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密营的建设及历史作用

2022-03-18王丽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联抗日东北

王丽君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5)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日伪殖民统治体系的严密封锁下,东北抗联难以在大城市立足。为了谋求生存、继续坚持抗战,东北抗联逐渐转移到了深山密林中,并借鉴东北传统民居文化中地戗子的建筑形制修建了抗联密营。抗联密营由最初简单的辅助作战的基地转变为战士们对敌作战和赖以生存的主要游击根据地,星罗棋布于东北的深山密林之间,形成了系统周密的密营网络体系。东北抗联以密营为据点,穿越林海雪原,跋涉于白山黑水之间,与日伪周旋苦战,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一、东北抗联密营的形成背景

东北抗联密营(下简称“抗联密营”)是特殊时代环境下的产物,其出现具有深远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现实动因。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便迅速侵占东北三省,并对东北人民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日伪的法西斯统治激起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怒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地区的抗日力量逐渐整合统一起来,形成了一支伟大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下简称“东北抗联”)。东北抗联的发展壮大,有力地动摇了日伪的殖民统治,使得日伪惶惶难安。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护和强化其殖民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残暴的法西斯政策,极力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围剿”东北抗联。

政治上,日本帝国主义极力扩充在中国东北的军警宪特力量,不断强化其法西斯专政。日本关东军宪兵队由1932年的6个宪兵队、17个宪兵分队增至1941年8月的18个宪兵队、105个宪兵分队,伪军由1937年的7万人增至1940年的11万人。中国东北城乡的伪警察机构与队伍也迅速增加,至1940年有伪警察署812个、伪派出所1641个、伪警察分驻所2508个。[1]162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其庞大的军警宪特机构,制造白色恐怖,大肆逮捕中共党团员,制造了多起惨案。除此以外,为了彻底断绝抗日军民的联系,从根本上破坏抗日游击根据地,日伪实行了所谓的“匪民分离”政策,即强迫民众归屯并户,建立“集团部落”。自1933年至1937年,在伪满洲国境内修建的“集团部落”急剧增加,1935年以前建成1529个,1936年建成4195个,1937年建成4922个[2]496,1938年达到12565个,1939年底增至13451个[3]284-285。日伪当局为了加强对“集团部落”的警备工作,还在村屯推行保甲制度,组编伪自卫团,修筑警备公路交通网,扩充警备通讯网。

经济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抗联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在抗日游击区附近城镇实行物资专卖,将棉花、布匹、食盐、药品等归为“特殊物品”而严加管制,企图切断东北抗联的军需给养来源。另外,“集团部落”的居民秋收时,需经特务清查地亩,核实产量,所收粮食必须颗粒归屯入仓,但凡发现资助、供应东北抗联者,一律以“通匪”罪处置,并牵累亲人、连坐邻里。日伪的严密经济封锁政策,扼住了东北抗联的经济命脉和给养来源,从根本上断绝抗日部队的基本生存条件。

军事上,开展连续的军事“讨伐”,对抗联进行“围剿”。首先将游击区分割包围封锁,然后依仗其优势兵力,采取所谓“篦梳式”“踩踏式”的方式,实行长期不断的“讨伐”。据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统计,1936年仅日军发动的“讨伐”作战就达1890余次。[1]1591936年,日伪军集结大批兵力重点对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秋冬季“大讨伐”,将统治区划分为东北、东、中、东南、南5个防卫区,各区设防卫司令官,分管各区治安,负责实施“围剿”。日伪军除了对东北抗联开展连续不断的“讨伐”以外,还不断向东北增兵。据史料的不完全记载,“日军增兵东北的人数是:1931年至1933年为5万;1934年至1937年为40万,1937年至1938年为50万,1939年至1941年为75万。”[4]153而到1937年时,东北抗联的总人数仅为3万多人,且武器装备与敌相差悬殊,使东北抗联和抗日游击根据地遭到了严重挫折和破坏。

日伪军政治上的法西斯专政、经济上的严密封锁以及军事上的“讨伐”使得东北抗联的游击区逐渐缩小,使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保存实力,蓄积革命力量,东北抗联转移到深山密林中,借鉴东北传统民居文化中地戗子的建筑形制,建造了大量密营,开创了特殊的密营斗争方式,进而更加巧妙灵活地与敌周旋。

