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2-03-18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助力艺术设计美丽

林 旭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新时代,我国正处于经济优化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人口快速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引发乡村经济衰落、文化断层等问题。在乡村转型的关键时期,乡村文化的断层导致其开始效仿城市,这不利于乡村的多元化发展,也不利于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国开始积极促进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希望采用更灵活和温和的模式,推动乡村健康发展。

1 美丽乡村建设原则

1.1 整体规划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涵盖景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文化传承等,需要加强整体规划,才能提升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涉及乡村发展、资源利用、生活环境等,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本土特色和乡村发展需要的综合考量,助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协调性。将不同要素放在一起综合考量,能有效均衡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也能在尊重村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设计介入。保持整体规划原则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原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乡村协调发展。

1.2 乡土保护原则

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延续,通过感受乡村人文景观和地域风情,能充分感知乡村魅力。但目前很多乡村发展过程中在向城市化靠拢,其田园特色也在逐渐消失,甚至存在民间习俗、文化的传承断层问题。乡村因千年传承发展形成的优秀乡土文化,养育一方百姓,艺术设计能促进其创新传承,保留其精髓,加强文化延续,针对性解决乡村文化无人继承的问题,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乡土保护原则为基准,在原有自然特色基础上,加强文化建设,减少村民的适应时间,唤起村民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记忆,推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乡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备本土化和多元化特征,通过艺术设计介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能帮助村民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更能快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1.3 持续发展原则

持续发展原则是指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时,不能影响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获取经济发展。故此,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应为可再生资源预留自我生产循环的时间,减少消耗非再生资源,尽量找到非再生资源的替换品。例如,保护乡村物种和景观的多样性,保持乡村生态循环健康,也属于对乡村文化的进一步保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乡村发展局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必须保障合理开发,保持目前和谐的发展态势,加强乡村艺术传承。乡村曾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乡村经济,如今认识到这种发展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下,乡村地区应积极加强环境修复,提升艺术设计介入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助力乡村全面发展。

2 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

2.1 传承乡村文化,转化人文资源

乡村文化是多年传承的文化瑰宝,具有乡村性、历史性、多样性等特征。乡村文化极具代表性,但由于相关的记忆和乡村曲目与现代审美不符,导致乡村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甚至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乡村文化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流失,这是导致乡村记忆无人传承的主要原因。利用艺术设计介入乡村建设,能助力传统元素与现代化元素进行积极融合,提升乡村活力,深入挖掘乡村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并通过艺术设计加强外在表达,促进乡村文化创新传承,助力其多元化发展。乡村本身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人文资源,但随着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很多乡村青年开始涌入城市发展,乡村只有少数的老年和儿童留守,这导致乡村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限制了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能激活乡村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乡村经济,从而有效凸显乡村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乡村文化消逝。

2.2 重塑公共生活,激活乡村活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乡村文化也应随之创新发展,积极强化对新技术和新理念的输入,能提升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和存在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在稳步提升,但乡村与城市的趋同性发展也受到广泛的关注。艺术本身具备创造力和创新性,艺术设计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能助力其创新发展,重塑乡村公共生活,激发乡村活力。虽然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但通过艺术设计介入能减少建设时间,提升建设成效,吸引更多青少年回到乡村、复活乡村。虽然目前城市和乡村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使其拥有巨大潜力,艺术设计能打破乡村现有生活状态,积极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建设乡村队伍中,针对性解决乡村老龄化严重问题。

2.3 提升生活水平,陶冶村民情操

传统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农耕作业获取收益,农业是主要生产力,但其整体经济效益与其他产业相比稍弱。并且,虽然乡村拥有很多资源,但受政策和自然环境限制,乡村无法像城市一样发展太多其他产业,这也导致其生活水平与城市相比明显处于落后地位[1]。而艺术设计融入乡村,能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提升乡村的关注度,发展乡村旅游。例如,目前热度较高的农家乐,能帮助青年人舒缓压力,也能使人们近距离接触绿水青山,这一附加产业能提升村民收入,提高生活条件,还能助力乡村更好更快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制定的发展方针和发展方向,但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对本土性特色的保留,凸显其资源优势,对乡土资源进行进一步挖掘,才能在陶冶村民情操时,拓展乡村的文化承载功能。例如,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统一规划具有乡土特征的墙绘,通过艺术手段对农具、具有特色的本土饰品进行创造和美化,以提升乡村的整体性和美观性,为农民幸福指数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3 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制定的重要发展战略,能响应“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号召。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能从多层面提升乡村活力,更能助力乡村形成新业态和新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落后乡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幸福指数提升。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和策略有很多,但美丽乡村建设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助力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3.1 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统乡村文化中包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更是推动乡村持续性发展的灵魂。根据乡村发展需要和地方特色精准文化定位,理清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才能确保助力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融合,助力传统乡村文化的创新传承。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将现代文明注入乡村,能实现乡村的长足化发展,更能使农民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提升其生活质量。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发展乡村,提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战略,但由于在初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建筑均质化状态,很多乡村建筑与地域特色和地域环境没有进行有机融合,“千村一面”问题也得以显现。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视和认知,根据村庄实际发展需要,构建具有特色化的村庄,最终达到提升乡村传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思路也因此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农民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多元化实践后,引导农民进行自主选择,能确保农民积极加入美丽乡村建设,也能真正做到乡村土地和房屋不闲置,维护生态平衡,助力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虽然发展现代化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但了解现代文明时,也应创新传统乡村文化传承模式,助力二者的有机融合,确保乡村成为文化载体,提升乡村存在的内涵和重要性。例如,积极加强乡村文化修复。加强文化修复是指加强对传统乡村文明和习俗的继承和进一步创新,对宗族祠堂、戏楼、书院等进行修复。精神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能凸显乡村的地方特色,也能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型延续。民间美术、营造技艺等都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创新,而乡村文化建设能为精神文化遗产传承提供载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乡村[2]。

