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生深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举措
2022-03-18王海兰
◎王海兰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新情况,出现了新问题。人们每天阅读着大量的包罗万象的信息,似乎阅读了许多东西,知晓了许多事情,但是我们在广度上涉及过多,就势必意味着在深度上存在着不足,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尤其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经过互联网的强力改造,对浏览和略读显得得心应手,但对整本书阅读,对内容较深奥的文章的阅读一天天失去了耐心。表现在考试中,篇幅较长的文章,就没耐心读下去,往往敷衍了事;对社科类文本,阅读缺乏专注力、沉思能力和推理能力,往往半途而废。然而从高考改革来看,语文试题篇幅加长了,有专家坦言,要让百分之十五的学生读不完;同时试题不仅仅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更考查学生的思维、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包括阅读速度在内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关系着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没有对信息的深度阅读,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外界事物,无法进行理性判断和准确选择,也无法促成个体的健康成长。如何把好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选择的阅读、深度阅读进而深度思考,就显得非常紧迫。那么怎样应对传统阅读中数量不足的问题和网络时代的浅阅读问题,笔者认为,方法仍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一、教师要给学生多设置问题,多角度阅读
提升阅读能力,需要教师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有问题意识,多给学生设置问题,细研细读,多角度思考。在有字处阅读,读懂内容;在无字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读懂作品中的人,读懂写作品的人。这样步步深入,就能进行个性化阅读,提高阅读的层次。
例如,在阅读《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一则: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对这则材料可设置以下问题:
1.“仪”,作为卫国的小邑,“封人”,作为小国镇守边界的小官,这样一个僻地小吏为什么要见孔子?
2.“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即“凡是到我这个地方的有才德的人,没有我见不上的”。他为什么口气这样大?
3.为什么会出现仪封人的前倨后恭呢?到底孔子给他讲了什么?
对于前两个问题,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封人的话言外之意有二:一是到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我想见他就得见他,一句“未尝不得”双重否定,态度很坚决,霸气显露无疑;二是我见到的有才德的人多了去了,你孔子是一个什么人,不让我一见。不得已,学生让他见了孔子。从中可见孔子在当时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有多不易。至于仪封人见了孔子后,和他谈了什么,让他从傲慢变得谦恭,甚至崇拜,不得而知,反正结果是“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反过来安慰教育孔子的学生,你们的老师没有了官位,有什么担忧的呢?现在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是让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弘扬正道的,仪封人还对孔子高度评价,“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从这里我们读出了孔子为坚持正道所做的努力。
教师要在细节处寻找问题,多角度思考。如阅读鲁迅《药》一文,笔者把分析点移到“驼背五少爷”身上时,就读出了另外的意味。写于1919年的《药》给广大读者塑造了诸如善良愚昧的华老拴、大义凛然的夏瑜、凶残贪婪的康大叔等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形象,其中的“驼背五少爷”不是鲁迅笔下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的出现只安排在“茶馆”里。在“茶馆”里先后出现的有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康大叔四个人。在这四个人中,除康大叔作为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极端仇视革命外,就要数驼背五少爷最为反对革命,当听到夏瑜在狱中被牢头红眼睛阿义打时,他“忽然高兴”地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还有最后的“疯了”,虽然花白胡子也说“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说“发了疯了”,但只有“驼背五少爷”表现出异常的幸灾乐祸。读到这里,疑问就产生了,为什么“驼背五少爷”同为作者笔下愚昧的群众但又与众不同呢?他的名字就是突破口,“五少爷”就可以推知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身上明显带着纨绔子弟的某些生活习气。也许“驼背”不仅仅是“五少爷”的身体特点,也是他的家庭在现实社会上的特点。正是这一特殊的身份,决定了“驼背五少爷”对夏瑜这些革命党人的态度。由此可见,这个“驼背五少爷”的塑造真是以小见大,匠心独用。
教师独到的阅读能力是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只有教师会阅读,才能和学生一起阅读,教学相长。
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示范
教师通过经典阅读、深度阅读,逐渐具备了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之后,具体指导学生深度阅读,让学生取法乎上,在阅读方法上少走弯路,在阅读趣味上少受不良影响。
如在教授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我设计师生同读此文,然后进行交流。交流发现,学生绝大多数读出的是人间真情,有对无私母爱的怀念,有对祖母深深的愧疚,有对妻子无尽的思念。我却读出的是人间悲情,那就是归家“诸父异爨”,手足的反目。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紧紧围绕文本,给学生展示阅读的关键点,诸如:“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说明过去归家在空间上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家庭的和睦已经荡然无存,诸父分家,用厚厚的墙隔开了手足情。更有甚者是“东犬西吠”,家家都养起了狗,弟兄们之间已经不信任,彼此之间防范如防贼。在这样一个虽没落但诗礼传家的家庭里,竟落得个“客逾厨而庖,鸡栖于庭”的地步。昔日祖先们会客议事的厅堂成了鸡鸭栖息的地方,可见家族的破败到了何等程度。实际上让归有光难以启齿的正是“诸父分爨”,如浓雾挥之不去,使全文充满着一派悲凉。
在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由于学生没有经历过作者那样的病痛和苦难,对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不深,对表达的深沉思考感受不透,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并把我的阅读步骤和阅读感悟示范给学生:
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此时我的精神状态如何?