二、东北抗联密营的建设工作

东北抗联在深山密林中修建密营,并设置了被服厂、修械所、医疗所、学校等附属机构。东北抗联以此为依托,在密营中开展广泛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抗联战士王传圣曾回忆密营里的生活:“部队在密营里开展政治学习,进行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并想方设法活跃大家的文化生活。有时还派出小部队到外面去袭击敌人,骚扰敌人,或者派出人员深入人民群众中做工作,宣传抗日救国。”[5]104

(一)政治教育工作

东北抗联的政治工作,是指抗联在部队中进行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和组织工作,有助于提高战士们的思想觉悟,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东北抗联各军领导人非常重视部队的政治教育工作,经常利用部队在密营休整期间,通过短期党员训练班、军政训练班等形式,对战士们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和经常性的政治教育工作。

1934年6月中共满洲省委通过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及赤色游击队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提出了“为保证反日反帝民族革命的彻底胜利,为保证革命发展到更高阶段,顺利的走向苏维埃前途,因此在政治上必须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加强其战斗力”[6]305,并进一步提出了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实施反日反帝的民族革命教育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政治教育”,从而使“每个战斗员成为最有纪律的自觉的阶级战士”。[6]306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抗联各军不断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即使在条件艰苦的密营中也对部队进行经常性的政治教育。1936年冬到1937年春,抗联第一军在和尚帽子密营中进行休整,主要开展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工作。杨靖宇亲自作政治报告,给大家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目前的革命任务,或给大家解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开展热烈的辩论活动。在整训期间,杨靖宇规定,部队每周召开一次党团员组织生活会和士兵委员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7]1171935年冬天,抗联第四军在大叶子沟密营对干部、战士开展冬季整训。李延平亲自上政治课和军事课,向学员们讲授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理,使战士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了升华。[8]3051937年,抗联第九军在方正县大罗勒密密营中组建了军政训练班,训练班共办三期,培训120余名干部战士,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第九军还在四道河子密营设立了留守处,开办了短期训练班,训练班为期三个月,训练了80余名学员。经过学习,战士们学习文化和革命理论,受到了启蒙教育,而且懂得了历史,懂得了抗日战争的前途。[9]2821938年,抗联第一路军在头道溜河密营里开办党员训练班,由魏拯民亲自给党员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抗联第一路军中的党员政治觉悟普遍得到提高。

(二)军事训练工作

东北抗联的军事训练工作是指东北抗联为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而进行的军事理论教育和训练工作。东北抗联非常重视队伍的军事训练工作,通过在密营中因地制宜地开办短期培训班、军事政治学校、教导队等,随时随地对部队开展军事训练工作。

1936年以来,日伪对东北抗联的“围剿”日益加剧,导致东北抗联队伍中干部人员急剧减少。面对严峻的抗战形势,东北抗联各军在密营中相继办起了军事学校,以培养军政干部人员,解决部队人才短缺的问题。1936年,东北抗联第四军副师长李学福在小别拉坑密营开办了军事学校,并从部队里选拔了40多名优秀战士,对他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战士们经过训练之后,政治军事素养得到极大提高,大部分都在部队里担任团副、连长、指导员等职位。1936年,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和第六军军长夏云杰的共同组织下,在汤旺河的原始密林中创办了一所军事政治学校,赵尚志任校长,张寿篯、侯启刚先后担任教育长,张德和王玉升等人担任军事教员。学校主要开办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工作。学校的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军事知识和游击战术战法以及军事地图的使用等。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如“学习射击,投掷手榴弹、掷弹筒及打坦克等;注重实用,越是冷天越要到野外打靶;蹲到雪地里练枪,还进行滑雪板的练习,学会战场上需要的各种军事技术,提高战斗力”[10]421,学员都是从各军、师、团调来的连排级干部。除此以外,为了培养电信人才,东北抗联还在巴浪河沟里设立了一所电信学校,开办三个月后,为了学校的安全和对学员进行政治课和军事课教育,与伊春的政治军事学校进行合并。两校合并后的1年多的时间里,连续办了3期,为北满抗日联军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1936年,第二路军在下江地区、第十一军在桦川县七星砬子也相继建立了军政干部学校,对干部进行短期培训,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军事指挥人才。1937年4月,抗联第九军在四道河子沟里密营设立了留守处,并利用三座简陋的木房开办了短期培训班。每期学习一两个月,权长哲任短训练班主任,李熙山、郭铁坚、方龙仁担任训练班的教员,分别给学员上政治课、文化课和军训课,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抗联第九军战士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11]88-89

