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美育工作路径研究

2022-03-18王俊鸥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校园文化

刘 韧,王俊鸥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新时期做好高校美育工作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推进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指导思想,文件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完善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聚焦当下,着眼长远,提出十大战略任务,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明确纳入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优质教育的具体内容。高校要紧跟时代浪潮,全力以赴做好美育这项培根铸魂的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美育工作,把握美育正确方向,切实加强组织保障,营造校园美育文化,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全面开创新时期高校美育教育新局面。[1]

1 美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美育常常被人们从两个维度进行解读,狭义的美育通常专指艺术教育,而广义的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途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和心灵的陶冶,培养健康的审美,塑造健全的人格。“美育”一词直到20世纪初才由王国维、蔡元培等学者从西方引入,但美育思想中国自古就有。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述,强调了诗、乐、礼教对人的道德感化作用。孔子的美学思想实质是以理化情,以情感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个体进行情感教育。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认为审美的最高理想是顺应自然。秦汉时期的美学思想既受到道家“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影响,又兼顾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很注重包括服饰、舞乐、礼教在内的一整套仪式美。唐代佛学、诗歌、书法美学对中国美学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清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美学发展达到新高潮。中国近现代在“西学东渐”运动的影响下,中西方美学思想开始激情碰撞、交融发展,代表人物有王国维、蔡元培和朱光潜。教育之宗旨是使人为完全之人物,倡导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促进人的精神能力的培养。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界定了“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美育第一次被列为国家教育方针。他担任北大校长时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演讲,提出用“纯粹之美育”来陶冶情感。朱光潜主张真善美与知情意的统一,他认为美育不仅可以提升情感,纯洁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还可以使人精神自由。

进入新时代,国家从建设和谐社会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美育工作的文件。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美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2]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新时期美育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具体措施。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将美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育俨然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3]

2 新时期美育教育的价值意蕴

2.1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高校美育发展的支撑和动力。美育既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有效途径。高校开展美育工作不能只从美育本身下功夫,更要从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寻找着力点。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根基,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教育资源,是美育工作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高校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薪火相传、繁荣发展和创新文化的主要阵地,站在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在美育工作中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资源与价值,加以借鉴和吸收,引领学生汲取其文化精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美育教育,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时代使命。[4]

2.2 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核心功能就是个体塑造,通过审美课程教学和审美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审美修养,使其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西方著名美学家席勒先生认为美育的实质是人性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感性和精神力量,使其整体达到和谐。美育体现在人格培养上,属于德育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沟通理性与感性的桥梁,通过各种美的艺术形式作用于人的情感层面,影响受教育者的性格、气质、修养、情感等方面,促进人自身精神层面的和谐与健康,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发展。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5]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开设了艺术、哲学、历史、体育、数学等科目,我国先秦时期也倡导“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足以看出艺术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十分重要。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3.1 立足新时代,把握美育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美育教育的灵魂。它是新时期党的全面领导下赋予高校美育的时代使命,也是高校美育自身应有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而言,初心和使命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新时代,高校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我国高校发展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土壤,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高校美育必须与国情结合才会迸发出勃勃生机。新时期的高校美育工作必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在美育全过程加强主旋律的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7]

3.2 落实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高校美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高校美育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责任落实到人,加强组织保障。各级党委要提高认识,重视美育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对美育工作指导性意见和相关文件精神的落地实施,肩负起新时期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责任,全面部署、积极推动美育工作的实施开展。各地教育部门要指导高校美育工作的具体开展和实施,制订和完善美育规章制度,推动美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高校党委是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性,成立领导小组,分解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积极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美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校内外的各个部门。各高校应由校党委牵头,以学工处、教务处、宣传部、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学院为主要责任部门,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加强工作统筹,协同创新开展工作。人员齐全,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出色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校美育的可靠保障,决定了高校美育教育的实际成效。因此高校要配好配齐美育师资力量,选拔专业能力强、思想政治水平高的教师投入美育工作岗位。制定美育长期发展规划,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美育师资队伍力量,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统筹校内外资源,加大美育场馆建设和硬件设施配备,满足高校美育发展的外在需求。

