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胜任力提升研究

2022-03-18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胜任志愿志愿者

肖 苓

(福建江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和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应用型、实践型、创新型优秀人才。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却存在有力无心、有心无力的问题,胜任力水平相对低下。而如何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价值,则成为推动教育服务乡村的基本问题。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志愿服务乡村的胜任力要求

胜任力概念是由戴维·麦克利兰所提出的,主要指影响社会个体工作业绩的行为特征与个人条件,能够帮助组织管理者更好地深化人才培训机制,增强个体参与特定岗位工作的质量。本文在志愿服务能力分析的前提下,通过胜任力冰山模型,描绘鉴别性和基准性两种胜任力类别,并对其进行优化和细化,使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能够更好地明确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胜任力的基本要求。根据冰山模型的建构基础能够发现,冰山模型顶端属于基准性胜任力,主要包括学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与专业技能,能够被有效地感知和提升。而冰山模型下方属于鉴别性胜任力,具体包括学生的服务精神、角色定位、心理认识、双创意识及行为模式等,该部分不易监测,较为内在,是区别绩平者与绩优者的关键。

1.1 基准性

首先是专业知识。通过深入研究并分析志愿服务活动的特征、内容及运行机理。可发现大学生需要掌握并内化志愿服务的精神与内涵、活动方式与内容、规章条例与制度等内容,明晰自身的岗位职责与定位[1]。此外大学生还需要充分了解乡村社会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生活状况及农业知识。并在除关爱老人、卫生清洁、资料收集等基础性活动外,还要参与到农技推广、建筑设计、文化教育、旅游规划、经济管理等专业活动中。其次是职业技能。乡村振兴战略对大学生参与乡村志愿服务的职业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社交能力。根据相关数据调查及实践探究能够发现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存在村民文化水平低、戒备心强、语言沟通不便等问题,需要学生志愿者拥有较高的语言沟通技巧和能力,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并分析当地村民的思想特征,同时注重乡村风俗,逐渐地获得村民的信任。(2)实操能力,由于乡村振兴能够切实推动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涵盖了建筑设计、土地划分、电商搭建、农机推广及生态保护等层面的内容,因此需要大学生志愿者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1.2 鉴别性

首先是角色定位,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动机是影响服务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角色定位出现偏差,将导致志愿动机出现偏移。所以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初期,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是否真正地愿意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是否真正地热爱乡村、喜爱乡村。其次是服务精神。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服务精神的要求主要包括甘于奉献、吃苦耐劳。能够懂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道理。再次是双创意识。在经济新形态背景下,创新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而拥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应用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破解乡村发展中所存在的教育资源、产权分配、基础完善、遗产保护等问题。并革新传统的乡村服务模式,使志愿服务获得全新的发展内涵。最后是行为模式与心理认识。志愿服务工作难免会出现挫折和困难。譬如能力欠缺、交通不便、资金紧张等。这便要求学生在挫折和困难中拥有较高的心理调节能力,通过做出正确而科学的行为选择,推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胜任力现状

伴随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发展,乡风要清、村貌要新、产业要兴、乡村要振兴逐渐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的工作目标和内容。然而由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胜任力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乡村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致使乡村振兴的整体目标难以得到快速而有效地实现。因此,为切实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胜任力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2.1 形式单一化偏向

现阶段,我国部分大学生志愿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化的问题。通常来讲,这种形式化偏向的出现与青年学生乡村服务需求、自身发展需要相背离,造成学生志愿者在活动推进与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感到有心无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部分志愿服务的行动力缺失、正确而科学的行为引导不够,有些地方存在“行动第二、拍照第一”的错误思想。其次,专业力缺失。在实际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部分志愿者存在交际能力差、服务能力低及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导致大学生难以切实满足乡村服务的基本需求和诉求,进而出现有心无力的形式单一化倾向。

2.2 功利化趋向

为切实加速志愿活动的规范化、长效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志愿组织与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调动大学生奉献乡村、服务乡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积极性。然而由于志愿活动属于自发行为,部分志愿者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导致服务的本质发生异化,严重影响到志愿服务活动的活动质量和效果。根据管淑波(2020)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参与乡村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中,有72.34%的学生出于公益需要。然而也有45.6%的学生考虑到志愿服务的附加利益,如评选、加分等利益[1]。这种问题或现象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将导致学生志愿者出现有力无心的现象,即便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由于过度看重活动利益,难以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志愿服务的过程中[2]。

2.3 被动化倾向

青年学生参与乡村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是利用学生专长,为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产业兴旺、乡村文化传承奉献力量、奉献爱心。然而部分学生却表示,现阶段的志愿服务主要以学校拼指标、硬性摊派为主,缺乏较为充足的活动准备,导致学生难以在志愿服务中看到活动价值与活动意义[3]。而在乡村振兴与学生发展上,这种服务机制,将使志愿者参与下乡返乡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丧失了为我国乡村经济、文化及产业发展奉献青春的“激情”。此外,我国志愿服务的评估体系主要是基于所获奖项、参与次数等指标而构建的,对学生思想理念提升、乡村发展问题解决、学生能力培养程度的合理评判相对较少,而在该体制机制的影响下,容易导致志愿者在活动开展中所获得的“收获”较少,难以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充足的“力”。

