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思想的哲学底蕴
2022-03-18赵金科
王 娆 赵金科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石,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蕴,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对国际背景、本国实情以及青年成才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刻把握,从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出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需要,对青年提出了新要求,寄予了新希望,助推青年成长成才,为中国梦的实现储备人才力量。
一、深厚的唯物论底蕴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且能够被认知的,认知的过程便是大脑立足于客观现实对物质能动的革命反映的过程,唯物论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习近平青年成才思想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从国际环境、本国实际、青年现实情况出发,系统论述了青年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青年成才思想立足现实、应运而生
首先,经济全球化大势曲折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深卷其中,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遭到波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信念也相应的受到了猛烈冲击,对这一冲击感受最为快速且强烈的便是青年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新情况的接收较为敏感,但因为涉世未深,社会经验浅薄,极易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等的恶意侵染,以致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其次,随着信息化革命浪潮的加速推进,我国积极主动地融入这一趋势当中,加强同世界各国以及各地区的联系,国际影响力也因此大大提升,但伴随信息一体化以及大数据的快速发展而来的是全世界的青年人汇聚到了网络虚拟世界当中,各种文化、思想、观点交相碰撞,参差不齐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青年思想价值导向发生了偏差。最后,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竞争已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的较量,而是拓展至科技知识领域,以知识理论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各国竞争的主要方面,而这一竞争的实质则是对高素质知识人才的竞争,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谁占据了高科技人才的高地,那么谁就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思想基于对时代背景的灵敏感知及深刻把握,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针对青年的群体特征、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略做出了系统回答与完备论述。
(二)习近平青年成才思想契合新时代对青年的新要求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习近平指出,经过驰而不息的奋斗我们已经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任务,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了更加坚强的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实力来迎接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历史任务必将在青年的接续努力中变为现实,因而在这一关键时期更需要包括青年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接续不断的努力奋斗。习近平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其成长成才的每一步都与民族复兴、国家进步、人民幸福的事业密切相关,存在双向共赢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时代的重任交到青年手中,需要青年一代在投身实践中致力于伟大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青年在这一目标的实践中自身也能得到发展,促进自我成长成才。因而,青年应当首先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抓住并利用好时代赋予的际遇和机缘,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对自我严加要求,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担当大任、谋划人生。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一百年来青年在党的指引下,将青春奉献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成为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青年应当接续担当大任、不负韶华,深刻揭示了青年成才必须与时代条件与历史任务相融的本质。
二、科学的辩证法基本规律底蕴
唯物辩证法作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4]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三大规律相互关联,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网。习近平多次强调辩证思维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要用辩证法思想来看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对待青年成才问题时亦是如此,应当运用三大规律原则系统分析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实现其自身质的蜕变。
(一)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的变化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突破事物的度,引起质的飞跃,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构成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习近平从这一规律出发,将青年成才目标以大化小,从细微处着手,提出了青年的培养必须从小做起,接受系统的正确理念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观点,并强调家庭、学校、政府等社会力量应合力为其良性的量的积累创造优良的外部条件直至促成其积极的质变。
首先,习近平指出“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5]青年在孩童时期就应形成对党、国家、人民的向心性,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有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概念和意识,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这是青年实现自身发展以及人生价值的航标,也是人生的脊梁。在此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埋在心底,在点滴学习的量的累积中实现自身质的提升,成长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同向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有所缺失的高素质青年。其次,习近平强调,社会的各个力量应当为青年发展成才推波助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优化或加速其自身由内而外质的转变。其一,家庭是孩子对外部环境感知的第一个场所,父母则是孩子与外界接触的第一任媒介,因而孩子成长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极大,“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6]父母应承担好孩子第一任领路人的职责与使命,将美好正向的道德价值观念刻在孩子脑海中,引导其成长为心灵美好、有优良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其二,各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担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大责,高校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对自我严加要求并以身作则,打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带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其三,党和政府应当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为其成才打造广阔的舞台,增加就业机会,使各级各类人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大放异彩,并且健全青年人才的考核选拔制度,促进干部队伍中青春力量的涌入。在社会各个力量的正向加持以及青年自身不懈努力的基础上,促进青年自身美好品质以及优良素质的量的积累直至达到质的提升,最终成长为党和人民可以坚定依靠的青年人才。
(二)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遵循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深刻揭示了事物联系发展的根本内容,反映出在分析及解决矛盾时应既要全盘把握,又要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习近平从这一规律出发,系统分析了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着重对青年的政治取向作了深刻论述。
当前我国青年群体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政治取向障碍、择业取向障碍以及情感取向障碍。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而日渐显露,所带来的贪污腐败以及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对青年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迅速扩展使得西方“个人主义”、“绝对自由”等意识形态大量涌入,也使青年的思想政治坚定感有所动摇。其次,部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存在认知模糊、标准过高、态度不坚定、脱离现实以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问题;最后,受制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青年的情感教育存在较大缺口,再加上网络时代各个国家多维情感观的影响,使得部分青年出现了自私冷漠、过度关注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等情感障碍。对于青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习近平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针对不同问题的成因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略。针对政治取向不明确、动摇问题,他指出青年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补好理想信念之钙;针对择业观出现偏差的问题,他认为青年应当本着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形成清醒的职业认知,在岗位上踏实肯干,于躬身实践中开启人生新篇章;针对情感障碍的问题,他强调青年应以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来抵制形形色色思潮的不良影响,不仅要对自我严格要求,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更要以积极的道德实践来带头引领社会良好风气。
