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恒源育人思想的实践追求及当代启示

2022-03-18姚胜楠

关键词:君子人格育人

姚胜楠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江恒源立志教育救国,奔走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生活教育、普及教育等教育领域。他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其基本立足点是人。正如他所说,“教育不能孤立,其理已明,盖因所教所育者非他,‘人’也”[1]1174。君子是儒家思想推崇的理想人格范式,君子人格凝聚和代表着中华民族人格基因中的智慧与经验。江恒源在论及人的问题时经常从儒家君子人格的角度出发,在人才培育方面形成了独到见解。

一、江恒源育人思想标举君子人格的现实之基

(一)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之需

从鸦片战争起,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中华儿女生活在屈辱之中。救亡图存、民族复兴成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夙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江恒源感受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他前往日本进行教育考察时发现,日本的教育趋势是“养成向外发展人才”,这个“外”指的就是中国。江恒源认为,日本对学生展开语言教育、商业训练、军事教育等,就是为了将来入侵中国做准备,“日本用心就想在数年之内灭中国”[1]878。当时的中国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缺乏抵御外部侵略的能力,更没有团结一致的精神。面对既有文化又有武力的外部侵略,江恒源自觉思考中华民族如何自救与复兴的问题。江恒源指出,“所谓民族复兴,也就是‘文化复兴’”[1]956。世界上许多国家灭亡了但其民族没有灭亡的关键,就在于这些国家特有的民族文化仍然存在。因此,江恒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特有的儒家思想,倡导效仿儒家的君子人格和君子风范,用以激发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担当,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真正能实现民族自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人。

(二)教育面临挑战的现实之需

二十世纪早期中国教育的落后是造成中华民族走向衰弱的原因之一。当时中国的教育存在“教师教书不教人——以书为对象,不以人为对象”[2]285的弊端,属于“只教书不教人的教育”,“是死教育,是无用的教育”[3]542。江恒源强调教育必须回归人本身,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包含着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与技能,更在于它蕴含着做人的道理与智慧,能对个人道德品质、价值选择、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加以引导。江恒源认为,重学问轻人格的教育不能造就真正对社会和国家发展有用的、健全的人才,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面对一些人主张照抄照搬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现象,江恒源旗帜鲜明地阐明了自己的主张,“教育事业,固应适应世界潮流,但绝不可忘却我是中华民国人,因此应时时顾到中国国情(如物质环境)、中国国性(如国民特性)”[1]1177。在江恒源看来,中国固然应吸取国外教育的优秀经验,但更应在世界文化交流浪潮中立足本国实际,使所办的教育真正适应中国目前所需。在中西教育理念碰撞下,如何培养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办好教育等问题,促使江恒源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寻求中国教育问题的破解之道,将传统君子人格培养与当时的育人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促进文化发展的责任之需

“我们要明白的,就是人类不但要做工,还要负促进文化的责任。”[2]181江恒源所说的“做工”,就是生产劳动,这是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除了为生存而从事劳动生产,还能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精神生产活动。江恒源主张人在保证自身维持生命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担负起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在促进文化发展中为社会的安宁有序提供保障。江恒源认为,“欲达到促进人类文化的目的,更要先认明这一个民族的文化来源怎样,特点怎样,而后乃可以定促进的方针”[3]588。江恒源指出,中华民族拥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所以昭示后人的,大之如治理人群的方策,小之如修缮个人的矩矱”[2]42。因此,他认为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才能担负起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江恒源在著作中多次运用儒家思想理论阐述关于人的问题,如他的《矛盾生活的调整》以“中庸之道”来解决人在生活中面对的三对矛盾,《用人的标准》以“三达德”——“仁智勇”作为衡量人的准则。正是基于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与重视,江恒源有意识地将儒家君子人格的理念融入育人实践,自觉承担起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

