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2-03-18吴生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性格特点刘备诸葛亮

◎吴生梅

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要立足学情和文本内容,从语文学科的“大”概念出发,从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性质着手,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性特点。

一、教学构思与目标

构思篇目: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

教学重点: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表现方法;讨论诸葛亮、张飞、关羽的性格特点。

教学构思:以“诸葛亮”人物形象塑造为突破口,做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教学分析和设计,从而实现“教读”“自读”和“课文阅读”的有机统一。[1]

二、阅读文本,探讨、释义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塑造,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思考和探究。

在正面描写方面,重点体会作者对诸葛亮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其中,在外貌描写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出场”时的描写,从而了解其儒雅、潇洒的风度和气质,如“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有神仙之概”;在语言描写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与刘备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从而了解其胸怀韬略、能言善辩和智慧过人的特点,如“先取荆州,后取西川,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在侧面描写方面,重点体会作者从“衬托”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在诸葛亮正式“出场”之前,作者通过对刘、关、张三人的言行描写,反复烘托和渲染。在语言描写方面,较之关羽和张飞言语中对诸葛亮的轻蔑,如关羽的“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的“斯人”,张飞的“何足为大贤”的“村夫”,刘备借周文王拜谒姜子牙典故表达了其“敬贤”的态度,并以“大贤”称呼诸葛亮,态度虔诚。在行为举止方面,举止谦恭。例如,“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等。作者正是通过刘关张三人的言行举止的对比,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非比寻常的大智慧和大谋略。

【教学简析】《三顾茅庐》是自读课文。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体系中,自读课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教读”是教师的“教”,是对文本阅读方法的分析、归纳;“自读”则是学生的“学”,既是对阅读方法的实践,也是拓展阅读面,积累阅读素材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研读文本,而且要从教材整体、编者意图、学生学情、文本特点等方面综合考量,以构建学生阅读思维,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释义要植根于文本内容,重点从“文本语言”中总结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特点,而不是“道听途说”。因此,对诸葛亮人物性格的探究和释义,能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物塑造的呈现方式。

三、解构文本,通过人物刻画解码作者的布局谋篇

通过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在主要人物“出场”之前,作者往往采取多角度渲染和多层次铺垫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形成若隐若现的艺术表现效果。例如,在诸葛亮还未“出场”时,作者先借助“齐桓公五见东郭野人”之事做铺垫,从而引出刘备将见“大贤”之事,又借助“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呈现出刘备谦恭的“敬贤”心态。其中,刘备以姜子牙喻指诸葛亮,强烈衬托了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和自己的宏伟志向。同时,在对诸葛亮的态度方面,随着张飞对诸葛亮“村夫”的评价,以及要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的火气,刘备以“汝何太无礼”训斥了他。由此可见,刘备与关、张二人对诸葛亮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也是基于三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的。刘备立足于政治视角看待诸葛亮,故称之为“大贤”,而关羽和张飞则从人际关系视角考量诸葛亮,故称之为“斯人”和“村夫”。作者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铺垫,充分体现了刘备“敬贤”和谦逊的风范,更衬托了诸葛亮的非同寻常,增加了人物表现张力和神秘感。

通过夸张手法彰显传奇:《三顾茅庐》,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传奇色彩是《三国演义》的重要特点之一,尤其作者在塑造诸葛亮人物形象时,充满浓郁的神话色彩。[2]例如,在对诸葛亮外貌进行描写时,作者以夸张的表现手法,并以“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彰显诸葛亮的传奇性。同时,较之对关羽“出场”时鲜艳的“红绿”对比描述,对诸葛亮的“出场”,作者则采用了肃穆的“黑白”对比,意在彰显其儒雅而智慧的性格特点。其中,“身披鹤氅”带有一定程度的道教色彩,也是作者博采民间表达形式,意在凸显诸葛亮飘然欲仙、从容淡定、隐逸潇洒的气质。此外,在与刘备论及天下之大势时,诸葛亮的逻辑清晰,观点精辟,例如“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作者正是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充分渲染,从事彰显了人物的传奇性色彩。

通过渗透诗词激发韵味: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诗词的引入可以有效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正如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大量诗词、判词和曲赋,不仅能够彰显“十二金钗”的人物形象,更能够暗示情节发展和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在《三顾茅庐》中,三首诗词内嵌于文本中。

第一首是诸葛亮的自吟诗,以表明人物“出场”了。“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三顾”,既是诸葛亮对刘备的重重考验,也是对自我政治理想的肯定,尤其是对于刘备的第三次拜访,故意迟睡不醒,甚至惹得张飞“大怒”,并说“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但是,刘备仍然命令二人“门外等候”,尤其是对于诸葛亮的“忽又朝里壁睡着”,他又以“且勿惊动”嘱托童子,可见其情至真,其意至诚。从这个角度讲,在诸葛亮考验刘备的过程中,既表明了自己并非“政治投机者”,而是如管仲一般的有政治抱负的君子,也衬托了其隐逸洒脱的性格。因此,诸葛亮的自吟诗并不突兀,而是作者以诗词凸显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手段。