2.4 合理化导向

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心有力”状态,是我国高校及志愿组织持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理想状态。虽然现阶段,青年学生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然而在宏观层面上,有心有力的志愿者正逐渐增加。首先,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不断提升,规模总量也得到了提升。相关政府部门及高校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优质的服务项目,使大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其次,我国青年大学生所参与的志愿服务内容维度也得到了持续地拓宽,主要涵盖法律普及、文创设计、科技支农、智力扶贫、文化建设、政治宣传等层面内容,并且大部分志愿活动也从临时性向连续性,普通服务型向技术型的方向转变。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胜任力的提升策略

结合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胜任力的发展现状能够发现,有心有力状态虽然是大学生志愿者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经济增长及文化保护的最优状态,然而有力无心、有心无力等状态和问题,却严重影响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功能发挥与机制彰显。因此,我们应结合被动、单一、功利等问题表征,探究出针对性较强、实用性较高的胜任力提升策略和渠道,以期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提升胜任力水平,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与深入实施提供助力。

3.1 注重人才选拔

首先是动机审视。我国相关院校应通过自我选择与自我报告等方式,通过行为模式与心理认知理论,建构志愿服务动机审视机制,对“无心无力”、“有力无心”的学生个体进行审视与筛查,以提升志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其次,规范选拔程序。我国传统的志愿活动面试程序只关注对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评价,缺乏对内在品质及素养的评判,致使所选拔的学生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志愿者的胜任力要求[4]。对此学校应在选拔中优化面试程序,选择半结构化选拔机制,根据学生群体特征、类型及特性,进行针对性地、科学性地提问。最后,专业督导。现代院校应将志愿服务领袖和专家作为专业督导的主体,通过点评、咨询、辅导、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服务经验、实践经验,提升志愿服务的效度、水平及档次。然而在专业督导的过程中,学校应建构出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使培训督导过程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如构建多元服务效果评价体系,使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服务效果、服务内容、活动质量,将评价指标聚焦在乡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层面上。

3.2 完善培训内容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训活动的培训客体是有力无心、有心无力型学生群体,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活动,使大学生逐渐获得“有心有力”的良好状态。根据胜任力冰山模型,我国相关部门或高等院校应从服务精神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自我教育、学校指导、社会引导的培育机制,使学生在舆论监督、家庭影响、文化熏陶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服务精神。而在专业知识上,我们应根据有心无力的志愿者特征,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通过统一管理、制度制定及课程构建等形式,形成户外实践、案例分析、理论讲解为一体的课程机制,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获得知识层面上的提升与发展。此外,我们应将培训课划分为实践体验、工作实务、政策理论等三大模块,主要内容应包括医疗处置、沟通技巧、媒介素养、组织管理、政策法规、社区管理等。以此优化培训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构建管理体系

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能够为丰富志愿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实效,加强完善社会服务与管理的针对性。而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则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推进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胜任力水平。首先,加强宏观管理。通常来讲,志愿活动普遍由学生干部或优秀学生参与,活动对象相对集中。有些学生难以真正地参与到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及院校应加强志愿活动的组织建设与宣传力度,构建出科学的规章制度与政策机制,延伸志愿者的选拔维度,使更多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其次,完善内部管理。志愿组织的运转程度及质量,关系到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效率。因此,学校应从优化志愿组织机构,完善评估、培训、招募及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改进当前的组织管理体制,推动志愿服务得到更科学、更有效、更全面的开展。最后,改善自我管理机制。青年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践行者,需要拥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与服务知识。通过自我管理机制的改善与优化,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胜任力水平,帮助我国乡村经济、文化及产业获得健康发展。

3.4 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志愿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提升自身胜任力水平的关键举措。通过回馈、激励、嘉奖等形式,能够鼓励“有心有力”学生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吸引更多“有力无心”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中来。首先,我们应完善激励机制,使激励机制从传统的框架性、原则性、指导性,细化为学生的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公务员考取、学生升学等层面上。其次,应创新服务计划。服务计划的优化与创新,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性别、学科学生的特征,根据行动策划、政策制定、服务参与主体的现实需求,探索出全新的合作机制,从而使合作项目更具新颖性和时代性。最后,完善和丰富回馈机制。对于有心有力学生,我们可通过构建表彰机制的方式,使参与情况能够更好地反馈给高校、企业、政府。让学生服务成果在教育、经济、就业、生活等层面得到“反馈”。

大学生是推动我国会展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发展的内生力量,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贡献智力。而结合乡村振兴对志愿活动的胜任力要求,从激励机制、管理体系、培训内容、选拔机制等层面提升学生的胜任力水平,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实施,让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获得更雄厚的人力支持。

猜你喜欢

胜任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我是小小志愿者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