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

2022-03-1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文明时代

张 娜

(1.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中国未来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成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新课题。早在20世纪末,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1364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前期发展中所累积下来的生态问题显著突出,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曾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2]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进而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形成“一体四融”,让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生成逻辑,是进一步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步骤。

一、以民生为导向的群众观

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由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为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要求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奋斗的目标。故在迈向新时代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将以民生为导向,凸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群众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生态文明建设时曾多次强调:生态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由此可见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意义的高度重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结束时总结道:“现在,我们已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一方面,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3]14,如果仅仅是“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3]5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满足人民对美丽环境的需要,坚定不移地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美丽家园。

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复兴中华民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以群众利益为先,在社会实践中将人民是否得到实惠、是否满意、生活是否有所改善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这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体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理论,才能保证党和人民的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也是最为公平便利的公共产品,它关系着广大群众最基础的普惠民生福祉,是群众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衡量指标之一。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强化。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山理念”中谈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时常常强调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3]83。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懂得取舍关系,人民群众到底要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这都要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发展固然重要,但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条件,我们要努力走出一条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之路。

二、以生产力为导向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社会的能力。它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是人们在认识、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时形成的一种复杂性、系统性综合能力。我们对生产力的认识也是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深化的。生产力发展涵盖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是数量上的累积增长,另一个是质量和结构上的增长。新时代的实践一方面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生产力所包括的三大基本要素;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为我们所创造条件的同时,在发展生产力的内部形成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从而保证在整个生产力系统中维持一种可持续性良性运行。

在以往的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遮蔽下,生态问题累积成弊。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如何取舍?如何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的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3]8;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3]20。新理念的发展认识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要以生产力为导向,将生产发展与生态环保协调统一,从而破解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将其二元对立的错误认知,凸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走西方的工业文明之路才能摆脱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唯“GDP”论和将发展与环保“二元对立”观。然而当“八大污染事件”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以及生态危机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重矛盾”,进而成为挑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存亡的重要因素,我们方才认识到发展与生态环保在二元对立之下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进入新时代,我们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生产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明确了生态环保对生产力结构、规模、布局、运行效率、效益的重要影响,在实践环节开始划定生态“红线”,调整产业布局、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纷纷颁布实施,深化了对发展本质的深层次理解。

三、以高质量发展目标为导向的价值观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为化解生态危机,早在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上就出现了各种绿色发展思潮、运动等理论和实践探索。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而展开的战略创新和实践探索。习近平在任地方领导时,就将其系统观生态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他在2005年考察浙江吉安县天荒坪镇时首次提出“两山理论”。党的十八大以后,他在多个场合谈及发展目标时完整表述了“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并谈到对这一理论形成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入的,从而为我国在迈向新时代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以绿色发展为新理念,将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为目标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新导向,凸显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导向。只有发展才能破解未来的一问题,只有发展才能化解矛盾,故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尽管我们的发展目标不同于西方,但由于我国的实际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常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诟病,因此我们更应坚定人对自然生态价值认识的回归,充分认识“两山”矛盾对立的深层因素;摒弃长期以来的单向度、主客观对立的错误思维和线性发展方式;坚持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将生态底线思维融入其中,让增长在头脑中划定边界,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每个时代都有急需解决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问题倒逼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我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内在价值的认识产生差异,进而形成与其价值取向相一致的行为选择。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3]3面对问题,唯有迎面而上。若还想“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3]4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提出了“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因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造就好环境,才能赢得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全球观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人民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地球作为人类世界目前唯一的生存家园,使得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尽管我们早已知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但为了推动文明互鉴和交流,加强各国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在迈向新时代的历史时刻,我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国际观,是一种以人类共存于一个地球家园为基础的全球观,其观点凸显了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发展的国际视野。

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倡议。将绿色发展融入沿线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之中,以政策沟通、交通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以发展的包容性为本质特征,旨在推动全球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中国未来发展模式”,首先是向世界传播了我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其次是加快我国经济产业升级,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最后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确保资源能源和生态系统安全稳定[4]188-189。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5]208。我们只有携手共进、共克难关,才能推动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作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为世界提供“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结语

进入新世纪,生态文明之路已铺展开来,生态文明实践以其独有的反作用,以问题为导向,倒逼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发展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6]235在总结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的经验教训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持“两个清醒认识”,即“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和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清醒认识”以问题为导向,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7]8

恩格斯曾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再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8]1000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无节制的资源消耗和粗放式发展方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想破解发展困境,必须从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的特征入手,以“新常态”的新理念新视角为出发点,“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3]20。在当前全世界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冲击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从浙江吉安到陕西秦岭的生态考察和调研,再次强调了其长期以来坚持和贯彻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从而印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急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面向新时代,在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置突出地位的重要性;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将我国国家生态治理的内在机制与自身发展动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生产力文明时代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文明歌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