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背景下以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探索
2022-03-18何国军
何国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出台相关政策并开展了系列活动,倡导和推广全民阅读已然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1]《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已步入深度课改时代,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成为全民阅读的先行者,以阅读促进专业成长。
一、科学设计教师阅读路线图
阅读是获得智慧的通道,能获得新思路、新想法,丰富知识体系,提升思想境界。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让自身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朱永新先生指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2]高品质的教育教学一定离不开阅读。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其阅读有明确的专业性需求,强化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规划有助于增强阅读的实效性。结合个人知识储备、阅读层次和兴趣爱好,可从学科阅读、教育阅读和开放阅读的视角设计自己的阅读路线图。学科阅读,就是阅读与自己所教学科直接相关的报刊书籍。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可以阅读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教育阅读,是指教师阅读一些虽与任教学科无关,但是作为教育者必读的书籍,如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大卫·苏泽的《教育与脑神经科学》等。开放阅读,是指阅读一些科学、哲学、文学、历史等与学科教学、教育工作无直接关系的书籍。实际上,开放阅读与学科阅读、教育阅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等,既适用于学科阅读,又属于开放阅读的范畴。[3]当然,教师的最理想阅读状态,是能够从开放阅读中获得教育教学的启示,达到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境界,从而实现开放阅读与学科阅读、教育阅读的统一。
周国平先生说,读书要 “少走弯路,直奔经典” 。优质期刊和精品公众号也是很好的阅读选择,如《教师博览》《教师月刊》《中国教师报》等教育报刊和 “人民日报评论” “中国新闻周刊” 等微信公众号,都可以为教育滋补营养,丰盈教育人生。
二、开展教师阅读活动的路径
(一)实施 “三个一” 策略,落实个人自主阅读
聚焦一本经典。教师一学期或一学年至少要选一本学科或教育类的名家读本反复读,体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教学中运用。如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这部教育论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突破了语文课程改革推进中既有观念、方法及思维模式的局限,深化了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者对传统语文教育的认知,对语文和语文教育有新的思考。聚焦一本经典,深入品析其思想内涵,有助于教师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主攻一个专题。美国当代管理学家托马斯·卡林认为,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6 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平均水平的知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对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并对此展开深入研究,一边教学实践,一边阅读相关文章。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汲取了不少营养,而后应用于阅读教学实践,完成了 “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 的课题,有效提升了师生、生生、师本、生本对话的实效,拓宽了阅读深度与广度。在 “五育并举” 和 “双减” 背景下,还可以围绕劳动教育、美育或者与教学相关的目标设计、自主学习、作业管理等开展专题阅读,坚持不懈,聚沙成塔,将学科教学的 “一口口井” 变成 “一个个湖” 。
精研一位名家。一线教师在一个阶段内,以一位学科名师作为教学的榜样,专题研读其教学主张、课例、教学经历,借助他人的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助力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以小学作文教学为例,笔者借鉴江苏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主张,相继购买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我的作文教学课例》等书,深入领会其作文教学的理念及实施策略,并在实践中进行 “以真情随笔提升小学高年级作文能力” 的课题研究,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方法。一段时间下来,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其作文能力方面均有收获。名师的教学成果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
(二)部门联动,推进群体协作阅读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可以走得远。为营造阅读氛围,吸引更多的教师主动阅读,可以组建大、小团体推进阅读, “大团体” 指全校教师, “小团体” 指各学科教研组。以 “读书、丰盈、成长” 理念为引领,给教师布置阅读作业,推荐优质书目,推动自主阅读并记录感悟。科研、教学、工会等部门联合起来,定期举办阅读报告会,每次安排7至8位教师在全校范围进行读书交流,汇报阅读收获,阐述教育主张,这就是大团体的阅读形式。小团体的阅读形式是指以学科教研组为一个阅读小组,自命组名,自定计划,围绕感兴趣的专题互相推荐阅读书目,采取自由阅读与小组共读的形式开展阅读,定期在组内交流阅读心得,解决问题,开阔视野,不断促进学科教学实践。学校定期编撰教师读书感悟集,供大家进一步学习分享,唤醒阅读欲望。为进一步激发教师的阅读热情,学校可以用专项培训经费购置书籍,充实阅览室,开展读书漂流活动。
(三)创新载体,优化多元阅读方式
阅读纸质书籍。这是最悠久、最具发展力的一种阅读方式,具有独特的价值,给人以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在数字化时代,回归纸质阅读,读的不仅仅是内容,更是品味阅读之美、纸质之美。2017年6月,一项国际调查结果显示,72%的受访者更喜欢纸质书籍。可见,无论从相关调查,还是个人喜好,阅读纸质书籍都是专业阅读最可取的方式与选择。纸质阅读能让人们保持专注,带来相对准确的信息,让人深入思考,彰显经典的价值。
网络阅读。信息化时代,网络阅读在年轻阅读者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成为纸质阅读的一种有益补充。网络阅读的优势是方便快捷,能提高信息搜集效率;不受时空限制,利用手机等便携式阅读工具自由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量大,阅读资源可供选择性较多;具有共享性等。新冠疫情期间,笔者所在学校倡导 “网络论坛” ,开启了新时期线上学习新模式。学校中层以上领导、骨干教师轮流主持,每周六早晨,主持人在微信工作群发布论坛主题文章,教师自发学习、阅读,自主发表观点并展开互动讨论,深化理解。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期末对论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观看经典纪录片。应树立大阅读观,拓展阅读形式,除了文字阅读,还可以观看影视剧、专题片、纪录片等,多视角、多形式了解世界、感悟生活、丰富认知,提升思想境界。同时,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阅读” 形式,从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汲取营养,发展思维,提升智慧。
阅读书目的选择,一是名家推荐,二是根据学校发展及自身的阅读需要。内容包括涵养人文精神的书目,如中外文学名著;充实教育理论的书目,如《给教师的建议》《什么是教育》等;积淀教育智慧的书目,如朱永新、李希贵、吴非等名家作品;学习班级管理的书目,如魏书生、万玮等著名班主任的经验之谈。
三、强化反思,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读写结合,加深阅读感悟。学而不思则罔,人因思而变。反思是阅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汲取作品中的精华,与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周围的世界联结,从而提高思考力和行动力。写读书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反思形式,常用的方法有摘抄、批注、撰写阅读感悟等。通过摘抄精彩句段、阅读批注,将文本的重要信息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同化或顺应作者观点;通过撰写感悟,文本资源得到拓展,文本智慧再次升华。只有真阅读的发生,思维才有可能发生改变。教育故事也是适合一线教师的常见写作形式,将阅读中的理论滋养注入字里行间,赋予鲜活的教学实践以学术魅力。
借助平台,发表阅读成果。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几乎决定或表明了他的全方面能力或水平。” 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更是将写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能写出来是最高水平。” 因此,重视读写能力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基于此,应大力培养善读乐写的教育生活方式,引导教师以撰写思行随笔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读书与实践心得,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教学经历和对教育的理解、主张,在回味反思中抒发教育情怀,鼓励他们在教育期刊发表成果,不断强化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还可以举办读书会,与志同道合者同行,研讨交流,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动研究形成合力,共促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