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2-03-18叶淑媛
叶 淑 媛
本期刊发了两篇研究传统戏剧的文章,所论内容不同,但都提出了传统戏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民间信仰的影响而形态变异的问题,既是学术文章的探讨,也是非常有趣味且有意义的话题。另一篇文章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西和麻纸的保护传承内容以及价值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一般认为,戏剧起源于古代的祭神仪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商周时起,祭祀神灵就是国家大事,商代形成了一种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时称之为“傩”。国家有大傩,民间有乡人傩。傩仪伴随着歌舞礼乐,即傩舞。“傩”在民间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在歌舞中添加故事情节,表演也越来越丰富,逐渐衍变为傩戏并盛行于民间。民间的傩戏一方面保持着其渊源上祭神的元素,以神鬼戏为主,但也迎合老百姓的喜好,增添了浓厚的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由于各地民间风俗不同,傩戏的表现形态也丰富多样,但酬神还愿是傩戏的主要功能和文化基因,而表演时演员头戴傩面具则是傩戏共同的外在表现。还五显傩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傩戏,现今全国其他地方的还五显傩戏已经消失,贵州省的长顺县现存的还五显作为濒危非遗项目,亟需保护和研究。《贵州傩戏还五显论略》一文以详实的调研资料为支撑,对还五显傩戏当前的存续状况、戏剧形态、民众信仰、表现形式,及其与当地地戏的融合中出现的变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思考和论证,有助于人们认知傩戏的基本元素和特性,及其在民间传承传播中发生衍变的机制和原因,同时思考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如何存续和发展的问题
《民间信仰映照下的中国影戏角色行当》一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域下,指出起源于巫术的影戏在发展中因地域不同与民间信仰相互配套发展形成的形态有所不同,但基本自成体系,形成了影戏传统行当。后来影戏的影人角色却被一般戏剧角色代替,影戏的表演方式也表现出影戏与传统戏曲的混合并存。学术界对此长期忽视,本文对此现象进行的梳理和反思,具有新意和启发性。
《西和麻纸保护、传承与利用刍议》一文对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蕴含的民俗文化、技艺智慧、自然观和宇宙观进行了分析,立足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提出西和麻纸传承发展中如何与当地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乡村振兴融为一体实现高质量保护和发展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区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提供了启发,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