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徽派非遗”集成设计研究

2022-03-18王梦莹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徽派民居营造

王梦莹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农文旅融合的提出旨在推动我国产业、文化以及经济三方面的共同发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支撑农文旅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目前来看,徽派非遗在进行集成设计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定的不利因素,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更加深层次的探讨。

1 农文旅融合

农文旅融合是我国近几年新提出的一个理念,从宏观角度来看,其主要指的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融合,涉及到乡村振兴、文化自信以及全域旅游等多方面内容,而结合字面意思进行理解能够明确,其还代表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具体包括农业、农业加工制造以及旅游服务业,与此同时还包含着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和人口融合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其本质上便是立足于产业融合、文化融合以及经济融合三部分内容展开整体的架构工作。

其中,在产业融合方面,农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并将地域文化作为纽带,充分发挥出旅游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带动作用,进而构成一个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产业综合体。而文化融合则指的是当地康养文化、旅行、地域特色文化和休闲以及地域农耕文化等方面的融合,进而为当地特色的差异化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指明相应的发展方向。经济方面的融合则是较为关键的部分,其主要指的是农村集体和个人利益诉求、政府政治诉求、就业、运营方利益以及游客优质体验等方面的融合。强化经济方面的融合,能够有效保障地区产业化的结构性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运营单元的产业融合体,同时还能够保障其各有侧重,进而切实保障多方之间的利益融合与生态融合,实现政府、游客、运营方以及资方整体经济收益的提升和需求的充分满足。

2 农文旅融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作用

从目前来看,相对于以往来说,我国整体提升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保护的重视,并加大了在农文旅融合方面的投入,旨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全新的思路。各个地区都有着一定的非遗项目,这些不仅仅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更是当下时代背景下提升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资源,所以应当积极顺应当前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将其同当地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起来,进而实现由原本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科学开展农文旅资源的开发工作,能够有效拉近游客和地域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全方位和近距离地体验和感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艺术价值[1]。结合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倾向于选择那些有着浓厚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拥有非遗元素的经典,与此同时,部分孩子的家长出于培养孩子文化素质的考虑也会注重选择将非遗文化作为主题的旅游景区,这均说明了文旅资源开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地区应当积极落实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从实际情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有效实现地区非遗项目的品牌化以及鲜活化。地区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培养一系列拥有较强市场化能力并且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一来便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良好的衍生性体验,充分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潜力,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地区非遗项目进行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既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强化游客的体验感知,还可以促使其对非物质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产生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农文旅融合可以激发当地居民参与到其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缓解当前普遍存在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缺乏的问题。

3 农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徽派非遗”集成设计路径分析

3.1 积极打造非遗文旅资源

在当前农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若想切实展现出徽派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则应当强化开展对其的集成设计,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积极打造非遗文旅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非遗活态形式进行优化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首先,有关部门可以联合社会组织积极创建各种非遗项目,并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参与性,最大限度提升游客对于非遗文化的体验感。例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的节庆活动以及亲子活动,并在其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为当地居民和游客介绍其独有的工艺和技术。而非遗传承人则能够通过现场操作和生动详细的讲解,让游客对非遗产品设计的情况及工艺流程产生更为明确的了解。其次,相关设计人员在展开集成设计工作的时候应当强化对于当前各种新兴科技手段的应用,进而为徽派非遗注入一股全新的活力,使得各种非遗文化能够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真正达到非遗活态传承的效果,对于非遗活态传承来说,其最主要的便是要让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层次的艺术特色以及审美价值产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设计工作者需要加强对于VR、AI以及5G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进而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农文旅和非遗项目更加深层次的融合,这既可以保障游客能够获得良好的观赏体验,还可以使其在保障非遗真实性的同时进一步让非遗文化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于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为游客展示徽派民俗非遗中那些难以还原展示的恢弘场景,并使用VR技术对那些当前保留较少甚至是濒临失传的非遗场景进行动态还原。此外,设计人员还能够在应用3D技术的基础上拉近游客和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其切身感受到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或者可以组织开展非遗主题的文旅表演活动,这有助于在保障徽派非遗艺术性的同时提升其观赏性水平,促使游客对深切地体会非遗的文化内涵[2]。

以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为例,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并在多年的时间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同当地特色艺术和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进而构建起了其独有的营造体系,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能够体现出其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能够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其独特作用和意义。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外来文化开始大量进入我国,不论是现代技术还是文化都在极大程度上对我国传统建筑造成了冲击,使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实现,进而导致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基于此,在当前农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人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和改进保护以及传承的方式,继而促使其能够重新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切实展现出其应有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在对其进行集成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便可以加强对于BIM技术的有效应用,结合建筑本身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创建起健全和完善的建筑模型,针对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动态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采集和分享工作。在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展示和传承中采用BIM技术,可以进一步落实对于其工艺手法、结构类型以及构建形式等的分析工作,帮助游客真正了解传统技艺的价值和内涵,与此同时还能够为后续对于传统徽派民居所进行的优化设计和修缮工作提供全面详细的数据分析方案。