3.2 强化乡村风貌设计与完善

强化乡村风貌设计与完善,能针对性解决“千村一面”问题。目前面临多数乡村存在的特色模糊状态,应对乡村风貌进行系统性梳理,对其结构和视觉表现形式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包括村宅院落、道路、建筑立面等,都需要具体规划和设计,要综合考量经济、文化、地理等多种因素,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道路桥梁、传统民居等,突出其地域特点和地方特色,并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积极开展旅游、乡土景观群、田园综合体等方面的建设。以目前较为火热的乡村体验式旅游为例,为推动乡村体验式旅游积极发展,地方政府会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建设时必须具备乡村特色和地域特征,才能加强人文体验,并逐步助力其产业升级。乡村风貌优化需要加强视觉设计,可利用现代化方法加强对传统建筑的进一步革新和优化,通过加强对乡村文明和生活形式的进一步梳理,提炼个性鲜明的文化符号,将其注入乡村形象设计,优化乡村整体形象,也使农民加强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乡村的生活方式较为多元化,包括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能展现区域文化,也能展现乡村特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契机[3]。积极利用本土资源加强视觉形象设计,能真正凸显乡村特色,使美丽乡村建设保持长期性和系统性。天地能承载万物,艺术设计融入美丽乡村设计时一定要保持天人合一,才能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确保建筑主体具备生态环保特征。根植于乡村特色强化乡村设计,能加强对乡村历史和其文化脉络的进一步尊重,也能避免相关景观出现抽象性。民俗传统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灵感来源,更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引起农民共鸣,确保真正为农民造福,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旨和目的。例如,艺术设计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时,可引导村民参与。村民参与家乡设计,能加强其对整体建筑的认同感,也能切实根据乡村需求提升艺术设计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同时,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也方便后期维护工作,能确保艺术设计理念更好的落实和实现。

3.3 优化建筑空间与公共服务

艺术设计融入建筑空间,能优化传统空间环境设计。建筑空间涉及园林、室内设计等多方面,通过修复和优化,能为村民提供宗教文化空间,也能根据地方特色和历史构建特色化乡村,提升美丽乡村建设速度[4]。生产生活空间包括生活场所、休闲消费场所、居住空间等,加强多元化设计,需要将传统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行有机融合,为村民提供更多生活方式,能提升艺术设计的适宜性。村民的居住空间以家庭为单位,艺术设计融入时要保持其功能性和动态性特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相关历史元素,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再造。与此同时,乡村内部也要增加休闲场所、文化交流空间、医疗服务空间等。例如,可在乡村内部构建乡村书屋、历史文化馆等,确保村民在娱乐时保持乡村的本土化特征。艺术设计融入建筑空间能对乡村内部进行具体的优化和改革,也能通过古树植被、林间小院等保留传统风貌。而公共服务空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村民意愿的尊重和综合考量,根据实际的交通状况和人口构成等方面因素,创新公共设施,提升村民幸福感[5]。例如,根据乡村规模,优化公共设施布局。优化布局不仅能服务村民,还能发展乡村旅游,并改善城市居民对乡村的固有印象,突出民居特色。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农民的收入水平正在稳步提升,这时应积极加强休闲娱乐建设,为村民提供更多休闲空间,才能提升村民的幸福感,避免大量青年劳动力流失。但利用艺术设计优化美丽乡村建设时,不能对原有空间进行一味创新再造,要在融入艺术元素时,尽量减少对固定空间的大幅度破坏。叶落归根是我国很多老年人普遍存在的理念,这些老年人对乡村的感情十分特殊,因此,相关休闲场所和空间构建时,应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性,对活动和社交场所进行无障碍处理,才能充分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性化。

美丽乡村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但也存在很多机遇。积极加强对传统文化、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能构建具有张力的美丽乡村,也能优化传统乡村面貌,改善基本民生。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发展时,需要较多了解地域特点和特色的设计师,企业和学校应加强对优秀设计师的培养,引导其根据客观条件满足村民的多元化需求,才能充分激发乡村文化传承潜能,助力城乡共同进步与发展。

猜你喜欢

助力艺术设计美丽
助力成功七件事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星.云.海》
《花月夜》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