(三)文化学习和文艺工作

文化工作是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部队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东北抗联在密营中进行政治、军事建设的基础上,还进行文化工作建设,主要是开展文化学习和文艺活动。

东北抗联部队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鉴于这种情况,抗联队伍积极开展文化学习活动,以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抗联战士王铁环曾提到在密营中的文化学习情况,指出:“那时候大部分人都是没事了回密营休息过来以后,每天学几个小时文化。队伍里有文化教员,一个礼拜讲几次课。文化教员讲课也分几个班,有初级班,也有中级班。”[12]244密营生活紧张又艰苦,但也不乏乐趣。在训练、学习之余,抗联战士经常聚在一起,举办一些文艺娱乐活动,主要有文艺晚会、军民联欢会、话剧表演和诗歌朗诵会等项目。据抗联战士王铁环回忆,“到冬天的时候,快过年那会儿,我们都回山里了,回密营过年。那时候开晚会什么的可热闹了,文艺活动搞得可好了……那时一到开晚会,大家一唱就唱到半夜,除了唱歌,还演话剧、猜谜什么的,特别逗乐。”[12]244-2451937年的春节,抗联第一军第一师主力部队就是在和尚帽子密营中度过的。杨靖宇以揭露日军暴行、鼓励军民抗日为主题,编写了话剧《王二小放牛》。该话剧剧情贴近实际,深受抗日军民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指战员的抗日救国激情。不仅如此,东北抗联的将领还会亲自编写一些革命歌曲。如“1936年春节,宋铁岩在密营中亲自教战士唱《四季歌》《当红军歌》《追悼歌》《儿童歌》等歌曲,这些歌都是他自己编写的。”[13]74这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坚定了战士们抗战杀敌的决心。

(四)后勤保障工作

后勤保障工作是密营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东北抗联战士赖以生存、作战的前提。抗联密营中后勤保障工作主要涉及生活物资、军用物资和医疗卫生三大方面。

第一,在生活物资方面,主要涉及粮食和被服的生产。密营时期,东北抗联解决粮食问题主要有三种途径。其一,通过攻打日伪据点缴获粮食,运回密营中储存起来。其二是靠老百姓往山里送。据不完全统计,1936年至1938年间,宝清人民每年平均送往抗联各军密营的粮食达40余万斤、猪肉3万多斤、军马草10万多斤,此外还有马匹、被服、胶鞋、靰鞡等大量物资,使抗联大后方得到充足的军需粮草供应,从而使抗联部队根植于人民之中,坚持了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14]279其三,屯垦开荒,自耕自作。从1937年开始,抗联各部队开始自耕自种,解决给养。1937年初,抗联第七军军部在虎林、饶河地区建立密营,并在密营周围开垦荒地。11月,抗联第二路军在宝清召开了干部会议,总指挥周保中要求学习抗联第七军的经验,提出部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要自耕自种,以抵御敌人的经济封锁政策。[15]1841939年3月,抗联第七军在虎林县七顶子密营召开了党委特别常委会议,决定部队分散开展游击活动,并自耕少量土地,以解决部分给养。会后,抗联第七军根据军党委会议精神,决定自耕自种,解决部分给养。第三师补充团与第五军第三师第九团派部分队员在虎林大、小马鞍山以及三人班一带建立密营,开垦了几十块荒地,种植了许多玉米、萝卜、马铃薯。第一师派部分战士作为留守人员,在富锦、同江、饶河、三县交界处的大旗杆一带开垦数块荒地,第三师在饶河十八垧地、大旺砬子等地建立了临时密营,开垦了荒地。[16]390-391

在被服方面,密营时期,抗联的被服问题主要通过在密营中修建被服厂和裁缝所来解决。1936年,抗联第六军在帽儿山密营建立了被服厂和医院。关于被服厂的情况,被服厂厂长金伯文曾回忆称:“当时做衣服的程序是先将白布用黄菠萝树皮、柞木皮配制水煮后,把白布染成黄绿色的布,然后裁成衣服,由我们分头絮棉花、绗线、缝合、琐扣眼等。这样的流水作业,进度挺快。”战士们的劳动积极性非常高,为抗联战士提供了大批的军装。[17]2561936年8月,抗联第五军副军长柴世荣在四道沟子里建立裁缝所。同年冬,抗联第四军在大叶子沟密营里建立了由20多名妇女组成的被服厂。后来,由于日寇“讨伐”和叛徒出卖,大部分被服厂在1937年和1938年初被敌人破坏。