二、江恒源育人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理念

(一)以立志为育人的立足点

在做什么人的问题上,江恒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要做一个好人。江恒源不主张做不肯作恶也不能为善的老好人,主张做“有用的好人、有能力的好人、真能担当大事的好人”[5]2090,因为只有这样的“好人”才能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之际。在江恒源看来,人必须立志做好人,“要使做人的工夫,真能做得切实,做得具体,那末,第一件,便当是‘立志’”[1]1044。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实质上是这个人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目的性活动过程,要想成为“好人”就应当确立坚定的人生志向。江恒源将立志作为育人实践的立足点,恰恰体现了儒家君子人格训育的“尚志”取向。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与借助外力可以消灭的军队主帅相比,“志”是胸怀远大理想的人内心生出的坚定信念,是人立身的根本。只有怀有坚定志向的人,才能成为君子,正所谓“笃志而体,君子也”(《荀子·修身》)。而只有君子才能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的困境中,始终不渝地发挥意志力的能动作用而不改初衷。江恒源在育人实践中吸收了君子对理想信念不懈追求的精神,就是希望当时国人能以从容坚定的姿态应对中华民族面临的挑战与苦难。

(二)以德才兼备为核心的育人目标

江恒源认为,一个好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丰富的知识、应变的才能和优良的品性[1]924,而“道德和才能不能分开,而是合而为一的”[1]924。在他看来,有才能而无道德的人不利于社会发展,空有道德而无才能的人也无法在社会立足,所以他提出一个人要兼具道德与才能,还要具备自养能力、自卫能力和自教能力。江恒源指出,中国现代教育虽然办了几十年,但是学生毕业之后仍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更不用说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来报效国家,这导致国内日常生活必需品也依赖国外进口。实际上,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华民族就一直在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为了摆脱屈辱,国民必须养成自养能力、自卫能力和自教能力,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自教能力指的是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江恒源规定其四个方面的内涵,即守秩序、顾公德、能互助、具有国家意识与民族情感。由此可见,江恒源所说的自教能力侧重于对人的内在德性的要求。其实,儒家崇尚的君子人格就蕴含着“德才兼备”的做人理念。孔子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素养作为君子的必备品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颜渊》)的主张。与孔子相似,荀子也推崇“全而粹”的君子人格,“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荀子·劝学》)。“全而粹”的理想人格要求君子掌握的知识要全面、拥有的德性要纯粹。可见,德才兼备是儒家对君子人格的一贯追求。江恒源认为儒家的君子人格追求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当时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才提出了锤炼道德与发展才能相结合的、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育人目标。

(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育人要求

江恒源认为,人生有两大责任,即个人谋生与社会服务,因为“人是自然生物中的一员,自不能不赖物质以维持个体的生存;人又是社会组织中的一员,更不能不负责任以协助社会的进化”[4]1265。江恒源的观点是符合人的生存实际的。首先,人作为生命的实体与动物一样,只有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从事生产、科学、艺术等活动。人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还需要在自身知识、道德等方面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以实现个人价值。其次,人要把握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之能不能做,与夫‘人’做得好不好,全看他对于‘社会服务’的情形如何。”[4]1265人是社会中的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这就意味着人在实现自我价值中所获得的知识、道德等,都可以成为为他人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现实基础,能使人在社会服务中获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这样的角度看,江恒源所说的“人类最大最高目的是为社会服务,这便是整个做人目的”[5]2102,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恒源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儒家君子人格中“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儒家将“修己”放在造就君子人格的首位,主张“学以为己”,而“为己”的目的是实现“成人”。“成人”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具备君子所拥有的品性、智慧、勇气和技能等,并借助这些优秀品质实现个体价值。在儒家看来,君子提高自我修养不是单纯为了“为己”以成就完美的人格,而是将“为己”延伸至“为人”,通过道德与才干的完善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还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都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以及君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内修与外铄相结合的育人方法

