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有效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驱动力

2022-03-18郭长秀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角度课文文章

◎郭长秀

学贵有疑,疑问是导向求知的原动力。在教学中,合理提问不仅可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还能有效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明确合理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教师就需围绕着语文知识、学生学习情况、思维能力等设置问题,使问题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推动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仍旧是其学习的主要推动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全面分析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运用问题锁定学生目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增加问题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探究、思考和分析等欲望;同时还需留给学生自由回答、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其思维能逐步发散和延伸。要想问题产生驱动力,教师就必须要设计出“有效”的问题。问题需契合学生的学情,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可促进学生深层次思考,同时还需带有一定的激励作用。问题需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涵,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一、问题讲究切入点,重在整体感知

在应用问题教学时,教师需把握问题的准确切入点,提出更具有趣味性、针对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还需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和功能。教师需保证问题具有较强的思维性,可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掌握文章内涵与主旨,还能使学生沿着切入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借此实现学生探究意识的增强。运用有效提问的方式,可大大避免因琐碎提问而限制学生思维的情况,可使课堂教学、课堂对话变得更具有多元性,学生也能从整体的角度感知课文。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需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文本内容,准确把握问题的正确切入点;从本文内容来看,教师可将写作手法作为切入点。作者采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既能将济南冬天的美景充分呈现出来,还能将自己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在教学时,教师就可紧抓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主要切入点,设计相应的问题,促使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感知文章。在对比和分析文章词句时,教师可提出问题:

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具有怎样的整体特点?

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内容,学生认为“温情”是济南冬天最为显著的特点,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描述济南冬天具有“温情”的语句,并借此感知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针对学生找到的语句,教师还需继续提出问题:

为何在这句话中,作者使用的字眼是“顶”而非是“压”?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学生需分析文章的整体语境,了解作者使用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温情”的特点加以理解,此时学生可发现这些字的使用更能体现出温情的特点。在完成词句的分析后,教师还需提出一些带有总结性的问题:

该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可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的角度概括文章主旨与思想,更好地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

在选择切入点时,教师需注重问题的合理性与整体性,切勿提出一些切入过小的问题,需将目光放在文章的整体上,提出带有启发性,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涵的问题。利用切入性的问题,可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带给学生更好的阅读感受。

二、问题要注重设想性,实现合理联想

在应用“有效问题”时,教师需关注问题的设想性,避免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可锻炼学生想象能力的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的趋势下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使其根据自己的想象得到正确、合理的答案。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因而教师就可利用这一点提出一些带有设想性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发现学生难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难以理解母亲的牺牲所带给“我”的影响。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教师就可运用合理联想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

如果课文中的你穿越到这篇文章中,你变成了文章中的“我”,是你在这样的条件下遭受了这一系列的不幸,你觉得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呢?

你的感受会是怎样的?

为何你会对自己的母亲如此残忍呢?

为什么你未曾真正看到母亲的“情意”呢?

在学习时,学生常会因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而无法理解文章内涵,也无法准确把握思想情感。此时,教师就需运用转变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设想成文本中的人物,真正从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感受到:在母亲生病时,仍旧无微不至地关心“我”,而这可真正说明母爱的伟大之处。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继续进行联想,设想一下日后的“我”将会秉承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与人生,“我”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到“好好活”。学生可自由想象和联想,并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的学生说:

我将会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和人生,这样才能符合母亲的期望。但同时,我也会更加想念我的母亲,后悔当时做出的行为和事情。

教师还可趁机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想法,借此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教师需要保证问题、联想都能紧紧围绕着课文内容,充分融合“我”的思想情感,这样才能充分呈现出文章主旨,学生也能真正认识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合理控制联想的度。当学生不具备较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时,教师就可给予其适当的引导,提供恰当的思考方向。当学生逐渐具备发散性思维能力时,教师就需适当放手,给予学生自由联想和思考的空间,借此深化学生的认知。

