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2-03-18露,水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践型乡土人才

甘 露,水 源

(合肥学院 设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持方面,高校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环境设计专业。但是,从当前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实践方法较为单一,课程设置内容完整性较差等,极大的阻碍了实践型环境设计人才的形成。因此,为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实践型人才,站在乡村振兴角度探索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培养路径是必要的。

1 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培养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的必要性

对于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而言,其缘起与动力就是来自乡村振兴战略所体现出的时代需求。2011年,教育部行政“艺术学”一级学科和“设计学”二级学科,“艺术设计”自此成为独立学科。自学科成立以来,极大的满足了建筑装饰、景观设计以及室内装饰设计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相关领域更好发展。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使得社会对相关人才需求量增加,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较少的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限制了该战略的落实与推进,因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培养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设立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成熟的特点,因此,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人才需求,探索该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路径是必要的。

2 分析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培养思路

2.1 人才培养目标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性推进的背景下,将其融入于环境设计教学实践改革成为该学科的主要课题。目前,各地乡村建设工作均取得良好进展,高校也应持续关注乡村振兴现状,将最新的乡土环境设计内容和综合实践训练纳入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一方面丰富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激励学生依托于自身思考与实践探索新乡建的设计模式,进而有效提高其实践能力,为国家战略、未来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高水平的实践型人才[1]。

2.2 人才培养内容

在有机融入乡建相关理论和环境设计基本原理时,应以前沿问题作为教学与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导向,实现具象化乡村环境问题与抽象画环境设计的有机整合。例如,将实践教学活动与展览竞赛相结合,或是将其融入至学生的毕业设计创作中,让学生结合乡村建设的前沿问题开展自主思考、探索和设计工作,强化学生对环境设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深度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对该专业实践型人才的需求。

2.3 人才培养特色定位

扎根于乡村,无论是课堂实践活动的展开还是校企合作具体项目的落实,其创作设计过程均应该根植于乡村,强化“三贴近”,并结合人居环境的建设与优化,聚焦乡土特色跨学科开展艺术设计,使学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能够突出空间艺术,并以环境建设与创新作为路径,进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3 探索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培养路径

3.1 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优化教学体系设计

为有效培养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在开展环境设计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巩固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所以,应将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贯穿于整个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中,并以横向、纵向的方式将乡村振兴战略和乡建内容与教学体系进行有机整合,聚焦乡土特色,保证实践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满足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需要[2]。

以环境设计实践课程设置为核心开展理论教学,拓展知识补充,以此实现横向融贯。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切实考虑学生所在年级,从而合理结合教学内容融合实践活动和乡建内容,例如,环境设计专业一年级的设计概论和绿色设计概论中均有涉及到乡土民居相关知识板块,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乡村振兴融入的切入点,让学生以此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环境设计思想,并了解传统空间形制,为日后实践项目奠定良好基础。在拓展知识补充方面,应在专业各年级课程中植入乡土相关内容,比如民居测绘、地域材料认知、聚落考察或是写生等,并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乡土环境理论与乡土建筑,从而以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丰富学生乡土专业知识储备,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乡土环境设计实践工作。

而在纵向融贯方面,主要将乡建内容融入到该专业各年级课程设计实践类教学体系中,从而实现实践活动、内容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乡村环境设计等实践能力。在经过一年级设计概论、绿色设计概论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所以,对于二年级学生,可以在设计课中开展以小建筑与环境为专题的教学活动,并选择真实的特定场所组织学生开展外部环境以及单体建筑的设计,一方面锻炼学生乡土建筑、环境等方面的设计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设计中获得有关乡土空间环境特征的认知与感悟。而对于三年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公共课的作用,将乡土景观元素设计课程纳入到公共课体系中,供学生选择、学习与实践。另外,还应结合工作室设计课,将生态环境设计作为主导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乡村农村基地相关设计,构造相关专题设计训练。在对四年级学生开展教学工作时,为深化、检验学生乡村建筑、环境等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实践水平,可以在毕业设计主题中加入乡建设计选题,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校企合作平台,提高学生专题设计真实性和成就感,使其认真开展乡建相关设计工作。通过将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实践类课程进行纵向、横向融贯,能够让学生以具体的乡建实践获得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设计思考,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

3.2 立足于学科特色,落实聚焦式设计实践体系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培养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时,其重点不仅提醒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与锻炼上,还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乡建等内容,高质量的实践活动需要投入较大时间成本和学生精力,因此,为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乡村建设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应以专业学科特色为基础,聚焦乡土开展高质量的设计实践教学工作。

深化“中国经验”、“乡土精神”在学科发展的体现,弘扬学科发展特色主旋律,以探索乡建特色实践为重点打造体系化、聚焦式的设计实践人才培养方式。具体而言,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设计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聚焦中国乡土美学理论实践研究相关内容,并结合当地祖国大农村的地域和时代背景开展教学工作,培养专业学生相关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核心主题应该是乡土相关内容,而实践方向应该重点探索具体地区,例如西南等,开展特色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设计实践培养模式作用[3]。

