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22-03-18◎张莉
◎张 莉
语篇教学是相对于词语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的整篇内容的阅读。它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能运用目的语,在一定的情境中交流思想、获得情感,语篇解读要整合文本背景、语用、认知等各方面的知识,先对所读文章获得整体感受,然后按照各个语篇总结重要信息,进行深层次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让学生逐字逐句地死抠文章内容,而要运用语篇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利用整个语篇进行个性解读,进入特定情境中对话探讨,在课外拓展中挖掘背景等附加信息,这样阅读才更具有整体性,能提升解读能力。
一、寻找支点,进行个性解读
(一)插图,获得感性认知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作品篇幅较长,这给学生的语篇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找到语篇中的关键部分,或能激发学生兴趣、想象力的部分,以此作为支点,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课本插图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不少图片具有概括文章情节,展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所以有助于学生展开语篇整体解读。学生可以围绕插图想象,获得感性认知,辅助后续阅读。
在学习《壶口瀑布》的时候,学生自主观察课本插图,利用该画作,学生整体感受了壶口瀑布的状态,体会到了它汹涌澎湃的气势。教师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画面,学生分别运用“震撼、气势磅礴、奔流直下”等词语,表达了观感。
通过插图,我们对壶口瀑布有了整体感知,那么,作者是否能将这样壮阔的自然景观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呢?下面同学们就自主阅读这篇课文,找出文章中能展现瀑布汹涌奔腾状态的词句,说说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体会他遣词造句的妙处。
如有学生认为作者十分擅长运用比喻的方法,他选择了展现气势的喻体,如“其势如千军万马”“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等词句,展现了瀑布一泻千里的壮观场景。
教师要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利用教材插图,锻炼学生想象力,让他们获得感性、直观认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探究作品的内容。
(二)留白,想象人物心理
文本留白处也是一个很好的支点,看似留白处什么都没有写,但是如果能基于语篇阅读意识,从文章主旨、人物整体形象的角度入手分析,那么就会发现,这些留白处往往深入体现了作者的内心活动,表达了他们的未尽之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基于整篇文章,进行补白,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
《故乡》中有不少地方耐人寻味,如当“我”和闰土再次见面的时候,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等词句,说说这些省略号里隐藏了怎样的信息,闰土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如果学生只关注当前段落,那么对闰土的理解可能片面,所以要让他们结合整个语篇,看看少年时的闰土说话状态是怎样的,结合社会情境,分析闰土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如有学生试着补白,想象闰土心理变化:“迅哥儿回来了,真的是太好了。只可惜,我现在身份和他相差很远,若是显得太亲昵,一定会被人挑理,说不讲礼数。算了吧,还是保持一点距离更好……”
留白原本是艺术作品的一种手法,通过有意留下的空白,让整个画面更为协调,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文本中留白处也能触发读者的想象,进而体会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学生要基于语篇解读留白处,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三)比较,发现隐性规律
找到文本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这也是值得选择的支点。学生可以在整篇文章中找到体现主人公前后变化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人物性格变化发展的隐性规律。此外,也可以将其他文本纳入进来,进行多文本对比,探究文学创作的隐性规律。
《故乡》一文展现了闰土、杨二嫂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整合上下文语篇,说说两人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时代特点,探究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有学生认为:
闰土从活泼变得木讷,杨二嫂则变得爱占小便宜,这种变化可能是个人原因引起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影响,当时人们受到封建制度压迫,生活也很不如意,所以性格也发生了扭曲。
教师又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探究文本创作的隐性规律: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特定的社会背景有关,特定的时代呈现出特定的人物形象。那么,这种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同学们可以拓展阅读其他的小说,看看作品展现的是什么时代,人物性格是否伴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样学生就找到探究的支点,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了文本创作的隐性规律。
二、多元对话,培养思维能力
(一)设主问题,感悟文本思想
在语篇教学中,为了提高对话效率,教学者要先设计好主问题,让学生把握文本核心内容,体会作品的中心思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的主问题是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怀。在设置主问题的时候,教师围绕文体特点、语言风格、文章思想这三个角度入手,让学生的探究逐层深入。这三个角度看似围绕结构、语言、思想这三个角度展开,但是在探讨到深处后,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回到了作品主题思想上,这样设置问题既体现了层次性,又展现出整合性,有助于学生挖掘文本思想。
在设置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在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设置辅助思考的探究点,让学生从解读文字表面的意思入手,逐步深入下去,探究文字的隐藏内涵,再挖掘文本主题思想。
(二)抓住生成,辨析情感倾向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矛盾的观点,此时教师要把握住课堂生成瞬间,让他们积极探讨,辨析作品的情感倾向,从而提升阅读效果。
在阅读《我爱这土地》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语篇解读,说说作品的情感倾向是什么。在分析中,有学生提出问题:
为何这首诗歌中呈现的意象都给人痛苦、悲愤的感觉,最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还给人绝望的感觉呢?既然是讴歌祖国的诗歌,不应该赞美国家吗?
