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2-03-18朱晓葳
朱晓葳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渗透到高校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我们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查询及实践研究,探讨了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各高校在校园网基础建设、网络安全、在线课程资源、大数据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高校在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教育教学信息化技术融合、教育教学治理模式变革等方面未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制约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首先,高校内部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数据标准不一致,各信息系统建设分散,缺乏统一数据接口和标准,人为将系统数据形成了信息孤岛,导致大量信息系统重复建设,造成教职工需要用多个密码去访问各个信息系统,而且相互之间无法直接访问管理数据[1]。其次,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急于短期内见成效,对硬件设备投入力度比较大,使得软件资源、信息系统、数据信息等无法同步跟踪建设,这样此消彼长、非协调性的发展,造成了建设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校信息化建设整体开展和推进。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教育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服务于现代教育、教学及管理。高校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思维与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决策等,完成对高校建设中存在问题与现象的分析与解读。通过校本数据分析挖掘,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提升决策支持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决策[2]。借助大数据,提高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决策依据的准确性与丰富性,更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提升教育与服务质量
绝大部分高校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建设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数据信息,逐步积累了本校教学、管理、服务、科研等领域的数据信息资源。通过大数据的资源分析、采集等各种方法,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挖掘出数据的潜在价值,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科学、更具参考性的依据。而海量的数据信息资源也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数据基础,以此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功能还能够为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诸多便利,实现高校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的最终目标[3]。
(三)加快高校的智慧化建设
开展智慧化校园建设,为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体化式的服务是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综合发展的最佳路径。大数据作为智慧校园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显著提升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伴随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高校在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也发生了较大转变,为丰富教育数据和智慧校园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效来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支撑,高校信息化建设正迈入智慧型、智能型、应用型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队伍建设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更追求建设系统的独立性、稳定性、保密性。然而若以单一的部门需求为基准进行规划与建设,往往会使信息化建设中的软件硬件设备、数据库系统等呈分散状态,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受阻,很难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4]。高校缺乏技术型和管理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从而制约着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要重视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技术过硬、稳定的人员队伍,保持高校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数据融合挑战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信息就是资产。而高校承载着海量的信息数据,他们对信息数据的提取能力反映了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但是,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管理,即便很多高校建立了校园网站、图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各项业务系统,由于各系统间数据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运营,大都各自独立运行,各数据形成孤岛,无法汇聚,不利于数据信息的整合分析。从这一角度来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从当前校内现有各业务系统出发,互通有无,加强联系,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交流,以便获得更多数据源,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真实、更可靠、更有效的数据信息来源。
(三)数据挖掘能力挑战
各高校通过各业务应用系统、传感器等信息采集工具收集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过程中,必须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避免人为破坏或者篡改信息。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我们往往很难直接从里面提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加之数据的类型与结构复杂繁多,必须要将那些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丢失部分数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严重削弱了数据的价值,这对高校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数据挖掘能力提出了挑战,在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应用过程中,必须要从数据源中提取信息,避免在后续各环节中导致信息的失真。
(四)信息安全挑战
在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等各个环节,数据中都或多或少包含隐私性、敏感性的数据。如果信息数据一旦被破坏,不仅会影响到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及使用价值,还会给高校决策带来影响。一旦数据泄露,还会给高校师生的个人信息安全带来隐患。从这一层面来看,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信息安全也成为了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四、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调和突出办学特色,努力探求和构建适合本校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及服务模式。坚持“管理归一、机制归一、技术归一”的原则,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进一步科学、合理、规范地做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范围。
(二)建设路径
1.统筹规划建设,打通信息壁垒
从当前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在大数据背景下,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按步骤、分层次实施。信息化管理部门牵头并全面组织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各部门遵从信息化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对数据、档案、师生信息等进行数据的导入,加强各部门的信息交流、沟通、数据共享,打破部门间独立工作的状态,打通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让各类数据跑起来、各类业务线上转起来、各部门工作效率快起来,实现学校优质、高效的管理目标。
2.面向全体师生,建立数据存储中心
高校建立大数据存储中心,集合校园网络与物联网络,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数据采集器,对各类数据信息收集与研究,让各部门间固有信息系统与新的信息化系统加强联系,分享数据,完成“数字化”向“数据化”的蜕变,实现面向全体师生提供线上教学及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教学管理与服务。
全面推动高校内控环境优化,提升内控效果。根据大数据自动形成各类报表,减少获取数据时间,提高办公效率;以大数据为依托,根据数据指标管理、分析视图管理及相关决策算法,为学校办学、智慧图书馆、财务、一卡通、学生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大数据决策提供支持。
3.建立信息预防体系,确保信息安全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中包含个人的隐私与学校的管理信息,数据安全至为关键。因此,推进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建立校园信息安全防御系统。
第一,建立信息数据采集设备与软件的监测系统。对所有的数据采集设备与软件进行身份认证,建立自主访问控制机制,对访问活动加以规范,确保设备软件的安全性与私密性。及时对各软件进行安全、泄漏等各项指标的监测分析,确保它们可以正常运行与数据的真实性。
第二,建立校园网的用户监测系统。加强校园网站登录的认证体系,对敏感、重要数据分级管控,实时监测与分析校园网用户的异常登录,及时发现校园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
第三,加强校园网内部的应急数据备份、数据监控等制度建设,强化数据使用和共享审查制度,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构建统一信息标准,并通过信息标准指导建设信息系统等工作。
4.培养专业信息化人才,提高信息化建设质量
高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往往在建设初期需要依靠第三方机构来提供部分技术支持。一般来说,信息化系统的管理、运营、维护等都需要依托校内专业的信息化部门或者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因此,第三方机构也要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团队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确保他们以更专业的视角了解信息化建设,深谙其中的技术、门路、方法要领,掌握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此外,高校还要引进和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与研究,以便随时解决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
五、结语
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给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我们也应清楚看到其在观念理念、应用管理、技术推广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必须要与时俱进,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促进高校大数据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