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2022-03-18蔡欣怡吴裕崑
蔡欣怡 吴裕崑 孙 萌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总则中将大学图书馆定义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规程》从官方层面强调了高校图书馆首先是作为提供教学科研所需信息资源的部门存在的,其次才是肩负文化传承、修养心性的人文素养培育职能。众所周知,当前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费主要用于购买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相关的学术资源,但专业文献利用率低,与用户需求错位等问题仍显著存在。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在一次采访中指出,从借阅榜单来看,中国的大学生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而且名校和普通高校学生阅读差异不大。[1]纵观我国各高校图书借阅排行,前十位的基本都是纯文学作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将在校的宝贵时间用于尝试科学探索与创新、筹谋未来就业等有助于个人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学习活动,成为以图书馆为代表的教学支撑部门应当重视的问题。实现学术传承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任,培养必要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学术品格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2]长久以来,无论是在公共图书馆抑或是高校图书馆中,都将阅读推广的重点放在了去专业化的休闲类阅读上,忽视了读者的专业化与职业化需求,导致大量的专业书籍少有问津。与公共图书馆不同,高校图书馆是肩负新时代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职能的学术性机构,应重点在专业阅读推广上发力,鼓励大学生尤其是在校本科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专业文献资源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已有的专业阅读推广研究大多将重点放在对概念定义、推广类型、实践活动等进行总结和分析上,少有深入挖掘读者的专业阅读内在动力与读后产出情况。据此,本文将从科技创新与职业规划的角度出发,探究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策略。
一、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现状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并已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人才,但同时我们也应有所反思:拔尖创新人才、大师级人才的培养成效不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短版,如,在科技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极少,在众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较弱,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遭遇 “卡脖子” 等窘境,这些都与我国经济、科技、教育的总体规模和水平严重不相称。在科技高速迭代大发展、强创新的当下,大学生理应被塑造成为具备灵敏的信息甄别能力、扎实的科技运用能力以及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时代先锋。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积极为读者创设优良的研究环境与产出平台,努力成为大学生需要的科研生涯领路人和未来职业规划师,为他们参与正式的科研项目,开启职业生涯铺平道路、夯实基础。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了专业阅读推广实践,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学科屋(Subject Rooms)、学科图书馆博客(Subject Library Blogs),通过定期按类编制新书目、书评和学科导引,引导读者对专业文献进行深阅读。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于2014年开展了以图书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为主题的阅读推广活动,以学科服务为依托,学科馆员嵌入专业课堂开展文献检索、书目推荐等活动,学生读后自愿撰写读后感。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于2015年举办了 “相思湖畔” 专业阅读推广系列活动,邀请学校一级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等以近距离座谈或大型讲座等形式与学生开展专业阅读交流。图书馆在组织活动的同时,还增设了核心期刊展、电子资源列表、数据库讲座信息等展示与讲解。总的来说,各校已开展的专业阅读推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专业文献的利用率,但现阶段多数活动仍停留在通识类阅读推广的大系统中穿插少量的专业资源推广,从规模和重视程度上还非常欠缺。一方面,图书馆在大面积开设各种 “素养之旅” 的同时,并不重视学生对文献获取技能的实践与阅读产出;在培训过程中经常会强调如数据库、检索设备的使用会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发挥作用,这无疑会削弱学生早期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另一方面,图书馆在开展专业阅读推广时,仍然是作为学校层面的外部力量推动学生进行专业阅读,很少从挖掘读者内在就业需求的角度提振其阅读的内生动力,使其主动阅读并有所产出。当今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是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很多人在临近毕业时仍找不到就业方向且缺乏职业信念,导致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常常盲从跟风。因此,从职业规划的角度鼓励学生从大学初始阶段就进行扎实的专业阅读实践而后有所产出,提高专业认同感,形成自主学习的价值观应作为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的主旨。
二、产出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内涵
“产出” 有助于检验阅读效果和对未来学习目标进行再认识,培养元阅读能力。受教育体制、教学传统等外部因素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产出能力较弱。相比欧美国家从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引入科学研究的训练方法,国内很多大学生最早的科研活动始于毕业论文。从某种程度上说,专业研读完全可以被视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且只要有阅读行为就必然会有所产出;如读者在获得知识输入后会不由自主地围绕阅读内容进行思考、评价或延展,这无疑在科研的萌芽阶段会起到关键性的启发作用。然而思考过程往往瞬间即逝,只阅读而不及时产出便会失掉以研究者身份对阅读材料进行逻辑推理、资源整合的内化过程,[3]也会阻碍科学精神和知识创新理念的传承。