(三)青年成才过程中的蜕变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自身辩证否定的过程,“只要承认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基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运动过程,那么,就不可能把这一发展过程仅仅理解为某种经验叠加的过程,而只可能把它理解为基于矛盾运动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过程。”[7]习近平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前提下,对青年的成长成才过程采取客观分析的态度,做了深入解读,认为青年的成才之路必定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即至,是曲折性和前进性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指出“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8]青年成长成才之路亦是如此,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是一个需要不断反省、完善自我的过程,是对于自身的“扬弃”。既然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有满怀的信心助推青年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的美好信念。因而,青年应当在对前人进行发展性继承的基础上有超越他们的雄心壮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多维度的系统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查缺补漏,使自身能力不断提高,早日成长为党和国家放心的担当者。
三、丰富的实践观底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之基,习近平立足社会实践,在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质的基础上,要求青年要坚持“知行合一”,投身实践、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一)习近平青年成才思想实践逻辑严密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成才思想从实践中来又最终归于实践、指导实践。一方面,没有实践就无所谓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被认识的客体的本质及规律并不会直接在其表面显露,有时甚至通过假象表现出来,因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并打开被认识的客体,由现象进入本质,也才能把握客体的实质及规律,对其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习近平青年成才思想正是在对新时代青年成才实践问题的应答过程中对青年群体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对这一群体特征的深刻把握,认识到青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是民族复兴大业的担当者和先锋力量,但同时也认识到由于青年社会经验不足以及思想信念不坚定、易受影响等限制使其成才道路伴有坎坷和荆棘,习近平青年成才思想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特征的全面分析和系统把握。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不以实践为目的的认识是虚无的,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通过演讲、讲话、写信等多种形式谈及了促进青年成才以及开展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上升至国家发展的高度,在对青年特征以及青年成长成才规律进行认知的基础上,对青年发展、青年教育、青年工作都进行了完备论述,对于引发全社会对青年的重视、指导群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促进广大青年对于自我修养的完善以及民族复兴大业中青年力量的发挥具有极强的助推效用和指导价值。
(二)习近平青年成才思想对青年提出“知行合一”的要求
习近平指出,青年作为引领社会风气的社会力量,应当在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在实际行动中以积极的道德实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成长为“知行合一”的实干家。一方面,他指出,抓好青年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养成极其重要,并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年成长成才的紧要意义,概括出了简明扼要且大众接受度高的“钙理论”、“扣扣子理论”等,强调广大青少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致力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首先,在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修养德性、崇德修身,明晰大德、守正公德、严明私德;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对社会上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看待、善于分析并做出正确判断;最后,应以坚韧不拔的姿态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扎实干事、踏实做人,只有“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0]另一方面,习近平向广大青年提出了在实践磨炼中学真知、悟真谛、增长本领的寄托与要求,指出青年应当将“有字之书”同“无字之书”密切结合,将所掌握知识在躬身实践中转化为提升自我、服务祖国与人民的能力,并且还应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加深对国际国内大环境的了解,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增加对本国国情以及社会经验的厚植与积累,在自己的岗位上务实肯干,于点滴小事中使自身得到锻造。
四、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底蕴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科学的确立了人的社会历史性并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在此意义上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整个人类的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价值目标和核心价值追求。习近平在发展性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础上,在充分肯定青年的主体地位,对青年的培养坚持“爱严结合”的方针,并客观上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助推青年发展成才。
(一)始终坚持青年为本的观点与情怀
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青年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认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1]在对其特点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青年群体寄予厚望,助推其在时代的浪潮中成长成才、贡献力量。一方面,对青年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深刻论述。首先,明确青年是创新的有生力量。“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12]这一论述鲜明的点明了青年在我国创新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明确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大批有志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冲锋陷阵的身影,历史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和民族发展就有源源不断的力量。今天我们在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的号召下又聚集到了一起,共同为这一梦想的实现贡献力量,而青年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及优越性历史地走在了队伍前列,成为了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立足于对青年自身特点规律的认真分析和系统把握。只有正确认识青年自身特点规律才能更好的挖掘其自身潜力,发挥其能动作用,才能整合社会力量对青年进行科学培养、促进其发展成才。当代青年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主体意识观念强烈、团队合作意识欠缺、社会主流意识缺乏以及受网络环境影响大等,基于此,习近平有针对性的对青年群体提出了一系列的成才要求,指出应加强对青年的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筑牢思想之基的前提下,树立远大目标、矢志艰苦奋斗,使中国梦的实现在青年一代的接续奋斗中得以实现。
(二)对青年的培养坚持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关注、关心、关爱青年群体,坚持“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对青年提出新希望、新要求。习近平在继承发展历届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青年观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青年为本”,本着关心爱护青年群体的原则对其严加要求,使其成长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和主旋律有所偏差。
一方面习近平强调全社会都要更加关注青年,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担负起青年成才之责,引发全社会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视。首先,习近平指出青年作为家庭的核心成员,受父母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极大,因而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13]并且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助使青年形成美好的心灵。其次,学校应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办学的根本问题,在“培养人”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引下,将对学生的德育置于首位,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政府应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为其全面就业、自主创业搭建良好平台,并且完善青年人才选拔考核制度,使更多的年轻血液流入到党的组织中去。最后,共青团作为联系、吸引、团结青年的组织,应当发挥组织优势,立足于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动员广大青年将满腔热血转化为实实在在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在投身实践中绽放青春亮丽色彩。除此之外习近平还着重强调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奋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告诫青年要注意身体健康,少熬夜、不要沉迷于网络、多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出了习近平对青年的关心爱护之情。另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对青年的培育要坚持“爱严结合”的方针,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青年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必须对其严加要求,才能使其青春时光得到充分利用,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基础。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到“志存高远、锤炼品格、勤于实践、练就本领、创新创造、艰苦奋斗”,无不体现着习近平对青年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盼,希望青年能不负众望,勇担民族复兴之大业,并且在中国梦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