第二,军用物资方面,在密营中建立了兵工厂和修械所,进行武器生产与修理。1936年秋,抗联第三军和第十一军在宝清和桦南的七星砬子密营建了七星砬子兵工厂。据东北抗联第三军老战士张凤歧回忆,这个厂子里有三台旋床子、一台镜面床子、一台综合床子(有一台在烈士馆)。在东满根据地有4个兵工厂,分别分布在延吉、珲春、安图、汪清四个地方,一共有工人18人,主要进行修理器械的工作,同时还能研制土炸弹。除兵工厂以外,抗联还建设了一些修械所。抗联第一、三军在大罗勒密一带建立了江南修械所。1936年秋,抗联独立师在七星砬子山里筹建修械所,设有3个车间,造枪车间和弹药车间设在老道沟,修械车间设在小白砬子,共有100余名警卫战士和工人。[17]259

第三,在医疗卫生方面,主要在密营中修建医疗所和小型医院。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保证部队的战斗力,抗联各军在地建立起了密营医院。如在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密营中设有临时医院,其中医官三四人,护理七八人,医院设备比较简陋,缺少医疗器械和药品。类似这样的医院、被服厂、修械所在河里山区的王六沟、西南岔、轱辘屯、回头沟等地都有设置。1936年冬,抗联第五军在吉林省三道通也建立密营医院,收治了一部分伤员。除此以外,抗联第六军在伊春的四块石、老等山,抗联第七军在宝清的锅盔山、桦川的七星砬子,抗联第三路军在德都的朝阳山、南北河子、萝卜的麻花林子等地建立了几十处密营医院。[18]402密营医院有简易房舍和床铺,一般没有专职医务人员,医药缺乏,设施落后,条件十分艰苦。抗联第十军战士在摩天岭、九十五顶子山密营医院养伤时,创作了一首抗日歌谣。歌谣写道:“抗联医院不简单,条枝软床稀乱颤,松树桦皮当天棚,绿草青苔当地毯。伤员们,钢铁汉,没有医药不呻唤,一日三餐吃不饱,伤口没好上前线。”[11]141-142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密营医院的艰苦条件和抗联战士们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东北抗联密营的历史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逐渐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独占殖民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严密的殖民统治下,东北抗联的游击根据地逐渐丧失。为了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东北抗联创造了密营斗争形式,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东北抗日游击斗争,牵制和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东北抗联密营是东北抗联建设的特殊游击根据地,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东北抗联的临时机关驻地和领导指挥中心

抗联密营是在特殊历史时期,抗联将领商议党和军队的大事、领导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斗争的重要政治活动中心。抗联的一些重大会议是在密营中召开的,一些重要决议也是在密营中作出的。因此,抗联密营是抗联的临时机关驻地和领导指挥中心。

首先,东北抗联的一部分主要领导人就居住在密营之中。如蒿子湖密营,又称杨靖宇密营,是1935年至1940年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生活和战斗过的密营;摩天岭密营,是1938年至1940年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三师师长金日成修建并居住的密营;桦甸县夹皮沟牡丹岭二道沟密营,是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居住的地方,也是其殉难的地方;金银鳖密营,是杨靖宇、魏拯民、金日成的专职联络副官郭池山的密营,郭池山在这座密营负责与杨靖宇、魏拯民、金日成联络。当年,为了便于联络工作,巧与敌人周旋,郭池山在红石林区的摩天岭、石塘沟、五道溜河、石沟、四道岔、三道沟等地都建有类似的密营,被称之为“郭池山密营群”。

其次,抗联的一部分重要机关设在密营中。如1937年末,中共北满省委迁至通河东部地区的鹰窝密营,并将省委机关驻地设在了鹰窝密营。在鹰窝密营周围有槟榔沟密营,是抗联第三军的后方基地和司令部所在地。1938年以来日伪对东北抗联进行疯狂绞杀,使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极端艰苦的时期,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机关紧急转移到锅盔顶密营。抗联第四军司令部也曾设在密营之中,第四军司令李延禄曾和战士们一起睡在密营中。[17]257此外,抗联第五军第二师和第三师的指挥中心也设在兰棒山北麓密营中。兰棒山山区地势险要,位置极为隐秘。1939年,吉东省委秘书处迁到这里,成为当时吉东地区党政军的领导指挥中心,对推动和发展吉东和宝清地区的游击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14]275