从读者角度分析,大学生评判阅读推广活动的价值首先会衡量它能为自己带来哪些收益。[4]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没有充分利用图书馆的重要原因是认为阅读书籍与自身学业、未来事业不存在必然联系,从而丧失了阅读动力。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专业阅读推广应注重方法和理念的革新,摒弃 “强拉硬拽” 的方式,使读者将专业阅读与自身专业发展、未来就业联系起来,在通过阅读和产出获得成就感后主动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以成果产出为导向自主研读。只有输入而忽略产出的阅读是单向度的,如果读者的阅读活动仅限于屈从地接受阅读内容而从不进行批判、利用和知识再造,那无疑会使阅读收益贬值。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基础性科研训练有助于得到提前历练的机会,适应强压的工作环境。与公共图书馆注重文化传播的主旨不同,高校图书馆应立足于学生就业、职业发展的问题,以产出为导向培养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把培养杰出人才的重任切换到学生本身,鼓励研究性学习、探究式自我教育、开放性读后成果产出,激发更多学生对标杰出人才,以科学家的标准进行自我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择业观、价值观。
从图书馆层面分析,专业阅读推广的目标不应局限于单向地为阅读主体(读者)提供文献资料,还应努力构建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学习共同体,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如果阅读推广仅以读者借阅多少图书为目标,而不关心读者如何读、如何用、有无知识产出,那便和书店卖书并无两样。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活动应促进读者有效学习的发生,实现 “学” “用” 一体。阅读被视为 “学” 的过程,学后必通过 “应用” 来巩固新知实现知行合一,产出为导向的阅读推广需要推广人思考如何使读者通过专业阅读获得指向实践和应用的技能,通过体验研读与产出的过程增强内生动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从高校层面分析,大学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对学术和创新的无限追求,引导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充分利用专业文献从事科研创新实践活动,能为学科建设优化打下基础,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制定要依据所在大学本身的发展特点和价值取向。一方面,要树立杰出人才培养目标,成为汇聚教育资源、教育范式、教学成果等多方力量的综合平台。另一方面,图书馆可利用自身情报服务的优势和中立的身份,分析院系科研成果产出的学科分布,[5]有助于决策层对本校学科战略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同时可促进图书馆推进更合理、对标院系实际需求的资源配置方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的知识和培养与用人单位期望的从业者应具备的能力之间的矛盾。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的终极目标应是以科学文献资源为基质,助力学科发展,促进原始创新,推动多学科联合攻关,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文献资源保障,为拔尖人才选育提供支持。
三、产出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策略
(一)紧密联系大学生专业与就业发展
专业阅读推广内容要紧密联系目标学科的科技创新形势和工作实践经验,注重跨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推广专业经典论著的同时要关注对应用型材料的搜集,推广的资源不拘泥于书本和数据库,要主动搜集如行业发展报告、往期的业务报表、实际工作记录等行业相关的灰色文献,帮助读者习得相关学科的关键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推广中要落实知识输入与成果输出双向带动的机制,以推广对象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主线,以各专业涉及的专业竞赛、实践项目、研究型作业为载体串联大学生的整个科研发展脉络。大一阶段,以经典专业著作荐读及基本的阅读方法和研究方法作为输入,以鼓励撰写和展示专业研读报告作为输出奠定研究基础;教师或馆员对学生研究报告的分析作为阅读推广的评价与反馈。大二大三阶段,关注学生在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等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以高阶的研究方法及科研案例为输入,以鼓励学生创新科研成果为产出,以科研成果评估和教师与学生反馈等多元化方式对专业阅读推广进行评价。进入大四阶段,专业阅读推广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就业形势与职业规划。学生求学的最终目的于个人是就业,于国家是获得高质量人才,而近年来出现了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供需错配现象,如,多所大学的法学专业就业率低于全校水平;化学、生物、材料等基础性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等,这些应予以高度重视。经过了完整的学科化科研训练过程,学生对自身特点以及专业取向有了最直接的认识。教师或馆员可将多方搜集的行业信息、往届毕业学生职业发展情况、职场经验等作为输入分享给学生,鼓励他们完成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国家靶向培养对口的优秀人才。理论上,每一阶段结束后,每名学生都应产出一件可公开展示的成果或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以科研产出为导向的专业阅读推广需与专业教师达成统一理念,与专业课程设置紧密相扣、互为补充,防止学术研究碎片化,将知识置于学科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让学生感到自己也是学科发展的参与者、批评者。[6]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应针对专业阅读建立专门的研学成果数据库,用于跟踪、保存读者的阅读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推广案例,增强读者的成就感。
(二)创新培养方式,鼓励学生知识产出