3.3 构建大格局,营造校园美育文化

高校美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是由校园里的每一个个体共同创造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和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校园文化因其浓厚的精神积淀形成了丰富的美育功能。校园文化凝聚着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最终形成一种极具感染力、积极向上的审美气质和校园精神,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养成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群体文化的长期沉淀,具有审美导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形成与之相应的审美素养。

校园审美环境是师生审美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也是校园审美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具有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新时期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此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这一小环境也十分重要。校园环境主要指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是由校园建筑的风格、布局、色彩,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的规划、设计共同构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感官刺激,愉悦身心,释放心灵,从而提高审美感受。校园建筑应该兼具实用与审美,既具有功能性,视觉呈现又富有艺术性,既保持整体的风格统一,又蕴含着变化,实现审美的秩序。大学校园往往以现代风格的建筑为主,可以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要素,呈现错落有致的形式美。自然景观的设计要遵循审美原则,完美地契合校园建筑风格,加以点缀,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体现古典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美。校园人文环境是指校风、学风、教风以及人际交往氛围。美育究其实质是一种情感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优雅的校园审美环境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种和谐美好的状态,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自我约束,按照审美规律和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身精神文明层面的和谐发展。[8]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引导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内容丰富、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等特点,是校园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有利于打造浓厚的校园审美氛围,丰富校园审美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美的享受,形成美的价值,推动审美人际关系的建立。校园美育活动主要以艺术节、艺术活动和课外艺术课为主要形式。积极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员参与,加强教师引导同时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校园美育活动不仅要局限于校园之内,更要有大格局观,扩大视野,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流通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美育文化。“引进来”既是指聘请优秀的专家来校担任艺术指导教师或举办艺术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美育活动,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素养,也指积极开发和挖掘当地优秀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引入美育课堂。例如:湖南地区的高校在美育课程中引入极具地方特色的花鼓戏、长沙弹词、湘绣、铜官窑陶瓷等美育资源,这些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充满生机活力而且极为贴近学生,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取得了良好的审美育人效果。“走出去”则是指打造自己的大学美育品牌,比如积极响应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举措,组织大学生在本地院校及艺术中心等地巡回演出开展文化与艺术交流项目,引导大学生在丰富的社会美育实践中体验美、感受美、展现美和创造美,切实改进美育教育实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

3.4 创新思路方法,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高校美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美育工作实施途径的关键环节是美育教学,美育目标的达成也需要学科教学来支撑,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美育课程体系是高校美育工作的关键环节。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既要践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伟大使命,准确把握美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也要正确认识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内在联系,注重美育课程与人文学科、社会学、艺术学等相邻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充分挖掘这些相邻学科中的美育资源,精心设计美育专业课程,并在美育实践活动中渗透美学知识和审美理念,促进美育理论教学与美育实践活动的有机互动。[10]高校在构建科学合理的美育课程体系时需要将美育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美育课程学分设置、课时分配、教学组织等各个环节。美育课程既要注重建设专业核心课,也要不断完善美育类公共选修课,扩大覆盖面,重点打造美学理论与艺术史、艺术鉴赏、艺术实践等方向的一系列美育课程。美育课程依托于高校自身的艺术学科资源,同时应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有机融合,积极发挥美育课程的辐射作用,将美育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审美育人和价值引领的高度统一。[11]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应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和方法,利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教学媒介和载体,探索线上线下不同的美育课程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审美启发。借力新时代信息化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打造线上精品课程,促进美育网络资源与线下传统课程资源共享,扩大高校美育资源的覆盖面,拓宽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实施路径。[12]

猜你喜欢

美育校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谁远谁近?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美育教师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