最后,抗联的一些重要会议都在密营召开,一些重要决议都在密营中形成。1936年7月4日,在金川县河里后方的惠家沟密营中,杨靖宇和李东光共同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1938年5月11日至6月初,在老岭山区五道沟密营中,杨靖宇和魏拯民共同主持召开了第一次老岭会议,讨论了全国与东满地区的斗争形势,研究并充分交流了抗日游击战争的策略和经验,并决定任命魏拯民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7月中旬,程斌叛变以后,杨靖宇和魏拯民立即在五道沟密营中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即第二次老岭会议。会议根据程斌叛变的严重情况,决定改变以前的战略策略,改编抗联第一路军,主力部队立即向河里、濛江和桦甸等地区转移。

(二)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战术运用的战斗堡垒

抗联密营广泛分布于东北的广大深山密林中,是抗联战士用以隐蔽和迂回作战的重要防御阵地。抗联战士以密营为依托,巧妙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是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战术运用的战斗堡垒。

一方面,东北抗联依托密营有力地打击敌人。东北抗联战士在深山密林中以密营为依托,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袭击日伪军,避强攻弱,使日伪军闻风丧胆、草木皆兵。[19]761935年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本溪山城子柜子石村收编了王殿甲部队,并将其改编为独立营。在一师的领导下,抗联独立营以密营为依托,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先后袭击了久才峪日本警察所、南芬铁矿日本守备队,有力地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振奋了战士们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抗联密营为抗联独立营王殿甲部保存和发展抗日力量、打击日伪军提供了天然屏障和壁垒。

另一方面,抗联密营在战略上是防御性质的阵地。如东满敦化寒葱岭、北满的木兰鸡冠山、五大连池朝阳山、沾河林区的木沟河、鹤北西山等地的几十处密营几乎都设置有射击、指挥、瞭望、掩蔽工事,并有“之”字型堑壕、交通壕相连。在堑壕和交通壕附近有大量的散兵坑,构成了堑壕式的环形防御体系。东北抗联凭借严密的防御工事,能够有效击退敌人、保存自己。据抗联战士彭施鲁回忆:“第七军在1939年1月里又遭到了日军的一次进攻,敌人深入到山里向几处密营发起攻击,我们的部队都在密营之外四五里的地方凭借雪地里的工事抗击敌人。战斗从上午8时左右一直打到下午3点多钟,敌人始终未能靠近密营,伤亡也颇多。”[20]212值得注意的是,抗联战士虽然在密营中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整与喘息,但并没有长期据守密营、消极“蹲仓”。1939年1月2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第九次常委会强调,后方游击根据地要经常移动、灵活作战,要反对“冒险攻坚”和“蹲仓主义”。[16]394抗联战士彭施鲁也提到,“抗日队伍的密营虽说是效仿了绿林的做法,但队伍不像他们常年蹲在深山里,只有在严冬季节山外不方便活动时才利用密营休整队伍。即使在冬季,在敌情不太紧张的情况下也是尽量在山外活动的,至于夏秋季节,密营里只住有服装缝制人员,伤病员和被看押的犯人。”[20]85-86

东北抗联在抗日游击战争中,因敌我力量悬殊,往往避强攻弱、乘隙打击日伪,其战略战术实质上是积极防御性质的,而抗联密营正是东北抗联开展战略防御的重要阵地。东北抗联以密营为依托,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开展灵活的战略战术,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三)东北抗联休整队伍和训练部队的后方基地

抗联密营是部队面临敌人的疯狂讨伐或者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冬季进行休整的重要后方基地。抗联战士主要通过在密营中开展政治、军事、文化等建设工作,保存部队的实力,恢复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以利再战。

