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技能人才分段培养衔接机制研究
2022-03-18王雪松王玉琢刘冰南周利军刘丽荣
李 凯 王雪松 王玉琢 刘冰南 周利军 刘丽荣
(1.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2.绥化学院办公室;3.绥化学院图书馆 黑龙江绥化 152061)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衔接”,是指高职教育在类型、结构、功能、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方面与应用型本科进行整合和衔接,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整合和技能培养的衔接标准,它包括教育水平与教育制度之间的联系、教育目标与规范之间的联系、教师水平与师资管理制度标准之间的联系等基本要素[1]。实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正确衔接,既要落实培养规格,又要落实教育任务,做到将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2]。基于对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内在认识,“衔接”就是二者在教育层次上的有效联系,是各类教育的渗透和整合,每个学校采取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衔接的关键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建立招生工作衔接制度,这是衔接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建立课程与教育内容的衔接,这是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领域趋同的核心和关键[3]。只有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技术结构,提升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才能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由于参与分段培养试点院校类别和区域的不同,建立和实施层次框架的协调机制尤其重要,我们需要建立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决策层,在决策层中,高校之间应该建立一个共同的领导机构,将院校领导设为组长,教务管理处、学生处、各院系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两方共同负责学校分段培养模式的商定。第二层次是规划层。在这两所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由企业职工、专业学科和本科专业导师、核心教师组成的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方位设计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第三层次是实施层。由教育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实施层,主要任务是协调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具体工作[4]。
一、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分段培养衔接贯通的必要性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5]。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很多院校培养的学生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并且一大批应用型大学热衷于建设“高水平”大学。与应用技能培养相比,他们似乎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科学技能的传授,因此,为了满足国家现代化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很多院校始终停留在专科层次的培养上,因此,学生提高学业水平的可能性有限,导致职业院校普遍受到社会歧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必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行统筹设计、协调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从而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基于以上各种需求,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技能人才的分段培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途径。
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技能人才分段培养贯通衔接面临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协调。由于长期以来的“重教育轻职业培训”的传统观念,很多院校一般不希望被归类为技能型学校。虽然一些学校开始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实施和开展与高职院校对接的教育改革。很多高等院校害怕被列入应用型技能院校受外界岐视影响招生,因此,很多院校不愿意承认学院专业的“技能性”。这些院校实际上更重视理论教育,而不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应用于社会,所以很多学生倾向于攻读研究生后再步入社会工作。
(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分段培养模式的衔接存在的差异。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技能人才分段培养的过程中,虽然有相关教育部门的指导,两所联营学校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和讨论,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设计和课程设置方面,没有详细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两所高校按照各自的传统方式授课,造成了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无法应用理论知识完成对技能知识的学习。
(三)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课程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高职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教育目标和学校管理理念等方面的不同,在教学上存在较大差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实验训练结构等方面差异更加明显[6]。培训深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效果也不同,因为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或遗漏很多,所以完善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是十分重要的。
(四)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考核方式的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如何衔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考核方式这一问题,多数省份教育主管部门只出台了统一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为了保证衔接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各学院、各专业的考核方案应该由双方协商制定。
三、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技能人才分段培养衔接贯通的途径
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建立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学生信息反馈机制和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全面检查和监督分段培养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由来自分段培养的两所学校的专家组成,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监督,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院校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做到“两个保证”: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保证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7]。
(一)明确学校的分工定位。合作学院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定位。负责前期培训的院校要充分尊重前期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和后期培训院校的示范性作用。院校应该采用示范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模式来培养人才,开发理论性和技能性相互融合的课程和教学体系,确定共同培训目标和分段培训目标。而高职院校,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应该理清课程改革思路,保持学历教育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技术人才基础知识、基本资格和学历教育能力的培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和专业性。
(二)依据产业调整专业布局。高职院校不仅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科学确定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同时也积极加强与高等教育的适当联系,注重与公共教育为主体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后期合作。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成功试点院校教育的经验,在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中实现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的设置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合作开发建设相关专业,这包括加强课程开发、资源开放共享、教育培训改革等方面的合作,进而达到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共享、共赢的效果。
(三)对应技术衔接好课程体系。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技能人才培养要注意国家的培养目标,以开发和完善相关课程体系为主要任务,紧密结合现代企业,在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构建和谐社会。与此同时,高校要注意课程的不相容性,对课程要有清晰的认识。此外,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技能人才教育的衔接要充分体现课程结构的差异,兼顾课程结构的协调。
核心课程是高职院校与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开设的专业对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高职院校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双方协商确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组建专门队伍进行教育教学。应用型本科技能学校在课程教学中需要以好的教材为支撑,选择合适的教材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抽象知识和非应用性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教材,教材开发必须深入实践,这有助于树立学生技术课程的核心地位。在教材设计中,要注意结合实际工作任务和技术要求引入项目,完成教材的设计、编写、报告和编排,在培养工作思维和适应能力的同时,完成学业,也应帮助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四)面向职业和岗位组织好教学内容。本科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学科理论与专业理论有很大的区别。本科教师普遍坚持以课程知识为中心的学科理论和组织方法论,认为课程内容不能局限于学生的专业领域的培养,也应充分考虑学生对社会变迁的适应和人才的全面发展。他们认为课程内容不应只考虑岗位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为后续学习或职业发展打下基础。这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需要。通过分析近年来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任务观及课程开发的一致性,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岗位发展的衔接,关键是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工作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以就业为基础的应用技能的培养。
(五)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高校对技能的注重说明了校企合作的重点也发生了改变。应用型本科教育既重视实践教学,又注重科研方面的探索。通过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不仅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还要加强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尽可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可以将企业相关的技术项目与学校的技术培养方向联系起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实际应用中提取创新成果和材料,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树立新观念、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建立质量监控一体化机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技能人才教育院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应用型本科技能分段培养老师应参与课程和教育质量的评价,以课程的教育要求核心为基础完成教学的监控。实现应用型本科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学生信息反馈、考试制度,加强过程监控,使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每门课程都必须通过考试。
四、结语
在实施现代技能教育体系建设工程的大背景下,实现应用型本科技能人才的分段培养,需要加快现代技能教育体系建设,以资源为基础快速有效的推进应用型本科技能教育,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技能培养体系,这无疑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