黄天瑞十一位同学)
郭琪安琪小燕买燕争奇斗艳/张龙李龙马虎金虎卧虎藏龙
(田小燕、海买燕、郭琪、安琪、张龙、李龙、马虎、海金虎)
(3)给自己房间或宿舍或家拟写一副对联。
才思敏捷数理化游刃有余/出口成章政史地无所不知
教室学子凝神思索/操场健儿奋勇拼搏
诗书传家/勤俭处世
设题难度较小,学生都能拼凑一副,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调动起了学习的热情。
六、布置作业 余韵无穷
生活处处有语文。堂课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延伸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巩固课堂所学。布置作业:春节期间每人抄录五副对联,上课交流、展示。下面是寒假结束开学后班级佳作展区学生抄录收集的部分对联:
丹心育出一代新苗/热血浇开百丛鲜花(城关六小)
愿将天上云霞服/换作人间锦绣衣(天衣制衣)
烫吹洗染令君称心/推剪刮剃使您满意(小石发廊)
国灯尽在任君选/荣光无限照万家(荣光灯具)
……
七、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的艺术,而不是“教教材”的表演,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从着眼提升知识水平转向提升学生生活素养陶冶学生情操。
本文的学习虽然时间跨度大——经过了一个寒假,但是通过学习练习赏析,发展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理解与传承文化的意愿,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的要求,笔者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激趣、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终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既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生活素养,陶冶了学生情操,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