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他们没有基于语篇角度,将作品的背景信息融入到解读中。所以教师把握住这个课堂生成瞬间,引导他们互动对话,先搜索本文的创作背景,再分析作者创作此诗时的情感。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种能给学生带来独特情感和审美体验的学科,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瞬间生成的感受,加以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三)深度追问,引导深度探究
在互动讨论中,教师要避免只重视解读结果,不重视过程的问题,要通过逐步追问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路逐步变深、变广,从而探寻、感受文本内容更深处的美。这样就能打破低效率的照本宣科式的问答,转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的能力也随之发展。
在学习《海燕》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燕的形象具有什么象征意义。由于学生在语篇解读中,已经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而且也了解了作者是一位革命者,所以他们传承使用“套话”回答问题:“海燕象征着革命者的形象。”此时要通过深度追问,让他们提升探究能力。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写海燕的形象的呢?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它的象征意义呢?
这就促使学生深入探究象征手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围绕“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等具体词句挖掘海燕勇敢、高傲、顽强的形象,并和革命者对比,找到他们的相似点。
教师的追问方法有很多种,如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多思考几个“为什么”。此外,还要识破学生回答中的“套话”,让他们具体分析,避免说得太宽泛。
三、课外延伸,拓展课程资源
(一)融合经典,开阔学科视野
在语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篇目,还要让他们进行课外延伸,拓展课程资源。在统编版课本中收录了一些节选篇目,在课外,学生可以参与整本书阅读,在整体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拓展学科视野。
在学习了《智取生辰纲》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水浒传》整本书,并交流讨论,说说阅读感受。为了让学生拓展学科视野,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学科融合的思想,开拓思路,找到更新颖的探究角度。如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入手,思考:
作品中展现了宋朝农民起义的场景,那么在真实的史书中,有没有提到类似的历史事件呢?史学家对此的评价是什么呢?
又如可以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探究:“在作品中展现了侠义思想,那么,你知道中国的侠文化具体是怎样的吗?水浒好汉是否真正符合侠者的形象呢?”
此外还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分析:“这部小说中有很多话展现了宋朝的口语,你能找到具体的词句,并分析一下宋朝常用词汇的特点吗?”这些分析角度多样化,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交流讨论中,他们也能有更多独特的想法。课外阅读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能有效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二)主题活动,深化学科素养
阅读课外作品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使他们提升审美赏析、语言建构和思维能力,继而深化学科素养。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组织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深化知识,提升语文综合水平。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等都是展现爱国情怀的诗歌,教师结合国庆节,组织了主题活动“爱国诗歌创作朗诵大赛”。学生首先拓展阅读其他的爱国诗歌,并总结归纳爱国主义诗歌中常用的意象是什么,富含怎样的情感,这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赏析水平。此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爱国主义诗歌中写出时代性,展现出新意,这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此后学生再参与到自主创作中,将总结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这让学生提升了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最后通过诗朗诵竞赛,学生激发了情感,心潮澎湃,更深刻地体会到家国情怀,这让学生继承并发展了优秀的中国文化。由此可见,该主题活动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他们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对哪些作品感兴趣,对哪些主题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欲望,然后设置相关主题的阅读活动。在选择活动形式的时候,也要注意丰富性,除了阅读交流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辩论活动、编撰报纸、编演剧本等活动,让他们的课余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三)读写结合,加强学科应用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水平,让他们学会应用。语篇教学法强调在一定情境下进行信息获取和思想交流,而阅读正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写作则能促进学生交流思想,因此读写结合能更好地体现语篇教学的优势。
在学习《消息两则》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新闻稿的特点,为了让他们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教师强化组织了读写结合的应用活动。
在学校运动会上,各个班级的同学发挥奋勇拼搏的精神,取得了好成绩,如果你是校通讯员,能否将比赛的精彩瞬间用文字呈现出来,让更多人感受到运动员的风采呢。
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他们首先结合课内外资料,广泛阅读,总结新闻的结构和特点,然后展开创作。如有学生认为新闻具有公开性、真实性、实效性等特点,所以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如在展现运动员风采的同时,也要大胆地揭露运动会中的一些负面信息。如有的班级同学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没有主动报名参加比赛,导致部分学生参加了太多的项目,因为过于疲劳而无法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
教师要搭建平台,给学生创设应用和展示的平台。学生可以围绕生活实践找到应用的方向,然后参与到读写活动中,最后利用平台交流讨论,展现个人风采。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消除学生的疲倦心理,促使他们更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学生在阅读中“一叶障目”的问题,引导他们参与到语篇阅读中,这样他们的解读更具有整体性、拓展性,从而扫清阅读障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深化语言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