抗联在面临敌人的大肆“围剿”时,或经历大战之后,便会转移到密营进行休整。1937年10月,周保中就敌情和协助第四军整顿问题致信王效明,指出:“日贼最近利用季节出扰,你们与联军各部须妥为准备应付,给养筹备、炊具、寝具、斧锯,多准备于密营,密营须特别讲求秘密条件,不得已时始入密营,并须算到新的活动方向,有有利之工作,仍须积极进行,但须巧于避敌锋。”[21]5181937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团团长张富民在东北抗联外有强敌侵犯、孤悬敌后的形势下,提出了东北抗联应当采取的游击战术:“我们现下应当做些艰难困苦的群众及队伍政治的军事的组织工作、教育训练工作,积蓄力量以备将来的大规模反日战争,我们一再说明不是逃跑及死守不敢出山沟。我们只有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才能保证反日队伍的发展,同时亦就是积聚了反日的力量。”[22]3791936年冬,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部根据两次西征中第一、三师部队遭受比较严重损失的情况,为避开敌人“大讨伐”的锋芒,决定第一、三师转入深山密林以休整队伍。根据军部的决定,第一、三师经过艰苦的工作,在本溪、兴京、金川、桓仁、宽甸深山中建立许多处密营,密营中建有粮仓、缝纫所、修械所和临时医院。当敌军开始冬季“讨伐”时,第一、三师部队避开敌锋,转入深山,依靠密营,进行军事文化学习和军事训练,从而保存了部队的实力。[16]56当第一军在冬季进入密营后,日寇虽调集大批兵力四处搜寻,却往往找不到东北抗联的踪迹,即便找到了一处密营,经过战斗又会被甩掉。1936年夏秋季抗日联军第十一独立师(左子元部)、第十三独立师(高维国部)和于万利的游击大队等,因不执行抗联第一军司令部的指示,没做储存粮食和修建密营等艰苦工作,受到严重损失。[23]149-1501936年秋,赵尚志率领了一支500余人的骑兵部队进行西征,行程2000多里,取得了冰趟子和龙门战斗的胜利,歼敌二三百名,战斗结束后返回汤原密营进行休整。第三军第五师东征下江,攻克佛山县城后,也返回汤原密营休整。[18]399-400

东北抗联为避敌锋锐或度过寒冬而移入密营,使得部队能够得到暂时休整。抗联在密营中积极开展政治、军事、文化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有效地激发了抗联战士的战斗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队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密营文化生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东北抗联储存战略物质和从事后勤补给的战备基地

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东北抗联除了在密营中进行政治、军事、文化建设外,还在密营中开展粮食、物资弹药以及被服的储备和生产工作,有效地保障了东北抗联的后勤补给,为东北抗联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东北抗联依靠密营储备的粮食物资有效地保障了部队的粮食供应。如在河里后方基地的粮食仓库,有时一处可存储够四五百人吃三四个月的粮食。[24]2291940年10月,抗联三支队在冯仲云、王明贵的领导下,在大兴安岭的多布库尔河区建立了多处密营,储存了从日寇手中缴获的1万多斤大米和其他军需物资。[18]4001941年3月,三支队又在格尼河地区建立了密营,储存了大量粮食、干菜、食盐和其他物资,保障了三支队在大兴安岭地区进行游击活动的需要。其次,东北抗联在密营中修建的被服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被服缺乏的情况。如抗联第六军修建的帽儿山被服厂密营为第六军的被服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抗联女战士李在德曾回忆:“帽儿山被服厂,承担了六军全部服装生产任务,有时还要为兄弟部队做军装,任务很重,但无论怎样艰苦,我们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因为大家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齐心协力,早日把日本鬼子从中国赶出去!”[25]319除此以外,东北抗联在密营中修建了修械所和兵工厂。1936年秋,东北抗联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在七星砬子密营中创建了兵工厂,兵工厂主要承担抗联武器修理和生产的工作,为抗联各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有效地补充了抗联的武器弹药的消耗。最后,东北抗联设置的密营医院和医疗所成为部队伤病员安身、医治的重要场所。如东北抗联在和尚帽子密营中开设了卫生所,医治了大批抗联伤病员。除此以外,一部分抗联密营被服厂承担着医院的任务,被服厂的缝制人员承担了护理的工作。如抗联第六军的四块石被服厂就是抗联的后方医院,曾治疗护理了一大批伤病员。这些抗联密营规模较小、条件简陋,但在极其艰难的战争环境中为部队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

四、结语

历史证明,抗联密营在东北抗日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历史贡献,抗联密营及其周围配套设施的存在是东北抗联能够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抗联密营作为东北特殊形式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东北抗联重要的政治指挥中心,是抗联进行政治、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储藏战略物资、后勤补给、安置伤员、培训干部的重要后方,是掩护抗联、打击和牵制敌人的灵活战场。总而言之,抗联密营在东北抗日斗争中做出重大历史贡献。

猜你喜欢

抗联抗日东北
抗日小英雄杨杨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抗日英烈马威龙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