具体来看,BIM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实际的使用过程展开参数化的保护工作,并实现对于营造过程的空间以及时间信息等的有效整合,确保对于徽派传统民居营造实际情况的完整记录,同时充分展现出三维可视化技术的作用,对徽派传统民居的各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展示,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促使游客深层次了解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所使用的记忆还可以为相关设计人员更好地进行技艺创新提供参考。BIM技术是当前在非遗传承方面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新型技术,能够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高质量管理、保护以及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切实保障其所具有的现代化以及信息化水平,整体来看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除了BIM技术以外,VR技术也能够在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展现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在实际应用VR技术的过程中,游客能够通过佩戴智能设备,更加直观地参与到其所搭建起的虚拟三维场景当中。近些年来,VR技术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在更加广泛地应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农文旅融合的各类项目当中,并呈现出了较高的应用效果。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能够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真实全面地展现出技艺应用中所涉及的营造方式、营造过程以及营建材料,同时通过交互式以及沉浸式的表现手段,强化游客的体验感,进而形成更加沉浸式的真实互动体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公众本身对于营造技艺理解能力和感知力的提升。促使其在后续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和传承徽派非遗项目中去,主动进行宣传推广,最终达到扩大徽派非遗影响力的效果。这不仅能够起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还可以助力非遗资源向旅游产业资源的转化,在树立人们文化自信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3]。

3.2 强化旅游文创产品开发

除了要积极打造非遗文旅资源之外,有关部门还应当强化对于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进而切实展现出徽派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具有的发展潜能。具体来看,设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循着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理念,进一步开展对于非遗资源的挖掘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以及丰富文化内涵的徽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品牌,除此以外,还应当立足于文化创意理念进行非遗开发,以有效实现对于民间非遗的保护,为其高效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关单位需要注重对于非遗文创产品的立体化开发,具体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内容着手。一方面应当基于徽派非遗所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并充分利用当前各种现代化的影音技术进而完成对于文创产品的打造,切实保障其具有良好的观赏性、艺术性以及故事性。另一方面,则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烘托、协调、裁剪以及充实等手法对那些具有实用功能的手工艺品进行设计。接下来便需要充分发挥出旅游文创产品的实质性作用,加速落实徽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对于非遗来说,具有良好导向性以及凝聚力的旅游文创品牌是促进其持续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当前我国的区域旅游整体呈现出竞争日渐激烈的问题,这便对于品牌营销体系的创建有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徽派非遗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行更加全面的体现。例如,可以运用传统的电视媒介对一些徽派非遗文创纪录片进行定期播放,比如可以将特色旅游作为主题,这样便能够进一步扩大非遗文旅项目的影响范围,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非遗文旅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或者可以应用当前比较流行的短视频以及“两微一端”等手段的应用,用更为直观的视频以及图文等形式,向人们展示具有非遗和地域特色的文创内容,不断提升非遗文旅消费者的粘性[4]。

同样以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这一典型的徽派非遗为例,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建筑以及装饰设计思想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的室内装饰理念,从当前一些广为流传的设计案例中能够发现,其中广泛涉及到西方的造型元素,而中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本质是因为设计者以及使用者自身对于西方文化的认同。而在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中包含着极为丰富和优秀的装饰文化,若想真正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农文旅的高效融合,切实体现出非遗对于文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设计人员则势必要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良,使其能够充分同现代室内生活相融合,展现出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新的生命力。比如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人便可以积极同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以及专家学者之间展开合作,对那些能够同当前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材料进行研发,并运用其进行艺术品的制作,使其能够作为装饰品在室内摆放。例如用传统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所制作的室内木质家具便可以加强对于现代化先进防腐技术或者是各种防变形开裂技术的应用,以起到改良木结构家具的作用,尽可能实现其使用年限的延长,使得其所生产的产品既可以体现出传统的营造文化,还能够同现代生活相适应。除此以外,设计人员还可以在室内家居用品、装饰品等方面采用传统雕刻工艺,进而充分展现出文创产品的文化性、观赏性以及实用性。

3.3 加大力度动员当地居民

当地居民对于徽派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当前农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针对徽派非遗所开展的设计工作应当尽量考虑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加大力度动员当地居民,形成一支能够高效进行非遗传承的力量。

首先,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民俗体验以文化巡演等活动,促使游客能够通过慢旅行尽量实现同当地生活的融合,加深与本地居民的交流,进而对徽派非遗发源地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产生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解读。其次,当地需要积极组建起健全完善的向导队伍,尽可能以本地居民为主,切实发挥出其在非遗文化保护和宣传等方面的作用,让游客可以更加立体和全面地感知徽派文化的内涵。最后,在实际开展对于非遗文旅项目设计和规划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广泛获取非遗传承人和当地居民对于非遗文旅项目的建议和意见,从根本上保障其具有良好的原真性。

在实际运行和实施非遗文旅项目的过程中,当地居民能够充当宣传员,为游客介绍各种非遗民俗文化所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游客疑惑和认知歧义的产生,与此同时,相对于专业导游来说,当地居民所采用的宣传方式往往更加具有亲和力,大多都是通过亲身教学和口口相传的方式宣传和普及非遗知识,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游客的接受程度[5]。除此以外,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对于非遗背后的趣事以及历史故事有着较高的兴趣度,所以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向当地居民征集徽派非遗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故事,并挑选出其中具有记忆点、文化价值以及教化价值的内容进行非遗IP的打造,真正让非遗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达到“接地气”的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优化开展对于徽派非遗的集成设计,能够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并加强大众对于非遗项目的了解,而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农文旅融合,有助于在树立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带动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徽派民居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