梁漱溟说:“如果要使一个人有本领、有能力,就非发展他的耳目心思手足不可。”[3]544对他提出的这一教育理念,江恒源表示认同。在江恒源看来,人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不尽相同,但是人具有“自我扩大”的可能,也就是人能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积极的进取心,并在向善向好发展过程中发挥出个体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江恒源说:“自发的力量,自创自发,把天能发展得十分完全,那才是堂堂的一个人。”[2]69为了实现做“堂堂的一个人”的目标,江恒源提出了“想、说、做、察”四步法,要求人从自身出发,善于思考、善于反省,在言行一致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一主张与儒家倡导的君子“以修身为本”的内修之道相一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江恒源认为要想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就要注重发挥君子的修身能动性,而君子人格的养成除注重自我修养之外,还要辅以“外铄之道”,发挥学校、家庭对个体的熏染与教化作用。孔子的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主张,孟子关于“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上》)的说法,都凸显了学校教育在君子人格养成方面的作用。此外,中国传统社会基于血缘关系和宗法精神形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决定了儒家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所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在儒家“外铄之道”影响下,江恒源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培养人才的主张。在江恒源看来,培养人离不开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教人以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但是“一个民族的兴盛,纯粹依赖一族中有多数的健全分子。健全分子的体力智力能力,皆要由教育养成,而论及根本,则在家庭教育”[1]1060。家庭是人生活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不仅为人提供满足个体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基本生活条件,而且其成员也先于教师等社会性角色对人进行教育,因此家庭环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教育事业,可能一日与社会脱离关系乎?”[1]1174社会作为生动具体的实践环境和教育环境,为人通过社会实践养成品性、提升能力、增强本领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极易对人产生负面影响,使人丧失在家庭和学校中获得与养成的良好的道德品性、行为习惯。因此,江恒源提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相互合作与贯通,协同构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以保障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三、江恒源追求君子人格育人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江恒源主张做人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圆满生活。为求得圆满生活,江恒源结合君子“成人”的理想,提出了以物质、道德和艺术融合为指导思想的人生观。具体来说,人要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来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求,拥有能维持社会发展秩序、增进社会服务的优良品行与道德来充实精神生活,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生冲突时辅之艺术修养以增加生活之乐趣,从而成为在物质、道德、艺术三个方面实现和谐统一的,集智慧、德性、审美于一体的人。江恒源针对民族危机和国家建设提倡培养德才兼备、符合时代需要的当代君子,正是他站在主体性角度教育人、完善人的表现,反映了他对个体价值和人格独立的高度重视。这使我们认识到,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发展,对人的培养都离不开全面发展的理念。新时代要求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328,因而育人实践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培养人的品德修养、知识见识、身体素质、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着手,为人不断发展和追求完善提供动力,帮助每一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发展的有用之才,并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统一历程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二)突出文化育人,培育民族精神

西方列强凭借着工业革命产生的武器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伴随武力而来的还有西方文化。对外战争的惨败迫使中华民族踏上了艰难曲折的谋求复兴的探索之路,然而无论学习西方技术还是效仿西方政治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一批教育界的贤达之士联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主张“‘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才能使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才能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4]1473。江恒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必须从学识和经验中探求古圣先哲的一言一动”[6]1684。江恒源主张育人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君子人格,就是在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换句话说,就是用代表民族精神和民族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8],而中国人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培育,离不开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育如果想坚持文化育人,就要扎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善于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教育要注重激发个体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培养受教育者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舍生取义的精神特质,走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育人之路。

(三)坚持实践育人,提升教育实效性

江恒源意识到旧式教育培养的人无法有效地将所学知识用于改造社会,“从前的教育,往往毕业出来的学生,对于社会不能适应”[2]329,比如学生在物理考试中能取得不错的分数,修理家里的灯泡时却无从下手。江恒源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教育的局限性,即仅限于指导学生探求书本知识,没有赋予他们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教育的这一弊端,与中国传统社会重文化而轻实践的思想观念有密切关系,致使“在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方面,理论与实际,渐趋于异轨,以致生产退化,分配不均,而有种不良的现象发生”[4]1485。显然,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育人方式不能使知识转化为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因此江恒源坚持实践育人,立志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真正具有推动作用的人才。江恒源的实践育人主张表明,坚持实践育人要立足社会现状,扎根中国实际。教育者要在了解国情与民情的基础上明确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育人方案以及育人方法。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教育要想紧追时代步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就要深刻认识到人只有在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才能成为社会化的人。教育只有不断革新育人观念,实现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训练的有效对接,才能切实提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武器的能力。与此相应,受教育者要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科技发明、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切实将社会实践锻炼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成长为具有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君子人格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