第二首是以“他者”角度,通过描写刘备的“叹”与“幸”,起到了总结和铺垫的作用。“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值得强调的是,这首诗是在诸葛亮与刘备“三分定天下”的畅谈之后,既能总结上文的故事情节,也为下文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建功立业等情节做好铺垫。从这个角度讲,该诗的目的是承上启下,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首是诸葛亮与童子道别时的性格呈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此诗既体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君子气节,也为后文的情节“星落五丈原”埋好伏笔,由此凸显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因此,诗词既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能刻画人物形象,同时也是人物命运轨迹的缩影。

【教学简析】“三顾茅庐”的故事广为流传,是君臣对话的典范和佳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于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和文本特点,围绕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深度学习,从语言描写到外貌描写,从正面描写到侧面烘托,从浅层认知到方法掌握,在层层铺垫中实现步步为营的阅读效果。因此,该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人物塑造方法,进而激发其阅读兴趣,从而实现从“一篇”到“一类”,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该方法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相关章节,在课外阅读中构建系统的阅读思维,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四、对比文本,分析《三顾茅庐》与《隆中对》的不同之处

如前文所述,对“阅读提示”的关注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三顾茅庐》的“阅读提示”中,编者提出,《三国志》中的“三顾茅庐”只有寥寥数字,即“凡三往,乃见”,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却将“三顾”情节细腻描述,且能生发出如此生动曲折的故事。对此,教师要从文本出处和创作意图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两者的出处不同:《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而小说是作者根据史料进行演绎后的创作,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故而文笔繁复,生动形象。《隆中对》则节选自《三国志》,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性“记录”,故而文笔简练。

两者的创作意图不同:《三顾茅庐》既要表现诸葛亮性格上的儒雅洒脱和政治上的雄才大略,还要彰显刘备“敬贤”“谦卑”的帝王风范,因此作者才反复描写其拜访的过程,意在烘托人物形象,增强艺术效果。《隆中对》则是站在历史角度,主要表现诸葛亮的事谋略和政治远见,所以对刘备的“三顾”过程一笔带过,而对“隆中对”的内容进行详写,意在凸显历史事实。[3]

【教学简析】立足课后的“阅读提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时,对《三顾茅庐》与《隆中对》的比较要从文体出发,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就会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中体现出鲜明的文学性,艺术效果明显;史书中则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性,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关于对“阅读提示”的问题探究,意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换句话讲,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局限于“某一篇”或“某一类”,要从更广、更深的视角引入其他文本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三顾茅庐》的课后“阅读提示”中,编者要求探究诸葛亮、关羽、张飞的性格特点。其中,关羽和张飞的性格特点比较容易把握。例如,通过两者的语言描写,其性格显而易见,如关羽的“性情”和张飞的“鲁莽”。但是,对诸葛亮形象的把握则较为困难。作为《三顾茅庐》中的关键人物,作者通过多元化、多视角的手法刻画了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点,如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有效结合、诸葛亮自吟诗的内蕴表现,充分体现了小说创作的特点。因此,围绕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创作方法,尤其是人物形象描写方面,从而实现从“一个”到“一类”的分析,是提高学生触类旁通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关于学生的“自读”,重点是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当然,这种“自读”并不是毫无目的的随意性阅读,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对此,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阅读方向和阅读策略,做好“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有效联结,在文本解读和探究中提高其阅读能力,从而实现触类旁通的阅读效果。例如,在释义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重点从“文本”中提取相关“证据”来分析其性格,这是从语文学科本质出发的阅读方法。在解构文本方面,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掌握作者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尤其是对衬托手法、夸张修辞和诗词渗透的掌握,对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学生从“知”到“会”的飞跃。

“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作为自读环节,对《三顾茅庐》的教学指导和相关设计,是学生构建阅读体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契机。从“阅读提示”入手,从阅读文本、解构文本和对比文本等方面,对《三顾茅庐》的教学提出了可行性策略,尤其是在对比阅读中,根据“阅读提示”要求,对两者的异同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聚焦文体差距,从而明确了小说和史实的区别,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文言文学习一直是学生们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枯燥、无聊,让众多学生产生畏难和逃避情绪,利用新的教学策略,可以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善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性格特点刘备诸葛亮
读懂刘备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刘备与徐州
盘点全国部分省市石商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喂鸡求学
从团建工作经验中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刘备的爱
12星座隐藏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