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经典诵读的价值诉求与教学实践

2022-03-18方化来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篇目文本语文

◎方化来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科目;新改版的语文教材中传统经典诵读的篇目是之前版本的四倍……从宏观向微观,从国家到课堂,重视并开展经典诵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思想精神。以“立德树人”为第一要义,以“以文化人”为根本属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首当其冲,通过诵读和学习让经典篇目在语文课堂上扎下根来,使学生在大量的诵读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悟人生道理,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此来响应国家的的号召,积极投入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中。

一、初中开展经典诵读的价值与意义

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初中阶段会有一个明显的跃升,使其在阅读经典篇目的时候有了更多独立的思考,而后通过阅读的音调、节奏等等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与小学阶段的诵读存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这个客观优势存在的基础上,初中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字词句篇的意思,在生活中获得表达的途径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地引经据典了。如看到气势恢宏的楼阁宫殿,他们会说出“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看到云山雾海,他们会说出“黄云万里动声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春光明媚联想到“泥融飞燕子,纱暖睡鸳鸯”;秋意盎然又会生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慨……

流传下来的经典篇目在情感的表达、状物的描述上几乎无所不包,各类或是气象开阔,或是情谊真挚的句篇,再加上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似歌似诵的特点,很容易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净化他们的语言,让学生在日常交往、提笔行文中不断重温、强化与使用这些美好的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更好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初中开展经典诵读的问题与实情

目前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以应试为第一要义组织语文课堂。所有的环节与内容全是“唯分数论”,教师不重视经典诵读,学生没时间经典诵读,导致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寥寥,语文的整体学习也走向了一个功利化的方向,使得“语不成语,文不成文”,完全背离了课标和教学的实际要求。

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把经典诵读的时间安排在早读、午读等碎片化时间里。学生只是机械的读一读,教师不做相应的指导,没有比较整体化的赏析活动,碎片化的时间带来的碎片化的阅读,让学生很难感受到经典文本的经典之处,语文技能方面又没有完成“听说读写”的连贯性训练。文本被生硬的分割开来之后,其生动性与美学感都会大打折扣。

把经典诵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整体且系统地引入到语文学习中,会增强教师的经典意识,修正部分错误的语文教学观,使教师和学生一起获得读诵经典、增长智慧的机会,在教学相长中,教师和学生亦师亦友深入到经典文本中,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改观课堂教学实效的同时,使经典之于人文的意义凸显出来。

三、初中开展经典诵读的方式与方法

(一)营造诵读经典的氛围,精心确定诵读主题

初中正处于感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之前,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烘托诵读的经典性,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经典篇目分类齐全、数量丰厚的客观优势,把诵读的内容做一些分类,如人教版将经典诵读的篇目分为课内重点学习与课外阅读补充两部分,这两部分的诗词篇章可以打破课本的界限,按照主题进行划分,然后整体推送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同一主题的篇目进行多角度阅读。

人教版中七年级上册的篇章可以按照“秋季的诗”为主题,将《天净沙·秋思》《过故人庄》安排在一起,按照“友情·爱情”把《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安排在一起,通过这些篇章内在的联系,为学生打造一个内心的情感环境,再辅以外部的主题阐述、多媒体教学视频等,营造出一个浓厚的诵读氛围,让学生以境动情,以情诵读,读中有感,感而能发。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诵读的主题。把初中三年的经典诵读当作是一个整体进行推进,然后通过课堂上的导入、讲授、小组合作、学后分析等让主题的每一部分“浮现”而出,串联在一起,使学生的诵读始终有一个中轴作为指导,从而完成对经典文本由表及里的探索。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里的很多篇目被选入各种版本的初中教材,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的是在针砭时弊,但无论内容与主题有多少层面,最终体现的都是鲁迅先生独特的创作风格,教师可以从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就为学生确立学习的主题与任务,与学生一起深入到篇章主题中,徜徉于经典语句中,不断地体悟鲁迅先生文章的深意,完成学生从文本到能力的构建。

(二)结合课内教学内容,广泛搜集课外阅读素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诗词是最重要的两个经典诵读内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重点难点最集中的部分。为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做好学习的衔接与过渡工作。首先,在课堂学习上,要确立一个重点文本,对该文本的讲解要从音律、节奏、释义等方方面面做出详细的指导,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良好示范,意识到初中经典文本的诵读不能只停留在不求甚解的表层,而是要有逐步深入到文本的内里,完成从文本到自我调节的能力。然后,教师为学生推荐大量与之相同(相关)的课外篇目,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诵读。但是教师需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并为他们推送详细的阅读任务,确保学生的阅读不会漫无目的,读无所获。这样一来,学生对经典篇目的诵读就会从感性走向理性,逐步体悟到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原因。

在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后,教师可以把读整本《论语》定为学期的阅读任务,再选择一些《孟子》中的经典篇章,将诵读的知识性主题定位在了解儒家思想的基础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将行为能力的目标定位在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上。然后通过早读、午读、阅读实践课等多个课型,师生共研、生生共研,更好地理解内蕴,使诵读有情有感有悟,极大地提高了诵读的实效。

(三)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主动传播经典文本

与浩瀚的经典文本相比,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真正通过诵读经典从中受益,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这种培养是从外力向内力转化的过程。

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给予学生一些阅读的指导,然后为他们推荐一些经典篇目,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先对诵读发生兴趣。其次,采用小组评比、轮流领诵等方式激发学生向上向好的动能,让学生依照自身的意愿以个体诵读、群体朗读等方式自悟、比较自己的诵读,自觉地修正诵读,同时增强荣誉感和凝聚力。再有,教师还可以组织开设诵读社团,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通过组织诵读比赛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

在经典诵读实践中,我们要把诵读变成一件立体、整体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不断地浸入在经典文本的学习中,感受经典文本的皓皓之光,其文学修养和道德素养也在无形中同步提高,从而自觉地亲近经典文本,愿意诵读,也愿意分享,自然而然就达到了传播与传承的目的,使经典文本的诵读范围越来越广,涵纳德内容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深远。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经典篇目的诵读顺应了文化与教育的双重需求,将经典诵读教学作为教育学生获得立身之本的有效学习途径。以书本为轴心开展经典诵读,不断地向外拓展诵读的范围,再辅以高度凝练的教学主题,为初中经典诵读的教学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策略,让经典文本的光辉照耀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让他们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自觉承担起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真真正正实现了经典文本皓光盈天的美好境界。

猜你喜欢

篇目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