以知识产出为牵引力鼓励学生自主研读是专业阅读推广的有效手段。一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鼓励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对自身发展有不同预期的学生建立并完善自己的 “科研图谱” ,如,以项目为驱动进行团队组合式研学,根据时间轴规划进行阶梯式研学,瞄准未来职业方向进行驱动式研学等,加深其对科学文献使用的正向情感与热情度,强化读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感知,产生自主学习的文化认同。二是要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鼓励创新。创新是带动读者探索专业知识的核心动力,创新氛围有利于培养读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欲望;此外,还应注重读者对创新想法的表达,在充分汲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实践产出。如,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曾于2021年4月邀请国际期刊管理团队为在校师生举办学术沙龙,并创新性地在活动后邀请学生参与审稿人线下实践,亲身体验编委工作流程。定期邀请学术专家和企业优秀创新人才到馆讲学,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创业观。创新创业活动是企业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体现,鼓励学生带着创新创业的理念进行研读是从资源推广角度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进取、自我突破的氛围,同时也是将创新能力融入思维和行动模式中的训练方法。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应尽早跳出只关注资源推广而不关注读者对文献利用和产出的情况,推广人的职责应从推广者上升至人才培养者。三应创设以科研产出为导向的研学产出平台,实现人才、资源、技术的良性互动。如,上海市图书馆自2017年正式启动盛宣怀历史文献众包抄录平台以来,吸引了国内外大批史学爱好者参与珍稀名人手稿的文本化抄录任务,为该馆数字人文工程提供支持,同时搭建了粉丝群与专家交流学习的重要场域。[7]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参与完成导师科研项目的情况就可借助众包技术进行单个任务的发包,学生根据专业兴趣自主接包,由专家进行审核评分,图书馆提供相应的资源与技术支持。四应积极探索馆内外、校内外多主体联合培养机制。以培养高素质学科人才为目标的专业阅读推广应根据具体专业与行业的特性灵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深挖馆内资源的同时,也应积极与兄弟馆、区域馆、对口企业、行业协会联动,调动相关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拓宽学生视野,优化学缘结构。五是要与院系共建合理的学习评价机制,将学生的阅读成果产出情况纳入成绩考核范围,将读者科研成果产出情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的创新成果应获得相应的制度保障,其通过从事科研活动凝结的创意、设计、论文、著作等应与评优、评先、学分、物质奖励等挂钩,激活学生的竞争状态;教师以及馆员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也应纳入相应的业绩考核体系。此外,由于各学科有不同的科学实验方法和论证方式,在鼓励读后产出时也应根据学科特点把握成果产出方向和评价标准。六是图书馆应参与到本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和学科改革中去,实时掌握本校的发展动向,根据学科发展情况与本校发展定位动态调整服务模式。七应注重对多元化专业学习氛围的打造。在很多读者印象中图书馆就是 “书” 的代名词,这种固有观念的长期存在直接导致图书馆大量的电子文献、多媒体资源、智能化设备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当下,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与服务范围早已超越了借阅纸质书籍等基础文献范畴,而是致力于提供智慧化、泛在化的 “管家式” 智能服务。因此,阅读推广团队应根据目标学科特性,多种渠道整合专业资源,为用户量身打造最优阅读体验。
(三)建立稳定优秀的专业阅读推广团队
建立稳定优秀的专业阅读推广团队是阅读推广理论体系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一是要把握好馆员的进口管理,设置专业阅读推广的专职岗位。在选聘阶段可采取技能测试、成果评估、深层访谈加心理测试的综合手段全面考察馆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心态,选拔有一定科研经验和学科背景且有志于从事专业阅读推广的人才。二是要让适合的人干喜欢的工作。在充分了解馆员特长和心态的基础上安排其从事能充分体现自身优势的工作。阅读推广的工作量往往是不能被量化的,是需要馆员主动投入的,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需根据进程不断调整和创新。因此,只有找到 “对的人” 从事专业阅读推广工作,才能使收益最大化。三是采用灵活的人才汇聚制度。在人才配备上,可整合图书馆馆员、其他部门特殊人才与专业教师组成联合团队共同推动读者专业阅读常态化、泛在化和规范化。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与网络中心共建的 “厦门大学SPOC教学平台” 配备了相应的 “课程馆员” ,在帮助教师上传教学资源的同时,作为助教开展学科咨询、学术规范解读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等;[8]也可充分发挥图书馆公益性优势,将专业阅读实践中受益的高年级学生与馆员组成专业义务馆员团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基础性科研帮助,以同伴导师、同伴推广人的身份打造 “去中心化” 的多师协同教育培养模式。四是注重阅读推广人的职后教育。从动态的前沿学科知识、高端人才培养的服务理念、多元化的推广策略、数据驱动的科研信息技术等层面全方位提升馆员的科研服务能力。五要注重服务团队的打造。团队内应同时拥有具备学科科研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管理公关能力的不同成员,打造面向不同学科稳定、优秀的专业服务团队,竭力将服务对象精确到个人。在某一团队成员缺席的情况下,应从制度上保障有相似能力的成员补齐,形成 “热备” ,确保专业阅读推广的常态化。六应鼓励馆员撰写阅读推广的研究论文。深入研究图书馆学理论,推动理论革新,提升自身科研水平,用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用实践经验检验理论知识。七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权衡各方利益诉求,建立诉求表达渠道,注重对推广团队整体而非个人的评价和奖励。高校管理者应大力打造各教育职能部门的共同愿景,规避管理制度的无序状态,使馆员、教师以及其他参与者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形成合力,为培养国家所需的高质量人才发挥各自专长。
在当前图书馆寻求转型的背景下,专业阅读推广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品质飞跃的内驱动力。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配置、人才智能、技术保障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建立以科研产出为导向的阅读推广生态系统,使学生在校园整体科研文化的浸润下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自身特长,对标国家急需紧缺的优秀人才标准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未来就业和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