在以乡土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核心主题时,院校和教师应围绕乡土环境、乡村民居更新或是乡村建设等内容开展综合实践类设计训练,例如学生的毕业创作准确和落实,或是高年级工作室设计课程等,进而依托于专题设计训练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除此之外,在对学科特色实践方向进行探索时,应站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背景下,根据具体振兴地区特点进行有助于乡村发展特色方向的探索,其中,特点可以选择目标地区的地形条件、地域文化以及气候条件等,挖掘其多元化特点开展时间活动。此外,高校此时可以依托于实际项目聚焦农业环境,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以综合化的方式、落实于地区实际需求培养专业人才,逐渐形成乡土美学下交叉融贯的营造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学生特色创作成果展示平台,不断拓展其在国内外的综合影响力。

3.3 落实“2内+2外”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2内+2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课堂内和学校内”、“课堂内和学校外”,在该模式下,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院校,均具有其明确的责任和任务,学生能够得到最佳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能够有效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该模式落实过程中,对于课堂内和课堂外,院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学科框架体系,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融合多个学科,实现学科互补,拓展学生知识面;对于校园内和校园外,主要以工作室教学模式为基础,以真实的实践项目帮助学生积累乡村相关设计经验,不断提高其实践水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落实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时,第一,院校应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按照工作室样板改造教学环境,比如更换课桌和黑板,将其调整为办公桌和会议板等,并增加一些装饰品,将传统的教学环境转变为工作室氛围;第二,转变教学流程,教师应模拟公司运作模式,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可以面向学生进行社会身份的分配,设计师、总监等,并将班级管理模拟为“公司”管理;第三,以具体实践项目为导向,通过实际任务驱动学生,即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设计项目,带领学生分解任务并以工作室运作方式逐步落实,从而提升学生实际项目设计应用能力。

除此之外,大部分院校均具有其校企合作平台,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作用,激发学生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与项目,应将学分拓展至校外,积极开展学分互认工作,一方面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具体而言,院校应适当增加校企合作项目,选择优秀项目开展乡建相关实践活动,以此锻炼学生乡建相关实践能力。比如,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中心”平台的构建,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项目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开展实践项目时的具体流程的方式方法,同时,借助最新的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反过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接受能力,通过真实的现场实践实现应用能力方面的提高。此外,推广学分互认机制,以此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为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落实奠定良好基础,例如签订协议合作办学等[4]。

3.4 构建拓展式创新成果实践交流平台

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态势,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战略部署,已经在多个地区取得成果,所以,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基础上,应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进而让学生关注到最新的乡建成果和问题,避免实践教学的滞后性,从而提高学生实际项目参与深度,逐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构建路径如下:

第一,国内高校可以与当地相关结构和单位构建乡村振兴联合设计工作坊,让该专业学生能够以真实选址开展乡村空间和环境等设计实践工作,完成设计后,举办作品集以及设计作品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工作的实施提供灵感与支持。第二,以乡村营建为核心开展相关实践主题,院校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多种设计展览与竞赛,例如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等,让学生聚焦生活、关注生态,认识到设计领域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所面临的责任,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有积极性、有动力为农业生产、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在引导专业学生参与竞赛活动时,院校应选择重点展览竞赛,并提高对此类竞赛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科研小组落实统一指导,将其与学生自主选择竞赛项目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增强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和试验性,提高竞赛活动参与质量,以此培养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第三,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为基础,进行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乡村振兴重点建设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合村农场,可以将其与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有机整合,共同构建教学实践基地。通过该基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能够前往实践基地进行教学考察,根据具体设计项目开展研学实践和线下展览等活动,实现专业与现实环境的碰撞,落实多种专业交流活动,一方面切实解决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另一方面有效培养学生环境设计实践能力,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满足其人才需求,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奠定夯实的人才基础。

3.5 优化评价体系,深化实践反馈作用

评价体系的优化能够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实践过程中自身的不足与优势,所以,在整个教学体系调整的情况下,应建立多方、立体化考核与评价机制,落实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而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质量。具体而言,构建以企业、学生和院校为核心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将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贯穿始终,改变以往传统的评价方式,融入乡村振兴、乡建等内容,从理论知识、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开展考评工作,保证最终考评结果准确呈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对于校企合作项目,应将考察重点落在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运用以及团结协作等方面,以企业标准或是行业标准作为考核依据,重视鼓励创新等考评原则[5]。

以环境艺术设计校企合作中心为基础,建立“双回路”质控体系,落实健全的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相关信息采集系统,并对校内督导听课和教师说课以及校外专家评课等环节进行动态监控,从而逐渐形成健全的校企合作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另外,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和活动考评结果的科学合理性,应落实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分别针对专业、课程以及课堂开展评价工作,结合学生设计成果开展多层次、全面的评价工作,获得有效教学和实践反馈,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培养实效性。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相关领域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专业素质,还需要掌握乡村环境、建设相关理念与思维。因此,为有效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应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优化教学体系设计、立足于学科特色落实聚焦式设计实践体系、落实“2内+2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拓展式创新成果实践交流平台以及优化评价体系等,进而从多个方面和层次培养环境设计实践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事实与推进提供充足人才资源。

猜你喜欢

实践型乡土人才
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型教师的发展及启示*
人才云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