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战略思维维度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探析

2022-03-18魏贵全李永洪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现代化战略

魏贵全 李永洪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一个国家的国家治理状况由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是由该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国家战略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要实现国家治理良好状态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两个因素,注重战略思维的运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

一、坚持战略思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现实所需

当今世界国家治理理论中存在缺乏战略思维内涵论述的问题。“‘治理’理论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议题,但是这背后却有两大缺陷,一是缺乏以国别具体状况为特征的治理分类,即没有概括出不同的治理形态;其二,治理中缺乏战略思维和内涵。”[1](P16)对于第一个问题,各国正在积极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的治理理论体系,我国也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而对于第二个问题,世界各国对国家治理中的战略意涵重视程度还不够,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往往能够体现出本国国家战略价值取向,这需要运用战略思维对其进行深刻细致地把握。

国家治理实践需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是否具有战略思维深刻影响国家治理建设成效。而今国家发展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内进入转型发展重要阶段,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着巨大内外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为国家发展做好谋篇布局,指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2019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实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路径与战略方向;2020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将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将是我国在社会与国家治理领域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何高效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科学运用战略思维对国家目前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行精准分析与合理预判。再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干扰和挑战,要求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保持战略定力,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风险与危机准确研判,这样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在战略认识上提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认知,以及重视战略思维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的运用。

二、把握战略思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是一种立意高远、眼界宽广、把握大局的思维方法,表现为看问题站位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与思考的广度。这要求在历史发展潮流中,在世界复杂局势下,准确把握世事的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战略思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运用传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是战略思维积极倡导者,向来极为重视战略问题。习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大有希望。”[2]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战略思维运用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历史重大使命,也必须坚持和运用战略思维。党在看待问题,制定决策,落实部署的实践中坚持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向更高更远重要的思维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战略思维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性。2014年8月,他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3]战略问题是党和国家面对各种机遇挑战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战略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统揽全局、把握重点和眼光长远等四个特性,这与党领导制定国家发展规划必须明确目标、把握全局、抓住重点、着眼长远的政策制定导向相吻合。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战略思维,要求全党坚持战略思维以提升执政能力。“‘战略’一词在报告中共出现了42次,更加说明‘战略’在各项工作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4]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战略眼光与责任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临新问题时保持战略思维,对未来中国进行科学谋划的重要体现。

三、认清国内国际战略背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应时之举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5]中国处于世界百年之大变局与中国自身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时期,危机与机遇二者相互交织,这让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党中央作出了要从“危”中求“机”的战略判断。这需要我们在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时有足够的战略定力,清醒认清世界格局,以宏大的战略视野在危机中把握机遇,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纵观天下,在经济上,虽然当今世界范围内依旧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并因之产生一定的贸易摩擦,但世界总体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加之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向纵深处发展,全世界经济愈来愈处于一个竞争舞台之上;在国际局势上,随着新兴国家快速发展,弱化了西方国家对国际政治的主导力,新旧力量也不可避免发生激烈的碰撞。全球化带来激烈的政治经济竞争,在这些竞争的背后,凸显出的是国家政治外交能力角逐,也是以国家治理能力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竞争。

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等领域改革的深入进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时期并且存在诸多矛盾,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美贸易摩擦、高精尖产业在某些领域存在不足等问题。开放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世界不能忽视中国,中国也不能自绝于国际社会,世界局势的变化不可避免将冲击我国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且带来一系列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们应当知道转型并不会一帆风顺,这需要我们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妥善处理转型过程中的矛盾的能力,这样才能更为妥善地应对内外复杂局势。“众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唯有通过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问题。”[6]国家治理现代就是为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各项风险与挑战的紧迫要求下提出的。在新的世界格局与历史机遇之下,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以认清国际国内发展形势这一重要背景为基础,完善应对各种挑战的机制与措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应对方式,是当前战略环境背景下的应时之举。有效认清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国内国际战略背景,这更能激发我们对国家治理现代的科学认识与建设激情,以此为根基指导我们做好科学谋划以应对各项潜在风险。

四、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新中国建立以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一直植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建设发展实践之中,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在四个现代化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7]在现代化目标指引下,中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成绩斐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社会治理事务更加复杂,治理难度也在不断提升等问题,而原有的治理体系在应对新问题时难免捉襟见肘。“现代化是一个政体所应对的人类事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进程,这便是它会产生严重政治问题的原因。”[8]这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变化。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9]

在十八大后,基于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安排、历史文化背景、发展路径特点,并结合当前历史发展趋势,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战略导向,党和国家制定了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针政策。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为中国政治体制提供新的改革方向。2019年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细化部署,科学有效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将成为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成就,打破长久以来西方对“现代化”的主导,为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贡献出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总之,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必然选择。

五、坚持科学的战略举措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首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在治理国家中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10]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社会在国家建设中起到指引方向与谋篇布局的作用,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始终将其放在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11]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需要以中国特色主义制度为制度保障,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制度来谈国家治理。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方向不偏离改革的目标,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其次,坚持统筹协调的战略部署。“统筹协调”就是协调事物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及他们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做出最有力于整体发展的决策。统筹是中国发展建设的重要思想理念,“‘统筹’是一种思维和工作方法,而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建设中又成为一种理论——‘统筹思想’,并引导着国家与社会、民族国家与政党的行动。”[1](P17)建国以来,统筹协调的发展战略思想一直贯穿社会主义建设始终,针对苏联发展的弊病以及国内实际发展状况,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十大关系”的发展提出统筹兼顾的思想方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的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认为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协调稳步发展,步子不能太急。因此,在国家治理能力与现代化建设中应该把握当下社会各方面因素,各地区之间的关系,改革应更加注重全面性与协调性。在具体落实方面,需要发挥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导向,统筹党政机构设置,提升党对国家治理机构,组织,团体的领导,优化治理机构,形成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治理体系。

最后,要坚持紧跟时代转变治理思想。科学构架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国家治理中复杂问题,转变治理思想与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各方利益需求不尽相同,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性不断增加,政府的行动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困难的,财力物力人力难以满足。要使各方面条件满足,那么效率将难以保障,现在政府已不可能事无巨细,大小通管解决社会中所有问题,这也与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的理念相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强调多元主体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互补与互动,从而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做出进一步调整,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协作,实现国家多元治理,提升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政治能力。”[12]这要求政府改变以往包揽全局的治理模式,让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共同参与进国家与社会的治理中。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现代化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战略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思维
战略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四个全面”是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战略思维:领导干部的必备能力
学习毛泽东战争指导上的战略思维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