三、问题要凸显发散性,引导多维求异

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设计一些具有较强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锻炼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在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和分析,了解哪些角度可得到同样的答案,哪些角度过于狭窄或宽泛。

在教学《背影》时,教师就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其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得到更加全面、个性的答案。在上课时,教师可提出这些问题:

该篇课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课文中描述的父亲形象并不伟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父亲的角色。你认为,作者为何会这样去写自己的父亲呢?利用这种写作方法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在分析这些问题时,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十分独特的思考角度。有的学生选择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进行探究,他认为文学与日常生活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作者看似在丑化父亲,但仍旧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有的学生则从背景知识的角度进行探究,他认为:

从这篇文章可知,作者刚开始对于父亲的态度并不友好,看不起自己的父亲,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和谐。因此,当作者看到父亲时,会首先从较差的角度进行观察和看待,因而只能看到父亲的丑态。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逐渐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爱,认识到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情感,因而父亲的丑态逐渐转变成我心中的父爱,将父爱的美充分体现出来。

针对学生重视思维广度而不够重视思维深度的问题,教师就需提出一些更具有深度的问题,开展合理的追问,促使学生能够始终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思维的发散,逐步增加思维的深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还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涵。

四、问题要充满质疑性,鼓励个性解读

在应用“有效问题”时,教师需保证问题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激起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欲望,使其能够运用质疑的眼光阅读文章,提出更多个性化的问题,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升。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在阅读时多一份质疑和思考,敢于提出挑战,大大激活其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该篇课文具有较深的内涵。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多样化的想法;即使是阅读同一篇文本,学生通常也会拥有不同的解读角度;因而教师需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保证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有的学生在完成课文的阅读后提出质疑: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讽刺的是统治阶级,但这样的观点较为片面化。

教师需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完成各自的表达后,教师需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方式可给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机会,还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思考和学习。

五、问题难度要适中,追求层次性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为学生开展有效问题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当前的学习欲望,适当的提高学生注意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重要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创建难度适中的问题,不要提出过难的问题,容易让学生对课堂产生较为严重的抵触情绪,教师需要遵循灵活性的工作原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的帮助,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为学生讲解《最后一课》,教师需要多方位的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问题中,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并且设置的难度适中的问题符合学生当前的理解认知,为后续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班级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深入的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情感,当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脉络和故事情节之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写粉笔字并不是那么耗费时间的,是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在写粉笔字时使出了全身的力量,课文中的描写是怎样的呢?

同学们在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学习时,内心的感想是怎样的?

通过这样问题的创设不仅可以更加贴合于学生当前理解能力,还有助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认知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且在问题中融合了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不仅可以降低学生探究问题的难度,还有助于提高问题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问结尾处棉鞋描写的意义,通过有深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探究;教师需经常性开展不同类型的思维训练活动,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构建问题情境时,教师必须要遵从一系列的原则,如合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以此来为后续的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问题要讲求主次,追求学习的全面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中抓住课文学习的重点,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主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一问题来进行深入性的学习,充分的掌握课本中的重点知识,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在班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切入的方式提出相对的问题,集中性的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当前的学习效果。在文章中经常会有词句反复出现,如果能够抓住这些词句进行相互对比,那么学生就会了解作者在描写这一部分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

为学生讲解《木兰诗》,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文章中的几处声音之后,通过声音的相互对比分析这些声音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例如在第一次“唤女声”中,主要体现的是流水声和马鸣声的对比,反映了木兰本身矛盾的心理。

在第二次描写中,主要的侧重点为亲情表现的是木兰思乡的情感,通过两处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木兰在不同场景中内心的感受,还有助于让学生通过对比深刻的理解木兰来忠贞报国的精神。

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主次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多方位的发散自身的思维,对文章中描写声音的句子进行深入的解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根据问题的主次,全方位掌握所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好问题、利用好问题,用问题作为引子,用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驱动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各项能力和素养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角度课文文章
神奇的角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角度不同
人啊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