(两条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我被社会遗弃了,苦闷、绝望、失魂落魄。)
2.进入地坛,看到的景物是什么样的?
(雕栏玉砌不复在,四壁朱颜改。明亮而华丽的琉璃剥蚀了,艳丽的朱红淡退了,巍巍的高墙坍圮了,一切都变得很萧条。)
3.我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我被社会遗弃了,苦闷、绝望、失魂落魄;地坛被人们废弃了,荒芜冷落。所以作者说他与地坛有缘分,地坛因为等他而历经沧桑了四百年。)
4.地坛中的哪些景物对作者有启示?可能有怎样的启示?
(举例:蜂儿,它的生命很短暂,也许只有一个春夏,但它却飞得那样沉稳;露水,连生命也没有,可它却滚动、聚集,在消失的刹那也要放出万道光芒;残照的落日,也要照耀出落日的辉煌;弱小的雨燕,即使在最为寂寞的时候,也要放声高歌;苍黑的古柏,镇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幸与不幸;任人踩踏的泥土草木,面对暴风雨也要散发出清醇的气味;落叶,哪怕面对秋风、面对早霜,也要飘扬歌舞,坦然迎接死亡。地坛虽然废弃了,但并不衰败,处处生机盎然。)
5.从地坛回来后,作者可能会怎样想?
(我虽然残废了,但也要像地坛中的生命那样,微笑着坚强地活下去,勇敢地开辟一条走向幸福的道路。)
教师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阅读实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模仿教师阅读,在对比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就会产生自觉意识,并在此系列阅读活动中深度阅读能力逐渐提高。
三、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学生深度阅读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不论哪一类文章,都可以做到深度阅读。有些篇幅不长的文本,如果仔细研读,也是会发现许多可以思考的问题。学生只满足于检视阅读,了解信息,要达到分析阅读高度,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才能有所作为。
(一)指导学生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
在写读书笔记时,要思考这样的问题:读的这本书中,哪些内容引起我的共鸣?为什么这些内容引起我的共鸣?这样的追问,会推动学生深度阅读,也会深度思考。
笔者所带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写读书笔记。有位学生阅读《歌德谈话录》时摘抄了这样一句话:
歌德笑着回答说:“关键正在这里啊!吕邦斯正是用这个办法来证明他伟大,显示出他本着自由精神,站的比自然要高一层,我还是要说他高于自然,要说这是大画家的大胆手笔,他用这种天才的方式向世人显示: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
后这段话,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
我认为这几段话是歌德对艺术的体会,我十分欣赏他的观点。人类的艺术素材却是来自自然,所记录,所表现的都全来自自然给予的灵感。但是人类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他们将自然抽象化,镶嵌在自己的作品中。
追问为什么摘抄这些文字,就会引发深度思考。前面的摘抄是感性的,写出的理由是理性的。学生可能只是喜欢语言的优美,可能喜欢内容的契合心灵,只要分析原因,就能更进一步理解文字,这无疑对学生丰富思想、提高审美能力是有帮助的。
(二)用评语鼓励学生坚持读书
阅读是一个孤独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朝圣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是一个站在近旁的鼓励者、欣赏者,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思想。当学生产生阅读懈怠时,要经常督促他,鼓励他,提醒他,用评语鼓励他。
如我给学生激励作用的评语:
你是一个有内涵的学生,阅读成就了你……
每一段文字对人生都是升华……
有思想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
把心读强大如山,把笔读锋利似剑……
……
(三)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会
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阅读就是一种交流,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也是学生与社会的交流。
举办“读书交流会”就是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会上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读书笔记》,自己所读的书籍,甚至自己发表的文章,在小组展示、交流。许多闻所未闻的书籍在这里看到,许多新奇独特的思想在这里得到,许多不明确的认识在这里得到清晰。
教师还可以展示自己的阅读笔记,例如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后,我把此文改写成了诗歌并展示给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反抗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的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确是死掉了/但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当学生读着这样激昂的文字时,他们的内心更受触动,对原文的理解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在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受到很大冲击的新时代,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提升自我应对能力,采取多种措施,才能真正解决学生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提高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